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607节

对于这些陆续投靠在李荩忱麾下的南方世家来说,能够在李荩忱手下立足是一方面的问题,之后不会面对强大的敌人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都得考虑清楚了。

李荩忱接纳了杨素等人,就已经接纳了关陇集团,这让后来的东南士族无话可说,毕竟大家也得分个先来后到。可是李荩忱又接纳了李询等人,那传达出来的意思可就不一样的,原本关陇集团和李荩忱无恩无仇,所以大家联手并没有什么问题,而李荩忱接纳降将,就意味着之前曾经和李荩忱作对过的,在失败之后也有了新的选择。

对于东南士族来说,之后他们在李荩忱的麾下,可能依旧要面对关陇世家、北方将门,和现在的局势并没有什么差别。

大家之所以要支持李荩忱,就是为了能够力压对方一头,如果现在大家还是一起在李荩忱手下,那么又有什么区别呢?说不定什么时候李荩忱看重了谁哪一个优点,或者哪一边稍微展现出了强势的尽头,就会受到提拔或者打压,这些都将不再是东南士族所能够控制的,因此他们想要在这之前就尽量断绝尉迟迥等北周重臣归入李荩忱麾下的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之后还会面对一样的对手。

说简单一点儿,从利益考虑,这些东南世家肯定就不会允许以尉迟家为首的北周将门靠近李荩忱。

再加上双方这么多年来的争斗,于公于私,淳于量度不会让尉迟宽舒坦。

李荩忱想明白这一点,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这么多年了,东南士族依旧是有着独自把控一切、目中无人的癖好,看来以后也得多加小心了。

第八百五十六章 乱世中的百姓

想到这里,李荩忱不由得感慨一声。

也难怪最终崛起的是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北方世家,相比于东南士族,无疑北方世家更加团结,也更加包容,对于一个大统一王朝来说,对内团结、对外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一枝独秀什么的,明显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大统一王朝中。

前往东南的世家往往总是展现不出来这种包容性和合作性,所以虽然他们总是涌现出一些惊艳绝伦的人才,但是最终却难以在滚滚前进的历史潮流之中稳住脚步。

想到这里,李荩忱有些无奈。东南世家给他一种扶不起的阿斗的感觉,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毕竟在当初仓皇南渡的时候他们就是不想抵抗、而想逃跑的失败者。

李荩忱缓缓在城墙上踱步,正好看见了正在城墙下仔细研究守城用的几台投石机的工匠们,这些工匠都是欧阳莫的弟子,当初欧阳莫带着来巴蜀的那些学徒现在已经逐渐成长为了能够领导一方的工匠,虽然还不至于到欧阳莫那种经验丰富、李荩忱一点就透的地步,但也都开始崭露头角。

和他们在巴蜀时候一样,李荩忱在前面攻城略地,他们在后面一边照顾着大军之中的器械,一边开始逐步研究考察适合设立工坊的地方。只不过自从大军出汉中之后就少有斩获。

毕竟从汉中到襄阳这一带主要都是沔水谷地和山地,想要找到适合搭建工坊的平地还是不容易的。现在对于他们来说,地处荆山以北平原和河网上的襄樊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相比于李荩忱的攻城略地,他们更喜欢将工坊建的各处都是。工匠不算什么受到尊重的职业,但是工坊绝对不是谁想见就可以建造起来的,这背后至少得有朝廷的允许。尤其是可以生产大型器械的工坊。而李荩忱显然并不介意这些,这也让这些工匠喜出望外。谁都想让自己的职业开枝散叶,变得更受尊重、变得更受瞩目。

看着这些单纯而洋溢着笑容的工匠,李荩忱觉得他们很幸福。或许这是整个襄阳城中最单纯的一群人了。

脚步声匆匆响起,一名老将快步走上城门,正是淳于量。

“末将没有抓住尉迟顺,有辱使命,还请将军责罚!”

淳于量认错态度这么好,李荩忱当然不能再多说什么,当即上前伸手托起来淳于量:“淳于将军千万不要如此。尉迟顺和尉迟宽兄弟奸诈狡猾,之前檀溪一战某也险些吃了亏,老将军能够在乱军之中追上尉迟宽,也算得上是一件不小的功劳了。”

淳于量心中轻轻松了一口气,显然李荩忱并没有刁难自己的意思,此时再想起来之前和李荩忱的三月之期,淳于量以一种难言之痛。看来自己是真的老了。

而李荩忱似乎并没有心情去琢磨淳于量在想什么,当即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一夜激战,老将军也累了吧,府衙之中已经设下了酒宴,老将军还请移步吧。”

淳于量怔了一下,旋即明白这是李荩忱举行的庆功宴,肯定也是分配功勋以及趁此机会召集将领商议接下来安排布置的酒宴。

对此淳于量当然不会拒绝。

他也想知道,在李荩忱的心中,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地位。

————————————-

还没有过中午,城中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襄阳城的百姓显然早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们来说,城头变幻大王旗,到底是谁拥有这襄阳城实际上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够对百姓好,那么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得到拥戴。

当然了如果接下来换了一个同样对百姓好的统治者,那么百姓也不会感到有多么惋惜,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眼前的温饱,连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他们才不会去考虑其余的,至于到底是谁站在城头上,到底是谁向他们收税,又有什么关系?

不过至少现在李荩忱算是得到了这些百姓的不少好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荩忱及时的下令军中停止诸如之前的劫掠,这就尽可能的减少了襄阳城百姓受到的损失,百姓对李荩忱自然也就有了好印象。

当然现在的好印象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尉迟迥驻守襄阳期间,对百姓也不错,颇得称赞,他麾下的兵马后来补充了不少襄阳子弟。可是之后的襄阳攻防战中,曹孝达为了搜集粮草和兵马,对城中的百姓已经大肆压榨了一番,几乎家家户户都抽了壮丁守城,而家中的余粮也毫不犹豫的拿走了半数。

曹孝达这个举动从保卫襄阳城的方面来讲无可厚非,但是无疑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了襄阳百姓的支持,尤其是后来李荩忱军队进城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很多襄阳百姓毫不犹豫的将藏匿在家中的北周士卒绑好了交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李荩忱也只能感叹一声。

乱世之中,说句实话已经不求百姓能够有多高的素质。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反过来对你好,但是他们有的时候就和护食的动物一样,如果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和你翻脸。

不过这也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经过了三百年连绵不断的乱世,而且又是身处襄阳这等双方拉锯的最前沿上的百姓,早就已经变成了一些可能常人匪夷所思的理念深入骨髓之中的刁民。

乱世下,人吃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更何况这些百姓只是表现的更加冷淡呢?将家中藏匿的士卒交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求生的一种办法,不指望李荩忱能够给多少奖励,只要不会因此平白无故的责罚他们就好。

毕竟家中若是被察觉到有藏匿敌人,那么少不了是要全部斩首的。

只要为了生存,这些百姓早就已经把什么礼义廉耻抛在脑后了,他们或许更加回归“野性”。

对此李荩忱除了叹息也无计可施。

任何的理念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李荩忱就算是有再大的能耐,也不敢在短时间内将一切都改变,这样会有什么下场,历史上并不是没有。

他也不强求所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八百五十七章 酒宴

李荩忱需要的,是现在自己手下的这些将士、官员和百姓能够紧紧的追随着自己的步伐。

至于能够追随多久,实际上不过是听天由命。

毕竟人心是很难把握的,更何况是乱世中的人心。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也变得动荡不安。

上午街道上的尸体才堪堪收拾干净,甚至就连鲜血都没有擦拭掉,城中的大大小小的人家就已经拿下了窗板,酒楼、茶楼和商铺等也开始营业,小贩带着并不怎么新鲜的蔬菜走街串巷,叫卖声即使是在远远的城门楼上都能听得清楚。

也不知道这些百姓到底是因为对李荩忱的亲民政策很是信任,还是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战乱,当战火结束的时候,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尝试着重新让一切都恢复平静。

看着城中袅袅升起的炊烟,李荩忱还是很高兴的,这至少说明自己或许不用面临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付军队和对付百姓不能用一样的办法。不过显然这些百姓的适应能力要远远比自己想象中的强大。

首节 上一节 607/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