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752节

万一这工坊和商铺倒闭了呢?

还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只有脚下踩着的土地,自己抛撒的汗水,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才是让民生恢复的好办法。

以至于李荩忱所做的这些努力,在很多人,甚至是朝廷不少官员的眼中,都是不靠谱的,自然而然就被大家忽略。

这些人里面,也有沈君高,也有陈叔慎。

从小接受的世家系统化的教育让他们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没有才应该让李荩忱觉得奇怪呢。

可是现在李荩忱一说,沈君高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现在大家没有真凭实据来反对陛下所做的这一切。

大汉,的确在对外征战的同时,国内经济民生一片大好。

两岸百姓的呼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老百姓看不到那么远,他们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所能获得真实地利益和好处。

太平、富裕还有无数让生活便利的举措和产品,的确让他们过上了之前乱世之中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所以对于大汉的皇帝陛下,说“尊重”或许不太合适,应该用“敬爱”更贴切,甚至已经是“个人崇拜”的层次了,即使是没有军中那么夸张,却也差不了多少。

这也让沈君高一时间感慨。

自从东汉末年乱世到现在三百年间,历朝历代得以立足,依靠的都是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支持皇帝坐在这个位置上号令天下,而皇帝就支持世家门阀占据一方,各自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臣民。

实际上真正代表皇帝统治下面的,是世家。

百姓知有世家而不知有皇帝,但是真的有什么不知道哪一层丢下来的苛捐杂税落到头上,挨骂的一般都是皇帝和朝廷。

因此皇帝有时候也很委屈。

凭什么世家敛财我背锅?

因此李荩忱很干脆的借助南陈内部党争激化、世家实力被削弱的时机崛起,并且一举南世家,又借助北伐之势头,逼迫着北方一个又一个的世家乖乖俯首称臣,接受大汉的安排,而不是他们去安排皇帝、安排大汉。

而李荩忱这样做,表层上的底气自然来自于他对军队的掌控,江南世家的反叛在大汉的火枪下被打的七零八落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沈君高已经清楚,单单凭借着表层上的底气,李荩忱恐怕还不会如此果断的对世家出手,他更深层次上的底气,应该就来自于陛下很清楚,自己能够通过这些政策收拢到足够多的民心。

工业在发展,商业在发展,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的财富都在这其中。

百姓怎么可能再愿意墨守成规,老老实实的耕耘?

种地归种地,但是在农闲之时,他们的心思自然而然就飘到工坊中去了。尤其是大量从南洋运来的劳力,让大汉的百姓逐渐不再需要自己去耕作,把地交给这些劳力,然后自己去工坊之中赚取更多的钱,岂不是好的选择?

第二三三三章 重返钟离

更甚至,百姓自己都能够开设工坊和商铺。

人心思变,则再也不可能回去。

李荩忱通过这些方式,把民心从世家那边抢过来,世家也不过就是无根飘萍,不足为虑。

民意滔滔如洪水,引动着时代,又顺应着时代。

因此想要逆着潮流而走,依旧维护着旧有制度的世家,自然而然会在这惊涛拍岸之下粉身碎骨。

世家,输得不怨。

他们以为的空中楼阁,实际上是汪洋大海,是涛涛民意,是民心所向、无可阻挡。

沈君高默默叹了一声。

根本不入他们眼睛的这些“奇巧淫技”,这些“伤风败俗”的政令,偏偏却是给了百姓难以想象的好处,所以百姓至始至终都是坚定站在陛下身边的。

而科举制的存在,更是保证了平民百姓之中的朝廷制度拥趸者,以及陛下的崇拜者,能够通过真才实学步步高升。

朝堂上一个个对现在大汉制度存在质疑的臣子们,或许并不会想到,当他们还在质疑陛下是不是误入歧途的时候,陛下已经准备好了他们的接班人。

只要他们流露出来对朝廷政策的怀疑甚至不满,那么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自然而然就可以顶替他们的位置。

陛下,从来都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今日大汉之疆域,今日大汉之威名,可都是这位陛下杀出来的!

内部的世家,外部的强敌,哪一个不是血流成河?

真以为陛下是菩萨?

当科举制推行的时候,大家就应该意识到,世家,旧制度,已经不是无可替代了。

只可惜又有几个人意识到这一点?

尤其是不少出身世家的旧臣,甚至还把当初对江南世家所取得的胜利看作是一场新兴世家和这些盘踞江南多年的旧有世家之间的斗争罢了。殊不知整个斗争的高度,始终处于新时代和旧时代的更迭上。

时代变了啊。

沈君高一时间也难免有些茫然。

大家对于陛下的那些看法,错的不是陛下,而是自己。

沈君高的神情,李荩忱自然是看在眼里。

新旧之交,没有一味地流血杀戮,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不能指望着所有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思并且紧紧追随。

首节 上一节 1752/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