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749节

“所以你们现在大致是怎么想的?”李荩忱紧接着问道。

“军中要统一规划职位,百人为一幢,五百人为一仗,千人为一校尉,三千人为一都尉,八千人为一偏将,两万人为一杂号将军,五万人为一主将。”裴子烈显然也有所腹稿。

实际上这和南朝军队的大致规律差不多,只不过军中在偏将以上就开始有些混乱,这也是李荩忱主要改革的地方。

“这是从下往上说,而如果是从上往下说,以末将为例,末将身为大将军,麾下携五万大军,军当有军号,军中下辖左右两师,各万人,各属于杂号将军,听命于末将,而中军以及后军总共万人,直属于末将。”裴子烈侃侃而谈,“同样的道理往下类推,一直到校尉,校尉以下,不过千人,征战的时候无需再详细划分中军出来,所以只设两个仗,军中仗、幢众多,不再以左右为号,而是以数为号,称之为第一仗第一幢等。”

李荩忱微微颔首,这实际上和自己跟裴子烈等人大致描述的想法差不多,也算是结合了后世和现在的实际情况。

“那军中高层呢?”

“校尉及以上都是由尉或者将和主簿、司马组成,”裴子烈急忙解释道,“司马主要是负责和后方以及更高层消息的往来、行军计划的协作安排以及在和平时期训练士卒等等。”

这相当于参谋长和副手,和汉代差不多。在汉代的时候,除非将领拿到了虎符,否则是没有权力调动兵马的,兵马的训练等等都是军司马在负责,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反过来威胁到朝廷。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战事的增多导致很多将领都已经是长期带兵在外,所以军司马这种和平时期统率军队的官职自然就有些鸡肋,逐渐被主簿所取代。现在李荩忱重新恢复军司马的职位,把他们的职责改为监督和辅助。

“而主簿主要负责战功的统计、后勤以及军中的······思想。”裴子烈紧接着说道,“按照陛下的设想,军中会设立忠义社,军中主簿对这个团体负主要责任。”

说到这里,裴子烈不无担忧的看向李荩忱。别的实际上都在历史上有迹可循,这个才是军中改革的重点和真正的创新点,增强主簿的职权,进一步掌控军队思想。

而忠义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准备成立的,顾名思义,忠义社就是通过各阶层的主簿向下面的士卒传播忠诚和正义的重要性,培养士卒忠君爱国的思想。而忠义社自然也会跟着树立起标杆,往远处的包括卫青、霍去病和云台二十八将,往近处的,关公、常山赵子龙还有白袍陈庆之都在其中。

李荩忱当然知道,华夏民族对于信仰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忠诚性,佛道儒三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轮流转,不过终究还是有各自的主要受众。一般文人和文官都是儒家的拥趸者,而一些官宦人家和妇女则偏向于佛家,至于那些林泉隐士则偏向于道家。

但是在军队之中显然就缺乏这种信仰。

而李荩忱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诸如“关公”和凌烟阁功臣这样的角色来拜。封名将,鼓励名将的骁勇善战和忠义,这在历朝历代实际上都是很常见的。

李荩忱也不想把佛道儒引入其中,从军厮杀在前,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慈悲为怀,所以李荩忱干脆就和后世一样渲染忠义,只不过后世关公的地位虽然高,却也只能约束一些位次比较高的人,到下面的士卒,根本就没有忠义的概念,没有效忠于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想法。

一直到近代国土沦亡,亡国灭种的危机骤然降临到头上,民族意识才算是彻底觉醒。

而与此同时,通过建立这么一个鼓励士卒厮杀、为士卒排忧解难的团体,李荩忱也能够更好地推行识字等等,提高军队的整体文化水平。毕竟不管是在任何时代,军队或者说整个基层的受教育水平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李荩忱面临的是三百年的乱世,这意味着即使是这个时代无论是哪个阶层,识字率实际上都不高,毕竟温饱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谁会去想读书识字。

而且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导致朝廷的人才已经被局限在了世家和寒门上,对于普罗大众甚至是大多数寒门来说,读书识字、学习知识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这也是李荩忱想要准备开始推行科举制的原因。当然科举制肯定是要放在文官和武将等等制度确定了之后。

这种全新制度的建立肯定会引起争论甚至是社会动荡,所以李荩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来应对这种必然的冲击,这也是对这个新诞生的团体的挑战。

到这个时候,未来的治国方略实际上已经完全在李荩忱眼前摊开,而李荩忱也清楚的意识到,很多事情本来就是环环相扣的,国家想要发展,尤其是想要在工商等更加先进的技术和领域上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而这就更需要将取材范围扩充到所有人,再之后自然就是以更加科学而公正的办法来取代现在完全是朝廷向世家妥协的九品中正制。

想到这里,李荩忱不由得感慨一声,宋代说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可是实际上真正实行这样制度的是两晋南北朝。

世家依然是短时间内李荩忱需要依靠的对象,但是绝对不是长期的依靠,南北朝朝代更迭不休的前车之鉴可就活生生的摆在这里。这些世家短时间内有着更好的受教育权利,这或许是李荩忱在推行新的制度之后能够留给世家的仅剩的东西了。

只是不知道到了那个时候,这些现在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世家,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或许少不得要流血啊······

不过李荩忱对此只是一笑。

开国君主从不畏惧杀人。

当然了现在天下未定,科举制也只是说说而已,李荩忱可不想看着世家临阵反水。

“陛下?”裴子烈看李荩忱出神,忍不住低低的说道。

第一千五十九章 开皇?大业?

李荩忱应了一声沉声说道:“只要你们军中对此没有意见,那便按照这样推行下去,军队,一定要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裴子烈怔了一下,急忙拱手应是,而在李荩忱的话中,他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杀气。

这位从江南一路杀到西北,现在又杀回来了的君王,心中是否已经选定了下一个目标?

“今天是中秋节,大士你忙完了之后也快些回家吧,你们父子应该也有很长时间没有这样团聚了吧?”李荩忱的语气放缓。

裴子烈点头答应,入建康府以来,裴猗忙着文官那边,裴子烈忙着武将这边,父子两人实际上也是聚少离多。

“明天就要登基大典了,某等会儿还得和顾公他们再确认一下,”李荩忱微笑着说道,“大士你若是没有什么事的话也留下来吧。今天要确定年号。”

裴子烈微微颔首,现在武将多数都征战在外,在建康府中能够代表他们的意志的也就是裴子烈了,既然李荩忱新制定的政治制度之中武将和文官有着平起平坐的身份,那么自然就不能缺席这些事情。至少要表示一下自己的存在。

而说曹操曹操到,宫外顾野王等文官大臣已经在请求觐见了。

虽然新的政治制度还没有完全颁布下去,但是大部分的官员实际上都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不过既然李荩忱还没有下圣旨,那么官员们还是按照既有的称呼和职位。

文官领头的自然是顾野王,而他之后跟着的还有前朝的都官尚书裴忌,裴忌也并不是李荩忱的敌人,长期以来都站在东宫这一边,尤其是当初李荩忱对付陈叔陵的时候,裴忌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之后江总和孔范等人上位,裴忌也就被架空了。

新朝建立,自然也少不得寻求这些老臣的支持,在顾野王等人的请求下,裴忌也并没有推辞——江南裴氏有出息的人本来就不多,作为裴家的掌门人,裴忌也不可能真的赋闲在家。

除此之外,走在裴忌身侧的还有另外一个李荩忱的熟人——周确。自从沈君高和傅縡被贬之后,周确这个东宫老人也无心朝堂,告老还乡。这一次李荩忱自然也不会忘记这个老人,只不过周确显然也已经不想参与到太多的朝堂纷争之中,所以李荩忱也承诺主要是让他前来协助办一下礼仪和律法的事情,另外编著国史、书籍等等也离不开这个老学究。

老爷子对此倒是欣然往之。

制定年号这种事情也是礼数上很重要的一环,他自然不会缺席。

而周确之后还有裴猗、孔范等江南降臣,另外吕忠肃和姚思廉作为早期投靠李荩忱的代表也在其中。这实际上远远不是李荩忱手下完整的文官班底,只不过唐亦舜、唐正良和骆牙等人还在荆湘一带稳定民情,而岭南的沈君高和傅縡也跟着萧世廉先接收城池,所以现在有空直接来到建康府的也就只有这些人了。

不过至少凭借此搭建起来一个朝廷的架子还是足够的。

“启禀陛下,臣等此次前来是想要和陛下商议年号之事,现在朝中的官职安排已经差不多,但是年号的事情还是尽快定下来,等到明日登基之后就可以在大朝会上宣布。”顾野王拱手说道。

李荩忱微微颔首:“那诸位卿家觉得哪个年号比较合适?”

“陛下开新帝业,臣以为应当以开皇为年号。”顾野王沉声说道。

首节 上一节 74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