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869节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而国之根本,在农耕。

尤其是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是大多数人接受的生活,肚子都吃不饱,其余都是免谈。

还没过年的时候,春耕就已经开始准备,毕竟在去年一年之中大汉实现了从无到有,流动的人口、偌大的土地,如何分配官吏以及为数不多的青壮年,本来就是一个难题,因此朝廷也只能尽量早的准备。正是因为看出来了朝廷在这一点上的无奈,所以杨素干脆建议把大规模北上的时间推后至少一年,止痒至少也给朝廷一个喘息的机会。

否则朝廷上下可不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那些老一辈的官员一直这样连轴转的话,是要出问题的。

按照规定,李荩忱身为皇帝是要主持春耕大典以劝农桑的,而在这件事上李荩忱落实的一向非常好,他去年就曾经亲自下到田里耕种,种子才播种下去,人心就已经狠狠的收割了一波,导致后来宇文宪都跟着有样学样——当然了让宇文赟去做自然就有些勉强,恨不得死在冯小怜肚皮上的宇文赟是不会考虑脚踩在冰凉的泥泞之中扶着犁耙向前走的。

而今年李荩忱本来就打算到淮南去视察农耕情况,所以负责规划行程的黄琦干脆建议李荩忱合二为一,李荩忱自然乐得于此,因此今年李荩忱会在广陵这个淮南的中心举行春耕典礼,也算是对于朝廷新的淮南开垦政策背书。

刚刚过了上元节没有多久,李荩忱便从燕子矶登船顺流而下,直接前往瓜洲渡,春耕的时间算起来已经临近,自然也不能太晚。

大汉水师的五牙大舰上,旗帜迎着江风舞动。

而李荩忱捧着一本《商君书》,看的津津有味。新年伊始,事情还没有那么多,各地的州府都忙着处理新年期间积压的工作,就算是有什么新的问题也不会这么早就上报,这也让李荩忱有难得的机会看书,毕竟平日里他每天都快被堆积的奏章压在下面了,哪里还有这个闲情逸致。

尤其是大汉去年从东到西,再从南到北,几乎没有消停,各种各样的事情自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很多官员都是新官上任,没有经验也不敢妄下结论,所以只能让李荩忱定夺。

想想自己守着几个如花似玉的老婆这么久,都没有机会温存几天,李荩忱就想流泪,甚至还有些羡慕宇文赟同志,至少这位同志每天竟然还能饮酒作乐,要知道就连陈叔宝怀里抱着美人都得批改奏章呢。

“陛下,时候不早了,该休息了。”一名女子跪在李荩忱的身侧,微微挡住了烛光,正是这一次被李荩忱带出来的沈婺华。

相比于和李荩忱第一次见面,这次她换上了女官的服侍,显得更加中性化,但是“人靠衣装马靠鞍”对于如此佳人来说显然并不怎么适用,即使是如此朴素的打扮,李荩忱的目光瞥到她依然心中一动。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绝色娇娆李荩忱也不是没有见过,无论是乐昌和宁远,还是尉迟炽繁和萧湘,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又焉能是等闲姿色?更不要说还有张丽华这个鼎鼎大名的“红颜祸水”在。

不过或许是因为出于同情,又或许是因为被她身上这一股始终和人若即若离的气质所吸引,李荩忱承认自己心动还是难免的。

所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时间尚早。”李荩忱笑了一声,虽然这个时代极度缺少计时工具,但是大概的时间他还是心里有数的,外面月亮才不过刚刚升起来尚未到中天,在后世这个情况下也就是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

沈婺华欲言又止,她毕竟生在沈氏这样的豪门望族,从小还真的没有干过什么伺候别人的事情,所以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只能微微低头。

而李荩忱意识到她平日里应该作息时间都非常规律的,尤其是古人的作息习惯和后人又有不同,因为蜡烛和油灯等等照明用具的珍贵,所以古人为了减少在黑暗之中的活动时间,基本上都会睡得很早,当然了相对应的起床也会早,比如上朝的时候,路远一些的大臣甚至三点就要起床更衣,而五点多就会聚集到宫门口等待上朝。

相比之下,李荩忱每次批改奏章,实际上都要推迟到每天的亥时甚至到将近子时,也就是后世十一点左右才会睡觉,在这个时代绝对算是熬夜修仙党了。

“你若是疲倦了,就先去睡吧。”李荩忱微笑着说道。

沈婺华现在已经完全是送到他嘴边的肉了,这一次李荩忱轻车简从前往淮南,身边的女人只带了一个沈婺华,实际上也是乐昌在想办法给他们两个创造机会罢了,当然了尉迟炽繁要照顾自己的女儿,萧湘被乐昌拽着盯住宁远读书,后宫之中也的确没有谁能够跟着李荩忱出来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荩忱并没有着急直接把沈婺华吃抹干净,毕竟这感情还是要培养的,“日久生情”虽然也并非不可以,但是这女人万一心里不情愿、大呼小叫的,让外面的人听见了,李荩忱也觉得丢人。所以现在李荩忱住在内间,而沈婺华以随身女官的身份住在外间,倒也没有什么可以引起非议的地方。

第一二二六章 外儒内法

“奴婢不困。”沈婺华低声说道。

“也罢,那聊聊天?”李荩忱放下书,否则让俏生生一个女子在旁边看着自己看书算什么事,“朕这很长时间都没读过书了,真的怀念当初,至少孝穆公的书架上的书随便抽一本就能看多半天。”

李荩忱虽然有着对于整个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知识面,但是这些只是太多也太繁杂,并且其中的很多或许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因此李荩忱还是需要能够和这个时代相挂钩,当时在徐陵和萧摩诃等人的书房之中看过的那些书,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媒介。甚至李荩忱从中学习到的一些兵法和治国理政的方略,也确实用到了实际中。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在李荩忱觉得自己越来越拿捏不住时代的脉搏时候,在努力让自己多走一些路的同时,又再一次拿起了书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有道理。

“《商君书》奴婢也曾拜读过,”沈婺华低声说道,“商君能够以一己之力推动西秦之变法,成就强秦之梦,的确值得敬佩。”

商君,便是商鞅,而《商君书》相传为商鞅所写,记载的自然就是商鞅法家的理论。在后世李荩忱虽然草草翻阅过这本书,却发现书中很多地方都有缺失,在这个时代能够看到完整的版本,李荩忱自然不介意好好钻研一下这位曾经改变了整个战国格局,进而对华夏的一统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商君留下来的作品。

“哦?”李荩忱眉毛一挑。

在汉代初年奉行的是黄老之学,休养生息,而后来儒家上位,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彻底奠定了儒学在朝廷统治中的重要地位。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余的黄老之学、法家、墨家等等都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在随着乱世的持续,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自然早就已经被撕裂的不成样子,魏晋后期出现的隐居风尚,实际上就颇有道家“避世”的意味在,更不要说南北朝时期带有明显求和平和反战意味的佛教开始大行其道,南朝固然是“四百八十寺”,而北朝在这上面也不差,后世赫赫有名的莫高窟、龙门石窟等等蔚为壮观的佛教石窟,都是建设于北朝时期。

也正是借助这个机会,各式各样的学说自然也再一次抬头,否则李荩忱想要找到一本完好无损的《商君书》,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沈婺华一个妇道人家,能够看过《商君书》,的确让李荩忱有些诧异,当然了再想想也是,李荩忱这本事也不过就是从皇宫的书库之中取来的,而沈婺华当了十年的太子妃,肯定宫中的大小书籍都有机会接触,看过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奴婢以为,商君之做法过于强硬,无论是身为君王还是去臣子,都不可能真的完全以法纪约束生活之中的任何事,这样的话,道德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存在价值。相对之下,世上本来就没有不透风的墙,自然也不可能有真的可以十全十美的法纪。”沈婺华斟酌说道,“因此如何才能够利用法家学说,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法纪框架,却用更加柔和的黄老学问和儒家学问充斥其中,方能够起到一统万民的作用。”

李荩忱有些惊讶的看着沈婺华,换句话说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施政方针,用法律在制定底线,用道德和教化来提升百姓的整体素质以让他们远离触碰底线,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在历史上,隋唐时期朝廷就已经开始研究并且颁布成文的典律,虽然在表面上还是以儒家学问治国,但是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而这样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了明清。

对于现在这个在乱世之中摸索着前进的时代和时代之中的人们来说,这实际上也算是一个新鲜的想法了。要知道在另外一个时空中,这样的想法最终落实到朝堂上,也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

也难怪一向眼高于顶的隋炀帝,对于沈婺华也颇为青睐,这个女人显然并不仅是简简单单会做一些幽怨的诗词罢了。

“有趣,”李荩忱笑了一声,也让沈婺华轻轻松了一口气,“那你认为商君之死,是自作自受,还是令人惋惜?”

沈婺华怔了一下,李荩忱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很刁钻了,站在她这个角度必须得谨慎回答:“奴婢以为······从秦国的角度来说,商君之死的确令人惋惜,因为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亡名臣,对于当时的秦国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当时的秦惠王想要安抚那些国内的老旧贵族,并且树立自己的权威,商君又是不得不除去的人,所以秦惠王必然也有自己的无奈和不得而为之。而对于商君本身来说,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死,更应该算是一种殉道,对于他本身,一个以传播法家、弘扬变法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改变了一个国家、又死于自己的理想,算得上死得其所。”

“好!”李荩忱抚掌笑道,“说的有道理,好一个死得其所!”

沈婺华急忙俯首:“奴婢不过是胡言乱语,陛下恕罪。”

“不同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的看法本身也能自圆其说,没有什么错误,”李荩忱笑道,“何错之有?”

顿了一下,李荩忱敲了敲那《商君书》:“更何况在朕看来,商君一生波澜壮阔,最后之死或许有些可惜,但是也的确是死得其所,更何况这并不妨碍他之后依旧为后人称道,甚至流芳百世。”

沈婺华惊愕的看着李荩忱,陛下很年轻,所以很多新颖的想法他愿意去思考,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沈婺华怎么都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还愿意附和甚至是接受自己的想法。

这让她有一种隐隐找到知音的感觉,这种感觉比当初在小楼之上李荩忱吟出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还要强烈。

首节 上一节 86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