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481节

郭爽见夏侯霸主动地请命,欣喜不已,当即点拨给夏侯霸五万人马,命他全力攻打分水岭等三岭,为大军突围杀出一条血路来

第六百三十一章三岭反击战

夏侯霸知道形势刻不容缓,所以他领命之后,便立刻出发了。

临行之前,夏侯玄和郭誉为之送行,夏侯玄表达了自己忧虑之心,此战对两军而言,是蜀轻魏重的,拿不下分水岭,魏军就存

有着全军覆灭的危机,可以想象得到夏侯霸肩膀上的担子,究竟有多重。

不过夏侯霸却是豪气干云的,这场汉中之战,他已经经历过几场苦战了,越是形势困难,越能激发他的斗志,夏侯霸表示,无

论如何,他也要誓死而战,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悦骆道道路狭窄,魏军五万大军完全施展不开,只能是鱼贯而入,透逛前行,当大军先锋抵达分水岭之时,后续的部队才刚刚

离开了兴势,大军在秦岭的峡谷之中,宛如一条长龙,蜿延曲折而行。

遥望分水岭,蜀军已经在山顶上安营扎寨了,看不清山上的蜀军究竟有多少,但首先是分水岭的地24势,就已经是让人望而

生畏了。

一高景,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上,分水岭完全将奉岭的雄浑与霸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觉骆道虽然并不需要上山顶,它的古道就在分水岭的山崖下面,蜀军居高临下,完全便封死了这条谷道,如果魏军试图强行

地冲击这里的话,蜀军可以轻易用矢石进行封锁,魏军连一点通过的可能都没有。

想要恢复悦骆道的交通,就必须要拿下分水蛤,这恐怕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不过看到分水岭的险要之后,魏军大部分的士兵都为之胆寒了,这么险要的山峰,要采用什么样的进攻手段,才能将他们全部

拿下

士气是决定一支军队胜负的关键要素,可魏军刚到分水岭底下,还没有同蜀军开战,就已经为之丧胆了,这样的一种仗,实在

是太难打了。

可夏侯霸偏偏不信那个邪,他赶到了山脚下,亲自来督战,指挥军队发起进攻。

隆隆地战鼓响了起来,几百名夏侯霸精心挑选出来的敢死队开始奋力地向着山顶上冲去,正式地拉开了魏军反击三岭的战斗

这些魏兵可都是跟随夏侯霸作战多年的老兵了,如死士一般,并不缺乏胆气和豪气,那怕前面有着再多的艰难险阻,他们也是

一往无前的。

姜维自从分兵驻守三岭之后,便在三岭上设置关隘,陈铺防线,等候着魏军的到来

姜维知道,魏军肯定会出现的,自己拿下了分水岭,等于是掐着魏军的咽喉,逼迫着魏军必须要打这一仗

魏军的到来还是相当快的,和姜维的预期完全一样,而这个时候,蜀军早已在山顶上严阵以待了。

蜀军时刻提防着,他们就是利用偷袭的手段拿下的分水岭,如今魏军已经是攻到了山下,他们肯定不会再给魏军任何偷袭的机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讲,这场战斗的艰难程度都是超过以往的,那怕就是先前在汉城之西的那场包围之战,都没有象现在这样打

得如此辛苦,如果没有点破釜沉舟的勇气,根本就无法登顶作战。

“喂嗖嗖"的冷箭不断地向魏兵射了过来,似乎想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似的,刚刚进入到了蜀军弓箭的射程范围之内,就已经遭

到了蜀军的攻击。

越往前,箭矢就更多更密了,这些攻山的魏兵,全部穿着厚厚的铁铠,手中持着硕大的方型盾牌,就是为了抵御来自敌方的弓

箭的,所以攻到蜀军弓箭射程之内的魏军,竟然能做到毫发无伤

前面开路的敢死队给后面押上来的魏兵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一股股的黄色洪流在后面聚集起来,朝着分水岭上攻了过去

魏军漫山遍野而来,扑天盖地,只要是能走的地方,就必定会聚集到大量的魏军,不断地向山顶上攀登而去。

姜维肯定要阻止魏军的进攻的,在弓箭无法射穿敌人铠甲和盾牌之时,姜维吩咐蜀军投掷早已淮备好的滚木来擂石

在山地防御战中,滚木擂石几乎是守军必备的大杀器,由于道路的狭隘,往往一根滚木就能控制往一条道路。

一根根的滚木从山顶上被抛了下来,由于山路的颠簸,那些滚木并不是平整地在山路上滚动,而是连蹦带跳的,呼啸而至,带

着那种势不可挡的威力,无数的魏乒来不及躲闪,中着即亡,挨着即伤,一根滚木器厂就可以碾压一大片。

滚木之后,便是擂石登场,沉重的石头带着可怕的巨响,砸到了魏兵的头顶上,就算有厚厚的头盔这个时候都无济于事了,只

要挨着一星半点,脑浆子就会从盔甲的缝隙中流淌出来。

木石滚滚地落下,整个山坡上是一片狼籍,魏军的尸体是一片陈铺,鲜血把这条山路都梁513成了红色

夏侯霸知道这场攻山之战是极为艰苦的,他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冲锋就可以轻易地拿下来,所以他无视前面的魏兵阵亡惨状

继续地指挥军队发起一轮又轮的猛攻。

夏侯霸就是准备用这种锲而不舍的攻击方式,突破分水岭,为魏军杀出一条血路来。

战况一直非常的胶着,姜维显然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亲临山顶上的第一道防线,和蜀军士兵顽强地抵抗着魏军的不停攻击

天色将晚,按理说这个时候到了停兵休战的时候了,但夏侯霸丝毫没有收兵的意思,继续地命令魏军强攻分水岭

天黑之后的战斗困难程度陡然上升到地狱级,原本自天都有些困难的险峻山路到了晚上,更为地艰险,就算是点燃火把,也很

难获得足够的光线,不断地有魏军士兵失足掉下山崖,摔得是粉身碎骨。

连续地进攻受桦让夏侯霸意识到这场战斗远不止这么简单,想要短时间内拿下它几平等干零,夏侯霸也就被迫中上了第一天的

讲攻,将魏军撤回到营地方中,准备着明天再次发起有力地冲击,攻克分水岭

第六百三十二章绝望

分水岭的战斗虽然远在二百多里之外,但依然牵动着赤阪魏军大营之中每一个人的心,从这些人脸上的阴霾就可以看出来分水

岭战斗的不顺。

夏侯霸连续多日攻击分水岭未果,战事陷入了胶着之中,而粮道迟迟无法疏通,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恶劣了。

十几万大军的开支用度,那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尽管郭爽已经下令采取了限粮的措施,减少了魏军各部队的粮食配给,但

这显然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个方法最多能拖延几日而已,如果魏军还是无法找到恢复粮草供应的途径,那么这十几万人

就会被困死饿死在这里。

缺粮已经引发了魏军的不安,整个魏军军营现在是人心浮动,流言飞起,人人是惶惶不安,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在军营之中蔓延

着,军心士气也低迷到了极致。

尽管郭爽派人前往各营之中给魏兵们加油鼓劲,再三地重中魏军一定会打通粮道,保证军粮的供应,但实际效果却是收效甚微

姜靡的士气一顺不振。

郭爽也是很无奈,悦骆道的失守必然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军无粮则乱,一点也不假,而夏侯霸那边迟迟不能攻克分水岭,也让

这种情况是雪上加霜,如果局势再恶劣下去的话,不排除魏军全盘崩溃的可能。

这个时候郭爽也是懊悔不已,早知如此,就不如当初从汉中平原撒下来的时候果断地撤兵关中,最起码也能保一个圆固尸首不

就是因为当时的犹豫不决,才造成了现在的进退维谷,郭爽此刻恐怕连肠子也悔青了,真是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啊

夏侯玄也是无计可施,现在魏军已经没有别的退路可走了,只有从分水岭那边杀出一条血路来,才是唯一的办法。

夏侯玄提议郭爽再给夏侯霸增兵,要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分水岭。

只可惜,悦骆道狭隘难行,魏军那怕就是派出再多的军队,也无法施展开,而姜维又是一位谋深智远的大将,在防守上滴水不

漏,不给夏侯霸任何的可趁之机。

姜维知道,分水岭就是魏军的咽喉,他只要死死地卡住这个咽喉,十万魏军就没有翻身的机会,随着军粮的一天天耗尽,魏军

的全盘崩溃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以姜维一点都不急,他甚至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牢牢地守住分水岭,便可以立下惊世之功

全歼十几万魏军,那可是蜀国全盛之时也不敢奢望的战绩,而现在这个胜利完全将是唾手可得,此役之后,魏蜀两国的对峙局

面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诸葛亮一生企盼的机会,也将会在不经意之间悄然地来临。

消息传到了乐城,蜀军大营也是一片欢声雷动。

费有些出乎意料,原本他对姜维的计划并不是十分看好的,但没想到姜维却真得成功了,打蛇打七寸,而姜维正是拿捏在了

魏军的七寸之上,如今十余万的魏军就是因为粮道被截断而陷入到绝境之中。

你病,要你命,费一改之前的保守战术,决定对留驻在赤阪和兴势的魏军发起全面的进攻。

费神以王平为先锋,调集了五万大军直取赤阪,同时又派刘敏率军一万进攻兴势,牵制驻守兴势山的魏军

正所谓那儿跌倒的在那儿爬起来,王平对进攻赤阪表现地相当积极,颇有点复仇之战的感觉

没错,当初兴势山就是在王平手里丢掉的,这无疑让王平是耿耿于怀,这次挥师东进,再战赤阪兴势,王平是兴奋异常,做为

军人,对胜利自然是抱着极大的渴望的,尤其是在曾经失败的阵地面前,这将是挽回颜面的一场战斗,王平自然是不遗余力的。

原本魏军的赤阪兴势防线号称是固若金汤,但夏侯霸抽调走了一半的兵力之后,防御体系便出些一些疏漏

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依靠赤阪和兴势的险要地势,魏军完全可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魏军低迷的士气严重地影响到了战斗力,在蜀军如潮涌一般的攻势面前,魏军无心恋战,防线很快就告失守了。

蜀军是气势如虹,在王平的带领下,有如狂突进,大肆掩杀起来

魏军则是陷入到了一片混乱之中,兵不见将,将不见兵,兵败如山倒。

郭爽虽然熟读兵书,颇有点郭真的遗风,但是从未经历过战斗的他打打顺风仗还行,现在如此混乱不堪的局面,还真不是他能

收拾了的。

至于丁说、邓飚、李胜之流,别看平时高淡阔论,趾高气扬,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可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个变得六神无

主,张皇失措,别说是给郭爽出主意了,就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大将军,大将军,赶快撒退吧,蜀军距离此地已经不足三里,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参军杨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对

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的郭爽道。

郭爽闻讯之后,更是心慌意乱,连手都哆嗦了起来,对着杨伟道:“杨参军,我们该该往何去呀?

首节 上一节 481/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帝国人屠,开局龙象般若功

下一篇:家族百年:从民国开始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