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768节

按照工部给朝廷的汇报,两年之内,一定会攻克难关。

李荩忱也清楚,如果不是工部需要研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一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在这上面,恐怕一年之内就可以看到玻璃的量产。

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太少。

不过这也不能强求。

让一些没有掌握技术的人硬顶上去,反而有可能造成麻烦。

人才的培养,终究需要一个时间。

现在的李荩忱还是等得起的。

玻璃暂时还不能量产,因此医院研究所需的显微镜,实际上都是用透明水晶打磨出来的,江浙、海州今连云港还有琼崖等地,都有上好的水晶,有朝廷出面,采购一大批用以打造显微镜还有放大镜之类的,都是小问题。

军方用的千里眼,实际上也多数都是水晶打造的。

这些设备的需求量现在也不是非常大,所以水晶还是能应付的。

不然工部早就去加快玻璃的研制了。

李荩忱相信工部那边能够拿捏得准孰轻孰重。

他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工部的发展,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放手给吴凭他们全权负责,自己要看的,只有结果。

顿了一下,孙思邈紧接着说道:“现在臣以为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医疗手段,而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看病,看得起病。”

李荩忱错愕。

医保?

他的心中泛上两个字。

这家伙走南闯北、四下考察,总归不是白干的。

李荩忱静静看着孙思邈。

孙思邈抬起头,目光炯炯。

第二三四八章 老乡

在一名真正的医生心中,人不分高低贵贱,万民生灵皆是命。

现在既然已经可以治得好病,那么自然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

孙思邈提出这个观点,在李荩忱的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大汉的医院和药房,收费实际上也不是非常高。

医院和药房当初还在内府单独管理下的时候,费用就很低,内府为了维持这两个部门,甚至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给内府带来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这些压力自然而然落在尉迟炽繁这个财务大总管的肩膀上,所以尉迟炽繁在宫中姊妹之间的地位一直有隐隐位于并肩的萧湘之上的架势。

就是因为姊妹们都清楚,她承担的任务最重,当然能让一下的就要让一下。

外廷意欲接管医院和药房,实际上也有缓解内府财政压力的意图在,这些部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廷既不愿意内府在这些方面大权独揽,也不愿意看到内府因为财政支撑不下去而玩砸了。

而内府显然也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应该很难继续压低药房和医院看病抓药的费用,因此对于外廷的介入并不介意,不然以外廷和内府之间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却又隐隐对抗的关系,就算是有李荩忱居中,双方也不太可能这么快便可以就药房和医院的管理达成分工合作的共识。

随着户部资金的进入,百姓看病抓药的耗费自然再一次降低。

不过终归还是要钱的。

在内府掌管期间,已经不算很高的费用,实际上也已经让普通百姓很难承受。

李荩忱很清楚,这并不是因为内府谎报价格——自家这帮女人,一个赛一个的菩萨心肠,内府资金紧张的时候,自皇后以降,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先应付过去财政危机——而是因为三百年的乱世,让这个时代的百姓太穷了、太苦了。

三百年乱世,民间的财富本来就没有办法和盛世相比,甚至可能连零头都算不上,可是偏偏就是这些零头,也多数都汇聚在世家的手中,平民百姓能够吃的上饭、能够在兵荒马乱之中保全性命,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百姓真正富裕起来、大汉真的想要向前发展并且藏富于民,世家便是最大的阻碍。

李荩忱踢开这块石头,干净利落。

但是朝廷也不可能把世家的真金白银全部都分发下去,国库也天天空的可以跑马啊。

分给百姓的,终究是世家的生活器具,是大片的田地。

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诞生财富,但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变为财富。

因此民间想要富裕起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这绝不是一两年就能实现的。

大汉立国五年,江南才开始隐隐有这样的势头,百姓一个个才开始消去脸上的饥寒菜色,北方还得更久。

在这样的民间普遍收入过低的情况下,别说是论银子的医院手术费用了,单单是药房抓药象征性收取的几文钱,很多百姓都不舍得拿出来,能够扛一扛就扛一扛了。

真正能够看得起病的,依旧是社会的中上层,也就是曾经的贵族还有新兴的阶层。

朝廷终究不可能把曾经雄踞一方的世家一下子打回原形,变成平头老百姓,他们还是保留了一定积蓄的,只要善于投资之类的,很快又能够赚回来钱。

不少精明的世家子弟,现在已经摇身一变,变成商铺掌柜的或是工坊主人,依旧是社会的中层。

而那些种地的老百姓,还是一般无二的穷苦。

孙思邈提出的这个设想,很大胆,因为这意味着朝廷将要承担更大的财政压力。

但是这个设想似乎也很必要,不然的话长期以来,能够看得起病的依旧是社会的中上层,不得不面临病痛和死亡的依旧是社会的底层,那底层的百姓凭什么就会接受这个现状?

首节 上一节 1768/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