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669节

第九百五十一章 温水煮青蛙

改革是必须的,否则李荩忱不想让巴蜀拖着臃肿的身躯去征服天下,而且很多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的话,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大,等到李荩忱真正坐拥天下的时候可能就为时晚矣。

所以李荩忱虽然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还是要有所改变的。可是想要改革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有着足够经验以及革新思想的人才,这是现在巴蜀最缺少的。整个巴蜀的官现在都已经在忙得团团转,谁还有心思去考虑应该如何改革,因此李荩忱必须需要更多的人。

徐陵一向是开门见山的性格:“听说殿下准备兴建学院?”

李荩忱微微颔首:“成都学院正在筹备中,另外汉中和巴郡也会有相应的建设,这是除了春耕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汉中那边准备的如火如荼,老夫已经看过了。”徐陵淡淡说道,他就是从襄阳转汉中前来的成都,一路上也算是丈量了李荩忱的土地,“殿下这么着急想要见到我这个老头子,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吧。”

“没错,”李荩忱并不和徐陵弯弯绕,“还请孝穆公就任成都学院山长一职,招收人才、教育子弟。”

徐陵和姚察倒是都有些惊讶,在他们认为,李荩忱应该是想要让徐陵重新入朝执掌教育这一块,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只是将山长的位置交给了徐陵。

这让姚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了徐陵的脾气,要知道徐陵告老还乡之后就不打算担任任何朝职的,这山长的职务看上去是官府任命的,但是学院本身就超脱官府之外,山长自然也不在官府官员的行列之中。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徐陵的小心思,如果直接在李荩忱的朝堂上担任职务的话,史书上还不知道会怎么写他呢,但是这教书育人可就不一样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谁会指责一个一心一意主持教育的人。

徐陵沉声说道:“单单以成都学院为例子,学院草创,还缺少先生不说,学童也没有开始招收,如果从蒙学开始,那么想要培养出来合格的人才至少需要十年。”

“十年太久了,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从头开始。”李荩忱摆了摆手,“在招生的时候我们要做一定的水平测试,这个测试应该包括对仓颉篇和千字这样蒙学教材的熟悉、对诗词歌赋的熟悉,甚至年长一些的还应该考校他们对于当今时政、经济、军事以及化的个人见解。”

徐陵和姚察诧异的对视一眼,他们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可是单单从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来说,有很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乱世之中,能识字的实际上也就是一些世家子弟,如果按照李荩忱这个招收办法的话,恐怕也就只有世家子弟才能够进入学院之中学习了。

而李荩忱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学院之中,我们还要增设面向整个社会所有百姓的识字课程,要派人走出去,而不是局限在学院之中。现在巴蜀已经趋于安宁,而且又是在农闲时节,如果我们动作快的话,在春耕之前就可以将这件事情落实。”

徐陵瞪大眼睛,只觉得一股热血直窜上胸膛。

大树下、田野里、闹市中,各处都是趁着空闲时间读书认字的人,这是怎样壮观而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

不过徐陵也没有天真到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地步,作为一个曾经走遍江南山山水水采集诗歌的人,他很清楚遏制民间学习和教育的并不仅仅是缺钱和战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官僚制度已经将“出将入相”的机会限制在了世家和寒门之中,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抽时间去努力学习还不如想想怎么种好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既然李荩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那么就说明他肯定也考虑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成都、巴郡和汉中三处的学院开办成功,下面各地官府就会同样开设学院。各地学院之中的学生通过考试和实习可以得到进入这三个更高一级学院的机会,然后官府每年都会从中选择足够数量的人才。”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科举制度在李荩忱看来应该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了,即使是后世的考试制度实际上不也是从科举演化过来的么,科举或许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最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制度。

尤其是在科举还没有僵化的唐宋时期,可以说这个制度为这两个朝代的人才辈出做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至少现阶段李荩忱还没有一步落实科举制度的能力,他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和东南士族、巴蜀世家以及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有脱不开的关系,而如果贸然施行科举制度,无疑就会从根本上挑战了世家的存在。

实际上科举制度在一开始对于世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乱世之中也就只有世家还能够保持对子弟的教育,所以隋唐刚刚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真正出类拔萃的实际上还是关陇世家、山东世家这些老牌世家团体之中的子弟。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宁,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的黔首百姓也开始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就是世家没落的时候,毕竟世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代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天才,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纨绔占得比例比较高,因此“富不过三代”,到了唐末以及宋代之后,世家也就自然而然的淡出了历史。

李荩忱可不会天真的以为徐陵、杨素这种人精也似的人物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端倪,所以一切都得徐徐图之,而从学院这里入手,先通过这种办法给下面的普通百姓一个晋身之道,自然能够在增强世家的危机感同时,也不会引起他们太多的反感。

这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的道理。

徐陵当然明白李荩忱交代的这个任务的艰巨,当然了如果办好了那可就真的是千古流芳。

第九百五十二章 家事即国事

“蒙学这一方面主要以《千字文》为教材,配合以《论语》和《仓颉篇》,但是一定要把握难度,”李荩忱叮嘱道,“另外也要开始招募人手编写新的蒙学教材。”

顿了一下,李荩忱紧接着说道:“蒙学之后,不仅仅要继续学习这些经典,工学、算学都要放到和一样重要的地位。这个某会和欧阳莫商量,到时候工坊之中会派人来配合教学。”

李荩忱对于工业和商业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而工学和算学就是这两个行业的支柱,只不过现在很多这样的学问实际上还只是零散的经验,不过好在也不缺乏祖冲之、贾思勰这样的人物走在前面,也算是能够找到相应的教材。

虽然作为传统文人出身的徐陵和姚察对此实际上并不感冒,但是李荩忱既然很明确的提出来了,那他们肯定就要配合施行。

而且现在工坊和商贸无疑在巴蜀新组建的经济体系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这大家也是看在眼里的,可想而知工匠和商贾的身份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就算是这些学生以后不涉足这些行业,也必须要知道一些能够与这些行业的人打交道的基础知识,对此姚察和徐陵倒是并不算排斥。

两个人的表情变化都被李荩忱看在眼里,他并不要求这些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能够第一时间就接受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意识到这其中的重要性的:“而继续向上的话,如何治理家国,想必孝穆公比某更有经验,具体的教学办法和方向某就不多言了。”

对于李荩忱的恭维,徐陵还是很受用的,当即笑眯眯的捋了捋胡子。他可是堂堂“帝师”,最擅长的不就是治理国家的事情么!

“那教育这一块就拜托两位了。”李荩忱轻轻松了一口气,有徐陵在的确让他觉得压力小了不少,“教育乃是百年大计,我们现在从头做起,既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徐陵和姚察郑重的一点头,而徐陵见李荩忱起身想要送客,伸手按了按:“老夫还有一事想要询问殿下。”

李荩忱怔了一下,还不等他开口,徐陵已经换了一副长辈的语气:“不知道殿下准备什么时候册立王后?”

不等李荩忱反应过来,姚察先是一皱眉,徐陵直接就已经谈到了李荩忱的家事,虽然帝王家事也是国事,但是身为臣子还是能少听就少听的好,姚察下意识的就想要告退,不过徐陵这个时候微微瞥了他一眼,老人锋利的目光让姚察打了一个寒颤。

不敢动。

李荩忱倒是先笑了一声,打破了有些尴尬的局面:“孝穆公怎么想起来这件事了?”

徐陵当即说道:“殿下现在年纪尚轻,但是后宫不可一日无主,陈国乐昌公主既然是殿下明媒正娶的正妻,那么就应该早日立为王后,以正视听!”

姚察这个时候也意识到徐陵让自己留下来的目的,拱手说道:“骑兵殿下,微臣以为孝穆公所言极是!”

李荩忱顿时明白过来,这个问题自己之前还真的是忽略了,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李荩忱对待乐昌她们三个并没有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在乎名分这种事情。可是今日徐陵一说,李荩忱陡然意识到事情显然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李荩忱现在的后宅之中总共就只有三个人,但是三个人也已经足够牵扯出来太多的利益纠葛。

乐昌的背后不用说,站着的是以徐陵、吴明彻这些南陈老人以及东南世家为首的力量,乐昌本来就是他们的公主殿下,坐在王后的位置上对于他们自然百利而无一害。换句话说东南世家在这个新诞生的王朝之中就属于乐昌的娘家人。

同理,以杨素、李渊、牛弘和长孙晟等人为首的关陇集团以及逐渐在李荩忱军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询、韩擒虎所代表的北周将门,他们天然的倾向于支持尉迟炽繁,毕竟尉迟炽繁的出身在这里放着,而且就算是相比于萧湘和乐昌也不遑多让,要知道6尉迟家也算是纵横数朝、数一数二的将门。

而萧湘也并不是没有支持者,且不说李怜儿这个长公主对于这个小妹妹最是喜爱,巴蜀本地的世家也都倾向于萧湘。这主要是因为萧湘作为主母在蜀中呆的时间最长,巴蜀集团已经习惯了由萧湘和李怜儿来代表李荩忱的意志,再加上不能和东南世家、关陇集团等等保持一致,所以以峡江唐氏为首的巴蜀世家自然就会站在萧湘这边。

李荩忱之前对此只是一笑了之,毕竟他还不想让什么人插手自己的家务事,可是今天徐陵这么一说李荩忱发现自己不得不重视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只会导致几个团体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也好,某会尽快安排。”李荩忱沉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66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