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401节

己的脸。

所以孙权的板子看似高高举起,却是轻轻地落下,处罚的不痛不痒。

但对于诸葛恪来说,却是深感痛心的,本来他是准备着大干一场的,但最后却是不得不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石亭,率

军前往柴桑上任去了。

诸葛恪原本是对这场战争寄予厚望的,想在吴国的政坛上脱颖而出展露头角,就必须要在这场战争之中有所建树。

诸葛恪确实也是尽了他的全力,他努力地想要打好这一仗,弹精竭虎,费尽心机,但奈何他遭逢的是司马煞这样久战沙场深谋

远虎计智百出的老狐狸,和司马懿相比,诸葛恪终究还是嫩的多。

年轻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交学费的,和司马懿的几次较量之中,诸葛恪还是完全地处于下风,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承认对

手的老辣和计谋,他确实是甘拜下风

但诸葛恪服气吗?不,他一点儿也不服气,虽然在夹石道遭遇到了大败,可诸葛恪将兵力收缩到石亭和龙逢一线之后,还是摆

出了一副誓于魏军决战的架式,从那儿跌倒的,就要从那儿爬起来,诸葛恪如何肯轻易地服输。

但是,孙权的一道圣旨,让诸葛恪的满腔热情化成了空。

虽然说诸葛恪对孙权的决定一点儿也不意外,经历了如此的大败,孙权没有把他革职查办而是另调别郡,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

这或许是孙权念着诸葛瑾的旧情,才对诸葛恪没有实施重罚,同时孙权也是安抚那些朝中的鸽派老臣,要知道,因为此次的北

伐失败,朝中弹劲诸葛恪的奏章堆集如山了,孙权再怎么也不能枉顾这些大臣的意见

出于安抚的目的,孙权肯定必须对些江东老臣们有所交待,诸葛恪也自然清楚自己的命运了

黯然地离开了石亭,回首北望,诸葛恪也是感慨万千,终有一天,他会回来的,而将来,也一定不是今日的这如此场面多。

接替诸葛恪的,是车骑将军朱然,原本在这次北伐之战中,朱然充当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他奉命率军两万进攻樊城,明眼一看

就知道朱然所率的不过是一部偏师,用来牵制在魏国在荆州的部队,使其不敢东顾。

虽然是偏师,但朱然打得一样是有声有色,朱然采纳了骑都尉朱异的计谋,在樊城的外围大破魏军,直逼樊城城下,引得天下

震动。

荆州刺史胡质轻兵突进,紧急地增援了樊城,才使得樊城转危为(吗李的)安。

后来吴军在淮南方面战事不利,孙权就下令朱然放弃进攻樊城,而转守蕲春,随时准备增援淮南

诸葛格有夹石大败之后,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江北都督,统领前线之兵

朱然火速地从薪春赶到了皖城,接任了江北都督的职务

现在吴军面临的形势相当的严峻,夹石的失守,使得皖城丧失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处于魏军可以随时攻击的位置

而石亭、龙逢虽然可以驻军,但其险要程度自然不如夹石,而且这两地距离皖城太近,使吴军守全丧失了战略纵深,如果魏军

师南下讲逼石亭的话,皖城也是可危。

如何守得住这江北第一重镇,现在担子完全搁在了朱然的肩上

第四百八十八章临阵换帅

能够死里逃生,吴军将士是庆幸之至,不过诸葛恪却没工夫去欣喜,他必须重新来调整战略布署,以应对形势的变化。

鬼愁涧的失守,就意味着魏军彻底地打通了夹石道,只要司马懿愿意,他便可以挥师南下,经石亭,直取重镇皖城

皖城可是东吴在江北的一座重镇,是庐江郡郡治所在,一旦皖城失守,那就是意味着东吴将尽失江北之地,魏军便可以饮马长

江,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诸葛恪到达挂车之后,第一件思考的事便是如何守往皖城,这可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

先前孙权曾驾临皖城亲自督战,不过战线平推到夹石一线之后,诸葛恪力劝孙权返驾回了建业,因为这里距前线太近了,一旦

夹石防线失守,孙权在皖城情势便危急的多。

事实证明,诸葛恪所虑还是极为正确的,如果孙权目前还在皖城的话,想必司马懿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必定会派轻骑突

讲,袭取皖城的。

而现在,司马懿考虑的则会多一点,刚刚拿下鬼愁涧,立足未稳,自然450不可轻易地进军,毕竟他还得防备天山和挂车的

两路吴军,一旦魏军深入吴境,被吴军掐断后路,同样是极其危险的。

当然,打通了夹石道,只要条件成熟,司马懿肯定会挥师南下直取皖城的。

所以,诸葛恪痛定思痛,将首要的精力放在了皖城的防御上。

原本派出全琼和步鹭的两路人马,就是为了协防夹石道的,不给魏军从东西两路迁回进军的机会,但夹石失守之后,再驻守天

样山和挂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于是诸葛恪和步商议之后,决定在挂车留守少量的军队,大部分的主力南下石亭,在石亭构筑一道防线,阴挡魏军南攻皖城

的企图。

同时,也支会全琼,要他从天柱山撤军,回师龙逢,与石亭的魏军构成角之势,拱卫皖城。

这场战火从魏国境内绵延到了吴国境内,吴军也被迫地由攻转守,形势的变化让孙权很是恼火,自然难免会迁怒于诸葛(ceef

恪,再加上朝中大臣多有弹劾诸葛恪的,孙权于是下旨免去诸葛恪的都督之职,而改由从荆州撤退回来的朱然担任江北都督。

不讨孙权也并沿有深究诸葛恪的责任,更没有完全弃用诸葛恪,让他移守柴桑,拜为江西都督

也许从感情上来讲,诸葛瑾此番于王事,让孙权也不好意思对诸葛恪加重处罚。

其次,诸葛恪此番虽然战败,但一直以来是秉承孙权的意志行事的,如果完全否定诸葛恪的所做所为,那就等于是打了孙权自

己的脸。

所以孙权的板子看似高高举起,却是轻轻地落下,处罚的不痛不痒。

但对于诸葛恪来说,却是深感痛心的,本来他是准备着大干一场的,但最后却是不得不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石亭,率

军前往柴桑上任去了

诸葛恪原本是对这场战争寄予厚望的,想在吴国的政坛上脱颖而出展露头角,就必须要在这场战争之中有所建树。

诸葛恪确实也是尽了他的全力,他努力地想要打好这一仗,弹精竭虑,费尽心机,但奈何他遭逢的是司马懿这样久战沙场深谋

远虎计智百出的老狐狸,和司马相比,诸葛恪终究还是嫩的多。

年轻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交学费的,和司马懿的几次较量之中,诸葛恪还是完全地处于下风,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承认对

手的老辣和计谋,他确实是甘拜下风。

但诸葛恪服气吗?不,他一点儿也不服气,虽然在夹石道遭遇到了大败,可诸葛恪将兵力收缩到石亭和龙逢一线之后,还是摆

出了一副誓于魏军决战的架式,从那儿跌倒的,就要从那儿爬起来,诸葛恪如何肯轻易地服输

但是,孙权的一道圣旨,让诸葛恪的满腔热情化成了空。

虽然说诸葛恪对孙权的决定一点儿也不意外,经历了如此的大败,孙权没有把他革职查办而是另调别郡,已经算是法外开恩了

这或许是孙权念着诸葛瑾的旧情,才对诸葛恪没有实施重罚,同时孙权也是安抚那些朝中的鸽派老臣,要知道,因为此次的北

伐失败,朝中弹对诸葛恪的奏章堆集如山了,那权再怎么也不能杆顾这些大臣的竟见。

出于安抚的目的,孙权肯定必须对些江东老臣们有所交待,诸葛恪也自然清楚自己的命运了

黯然地离开了石亭,回首北望,诸葛恪也是感慨万千,终有一天,他会回来的,而将来,也一定不是今日的这如此场面。

接替诸葛恪的,是车骑将军朱然,原本在这次北伐之战中,朱然充当的是打酱油的角色,他奉命率军两万进攻樊城,明眼一看

就知道朱然所率的不过是一部偏师,用来牵制在魏国在荆州的部队,使其不敢东顾。

虽然是偏师,但朱然打得一样是有声有色,朱然采纳了骑都尉朱异的计谋,在樊城的外围大破魏军,直逼樊城城下,引得天下

震动。

荆州刺史胡质轻兵突进,紧急地增援了樊城,才使得樊城转危为安。

后来吴军在淮南方面战事不利,孙权就下令朱然放弃进攻樊城,而转守薪春,随时准备增援淮南

诸葛恪存夹石大败之后,朱然被孙权任命为江北都督,统领前线之兵

朱然火速地从薪春赶到了皖城,接任了江北都督的职务。

现在吴军面临的形势相当的严峻,夹石的失守,使得皖城丧失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外干魏军可以随时功击的仿雪

而石亭、龙逢虽然可以驻军,但其险要程度自然不如夹石,而且这两地距离皖城太近,使吴军字全丧失了战略纵深,如果魏军

挥师南下讲逼石亭的话,皖城也是效技可危。

如何守得住这江北第一重镇,现在担子完全搁在了朱然的肩上。

第四百八十九章朱然的命令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朱然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撤离石亭和龙逢的军队,将原来驻守这两地的军队撒往了皖城和皖口。

此命令一下,众皆哗然,这不是放弃防御,给魏人的进攻大开方便之门吗?

如此一来的话,江北重镇皖城岂不就直接暴露在魏国的铁蹄之下了,再无险可守,而一旦皖城失守,那对东吴就是一个重创。

人们对朱然的举动都大惑不解,诸葛恪在职的时候,在石亭和龙逢布下重兵,严防死守,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可朱然倒好,干脆放弃了这两个要地,谁也不知道朱然的真实战略意图何在。

但朱然对是胸有成竹,对自己的计划充满着信心。

朱然认为,双方经过了连月的大战,已经是疲惫之极,没有多少的再战之力了,从魏军攻克夹石之后,迟迟地按兵不动就可以

看得出来,现在司马懿的进攻欲望并不是那么的强烈,甚至看不到其进军的意图。

之所以司马懿没有退兵,就是因为双方一直僵持着对峙着,如果司马懿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兵的话,肯定会遭到吴军的反击的,

所以双方干脆地僵在这儿了,你不动,我也不动。

朱然上任后这一件事就是撤兵,示敌以弱,不再前方战线上驻兵和对峙,尽量将军队往南撤,退回到吴国~的腹地

不过朱然也不是一味地退缩,而是加强了皖城和皖口这两个军事重镇的防御,那怕吴人前来进攻,想要攻克这两座战备充分兵

首节 上一节 401/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帝国人屠,开局龙象般若功

下一篇:家族百年:从民国开始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