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投奔舅舅赵高却被献给太后

大秦:投奔舅舅赵高却被献给太后 第52节

王上即将及冠,后面就是亲政,太后首次让王上来主持朝会,这分明是平稳还权的征兆。

群臣最前列,吕不韦眼角微抖,两道浓密的周毛迅速向眉心凝结。

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赵姬想平稳还权给赢政,欲在八月后退出朝堂,从此不再过问国事,这代表赵姬扶持的高官会成为赢政的得力前锋。

“右丞相隗状、治菜内史冯去疾、长信候江滴。”吕不韦默念这三个名字,心情变得沉重,一股压力随之而来。

两月前,他本想送嫘毒入宫,借助这根纽带,让毒去蛊惑赵姬不还权,并和他联合,干扰赢政亲政。

然而,谁曾想江漓这小子抢先一步,让他计划落空。

江漓和娜毒完全不一样,江漓并不需要赵姬的势力庇护,仅凭借自身的名望与能力这小子轻轻松松就能身居高位,连他都想招揽麾下,更别说赢政。

上卿队列里,江漓亦然有些震惊,抬头望了望姬太后,但收到的却是一道甜腻腻的眼神回应。

很明显,赵姬现在的心思全在他身上,垂帘听政变得可有可无,若不是赢政还差八个月行及冠礼,江漓觉得,赵姬恐伯会直接退出朝堂,一股脑的把事情全扔给赢政。

“历史叉道…”江漓不由苦笑,目光转移到赢政身上。

此刻,他很想对祖龙说一声,你得感谢江某人,不然赵姬哪会如此简单省事的还权。

在原本的历史上,赵姬本来准备还权给祖龙,然而吕不韦跑出来捣乱,弄出了不少乱子。

最后吕不韦偷鸡不成蚀把米,惨兮兮的举家迁往蜀郡,接着饮鸡自尽。。

第78章:我愿领兵北上讨伐匈奴

朝会大殿内,赢政高居王座,赵姬位于次座,两人一右一左,俯视群臣。

下方,近百号高官君候无人讲话,人人面带思索的表情,心里在想赵姬让赢政主持朝会的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态度,也是一个信号,再过八个月,当赢政开始亲政,赵姬苦心经营的朝堂势力会转交给赢政,这是赢政和吕不韦碰撞有力资本。“诸卿为何沉默,莫非大家对秦伐赵一事没有任何看法?”

厚重而威严的声音自上方传来,回荡在大殿内,久久不绝,身形英伟的赢政眸光深邃,犹如一方瀚海。

这时,江漓迈出队列,手拿朝板,站在大殿正中,高声道:“秦国不可伐赵,反而需要协助赵国,击溃句奴。”“嗯?”

一道又一道目光汇聚而来,除了事先知情的几人,其他高官君候均是惊讶万分。

赵国身陷匈奴之祸,等同天赐良机,此时不伐赵更待何时?

唰!

官居少府一职的姚贾迈出队列,看向江漓:“赵国雁门关外聚集有十五万骑兵,后方还有十万骑兵压阵,赵国超过一半的兵力会被匈奴牵制,这等良机秦国如何能错过,不知长信候为何要反对?”

紧随其后,左庶长王鳞亦然走出队列,大声道:“前天,赵国平原君赵胜抵达咸阳,当天便给长信候下了拜会贴,第二日正午,平原君赵胜携赵国舞姬雪女登门拜访长信候。”

“听闻长信候和赵国平原君畅谈许久,最终平原君率先离去,那位名叫雪女的舞姬却在长信候现居的府邸驻留了很长时间。”“平原君赵胜来秦的目标大家心知肚明,难道长信候中了美人计,要为赵国说话?”顿时,诸多高官君候纷纷挂起玩味的笑容,静待事态的发展,准备看热闹。

这事他们都听说了,至于江漓是不是中了美人计,一窥便知。

正上方,赢政神色平静,丝毫没因为王畸的话而皱下眉头。

不过,赵姬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她知道这事,更清楚江漓和那赵国舞姬的故事。

以她对江漓了解程度推测,这狗东西怎会放过送上门的绝色美人,说不准连人都给吃了。

一想到江漓和其她女人在塌上翻云覆雨,赵姬心里极为不舒服,醋意很浓。

大殿里安静的气氛没有持续太久,江漓看了看王莳和姚贾,整理好语言秩序,滔滔不绝道:“北方草原非常浩瀚,总面积不弱于天下七国,草原上大大小小游牧部落非常多,这些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一直各自为政、互不干扰,有时还会因为牧场的划分而爆发战争冲突,r.”

“现在,头曼建立了甸奴部族联盟,自号为单于首领,欲要统率整个草原,整合所有游牧部落,成为草原上的无冕之王。”

“以北方草原的浩瀚程度来推算,草原上的游牧人口大概有三百万人到四百万人之间。”

“诸君可以想一想,一旦让头曼单于树立起了威望,逐步整合所有部落,掌控北方草原,头曼能轻而易举的抽调集结出六十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秦国志在天下,统一大业还未完成,或许等秦国一统天下过后,头曼单于也已经统率了整片草原。”“到了那时候,漫长的边境线秦国该如何去防御?”

“自古以来,北方外族常年侵犯边关,面对整合后的匈奴部族,秦国是否需要主动出击,去平掉边患?”

“匈奴全是骑兵,身后是茫茫草原,地势辽阔无边,哪怕秦国动用百万之兵,只要匈奴一心后撤,百万大军同样拿匈奴无可奈何。”

“既然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那就不应该局限于眼前的得失,我们要看到未来,扼杀隐患于萌芽,让匈奴没有整合的机会,让匈奴部族继续分裂。““所以,秦国不能伐赵,不能给头曼单于树立威望的机会,秦国要主动出击,平掉匈奴骑兵,让北方外族明白一个道理,犯我边关者虽远必诛!”待江漓陈述完,所有高官君候陷入沉思,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江漓说得字字在理,阐明了所有利害关系,因小失大的典故他们非常清楚。

这时,位于第一队列的吕不韦郎声道:“秦国志在天下,而匈奴却常年侵犯秦燕赵三国的边境,要是让匈奴部落融合为整体,拧成了一股编,到时我大秦的边关将永世不得安宁。”

“为了根除未来隐患,长信候的提议堪称深谋远虑,秦国不能伐赵,反而需要联合赵国,北伐匈奴,平掉边患。”吕不韦一开口,高官君候们不再迟疑,纷纷赞同,直言不可因小失大,需先解决匈奴,伐赵可另找时机。

看着群臣转变的态度,赢政极为配合,看向江漓问:“先生深谋远虑,寡人甚为欣慰,想必先生心里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先生不妨直言,让诸卿共同参考论证。”江漓清了清嗓子,平静陈述:“匈奴乃是外族,天下七国虽然互相攻伐,兵戈不止,归根结底大家都属于同一民族,等同于一个整体。”“而今北方匈奴如此嚣张,竟敢陈兵边境,窥探中原山河,欲破开长城入关掠夺。”

“既然对付的是外族,那么天下七国应当齐心协力,组建联军,打出我中原王国的威名,让外族肝胆欲裂,不敢再侵犯边关。”

“所以我建议由秦国出兵十万、赵国出兵十万,秦赵两国再要求其他五国各出兵一万,从而组建七国联军,堂堂正正的同匈奴骑兵在雁门关外一决能雄。”

“中原王国是礼仪之邦,属于天朝上国,我们不屑于玩什么阴谋诡计,就得堂堂正正的聚兵于雁门关外,问那头曼单于有没有胆量分出个胜负、决出个高低。”近百号高官君候听得有些槽,江漓这话是什么意思?

七国共同组建联军,秦国出兵十万、赵国出兵十万、其他五国各出兵一万,总计下来是二十五万大军,而那头曼单于聚集的匈奴骑兵正好也是二十五万。

可是,雁门关外是平原地形,骑兵的战斗力能发挥到最大,按常理来说,不应该是调遗更多的兵力围剿匈奴吗?

见大家纷纷露出疑惑的表情,江漓演技上身,向赢政行礼请战,牌睨天下般的说道:“々王上,臣精通兵法韬略,可运筹于营帐之中、决胜于战场之上,区区匈奴骑兵不足为虑,臣愿率领十万大军,北上雁门关,荡平匈奴,扬我大秦国威。”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从而让头曼单于相信,七国联军就是要堂堂正正的和你打,大家的兵力一样多,有本事你别跑,谁跑谁是孙子万一七国联军北上到了雁门关,头曼害怕有诈,掉头跑了,那才是放虎归山,拿其没有太好的办法,难以彻底消灭。

大股里,气氛又变得安静,所有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江漓身上。

群臣们的想法是一一长信候有点东西,想趁此机会扬名,让自己名声变得更响亮。

秦赵两国如果联合要求其它五国各出兵一万,组成七国联军,其它五国不可能拒绝,一万兵而已,小问题,这点面子会给,毕竟又不是十万大军。

赵国本来身陷秦国和匈奴两面夹击的近况,现在秦国不举兵伐你,反而和你一起共伐匈奴,到时的联军主将会落在秦国头上。

这岂不是说,江漓腰挂七国将印,聚七国之兵于赵国讨伐外族。

好家伙,小算盘打得叮当响啊!

双方足足五十万大军展开碰撞对决,一旦匈奴骑兵(王钱赵)战败,江漓岂不是得名垂青史,这场战争会被史书所记载肠。

可以预料,这样的盛事属于春秋之后的头一遭,会吸引全天下的目光。

昔年苏秦腰佩六国相印使秦国不敢东出,而今江漓欲腰挂七国将印使匈奴灰飞烟灭。

胜负结果暂且不说,光是腰挂七国将印,这就足以拿出来吹上一辈子。

“既然长信候欲领兵北上,寡人相信,以长信侯的能力,定会击败句奴,扬我大秦国威。”赢政率先表态,同意江漓出任统兵将领。

“长信候学识渊博,兵法韬略、行军布阵自然不在话下,匈奴是北方蛮夷,只会猛打猛冲,毫无章法,更无谋略,长信候必能凯旋而归。”吕不韦随后表态,同样赞同江漓领兵出征。

“这…”诸多高官君候集体傻眼,特别是军方将领,他们本来准备自告奋勇,抢着领兵北上,谁知还没来得及开口,主将人却选直接定下了。

吕相和王上都同意让江漓领兵出征,未说话的太后可以忽视。

江漓隔三差五就往甘泉宫跑,算是太后的头号马仔,太后怎么可能反对,多半是巴不得江滴给她长脸。,

第79章:主将江漓,副将王黼、李信

殿内,现场的气氛十分安静,堪称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队列里的群臣默然无言,武将则是心有不甘。

吕相、王上、太后三人都赞同长信候江漓领兵出征、北伐匈奴,这算是定下了事实,难以更改。

文臣们还好说,没有太大的意见,武将们却是非常不爽。

七国组建联军讨伐匈奴,秦国必然能拿到联军统帅的位置,腰挂七国将印的机会谁愿意错过。

一旦击败匈奴,身为联军的统帅者,百分百会名震七国,名声大涨。

在诸多武将想来,长信候江漓本来已经够有名了,为何还和他们抢机会?

不过多时,武成候王翦凝目望向江满,代表军方发表意见:“长信候虽学识渊博,是名传七国的大才,但领兵打仗和读书写字不同,战场上瞬息万变,任何一丝小小的差错都足以左右战争的胜负。”

“按照长信候所说的计划,七国联军总共不过二十五万兵力,而句奴骑兵同样是二十五万人,雁门关外全是平原,是有利于骑兵部队的穿插纵横战场。”

“我认为690领兵出征之人需慎重筛选,最好是由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老将领兵,我建议由蒙武上卿领兵出征。”

蒙武收到信号,心领神会,迈出列队,向赢政和赵姬行礼请战:“王上、太后,臣愿统兵出征,北破匈奴,扬我大秦国威。”

接着,左庶长王麟发声附议:“蒙武上卿功勋卓著,战场经验极为丰富,若由蒙武上卿领兵出征,哪怕地形不利,蒙武上卿依然可以击溃匈奴,一战而平边患。”

这还没完,从未打过败仗,仅差一步就封候的大庶长杨瑞和发表意见:“长信候方年不过十八,尚未统过兵,为了保险起见,预防万一,还是由蒙武上卿领兵出征较为稳妥。”

王翦、蒙武、王、杨瑞和四人一开口殿内又陷入安静。

这四人算是秦国当前的支柱级大将,完全可以代表军方的意见。

并且,蒙武还是主动要求请战出征,再加上其他三人的力挺,殿内群臣心里乐了,长信候似乎要被摘桃子。

“想和我抢?”

江漓暗自嘀咕,撇了四人一眼,当既(adbh)开始立军令状:“王上、太后,臣愿以爵位为保证,若臣不能踏破句奴扬我大秦国威,那便让王上削了臣的爵位,收回臣的封地。”

“有意思,开始争了。”不少高官重臣半眯眼睛,饶有兴趣的看热闲。

“长信候,你…”蒙武张了张口,话讲不出来。

他本想说爵位对你而言无足轻重,拿出来保证没什么意义,但这话怎能说得出口。

谁都知道,江漓放弃了封地的食邑,那是整整七座城,放眼天下,恐怕唯有江漓能这般豁达,七座城的食邑说不要就不要。

有没有长信候这个爵位对江滴而言还真是无足轻重。

见蒙武欲言又止,半天没个声,江漓笑道:“蒙武上卿功勋卓著,大大小小的战役参与了不下数十场,像讨伐匈奴这种小事,完全用不着蒙武上卿出马。”正上方,赢政看向吕不韦,询问道:“依吕相来看,长信候和蒙将军谁比较适合领兵出征?”

看了半天热闹的吕不韦来了精神,一双目光在江漓和蒙武两人身上来回切换,最终停于江漓身上:“臣认为长信候比较合适,蒙武上卿虽然功勋卓著,战场经验丰富,但以蒙武上卿的名望恐怕难以压住其他六国的将领。”

“这是天下七国首次联合出兵,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如果七国联军听调不听宣,不服从统一调度,这如何能打胜仗?”

闻言,赢政从王座上站起来,负手而立,俯视下方,郑重宣布:“那便由长信候担任主将,左庶长王齮与右庶长李信担任副将,章邯、蒙恬、王离、辛胜等四人担任偏将。”

被点到名的江漓、王萌、李信三人神色平淡,一点也不激动。

然而,章邯、蒙恬、王离、辛胜四人却是异常兴奋,立马迈出队列,齐声高喊:“臣等领命,定不负王上所托。”“呵,四个小伙子真年轻…”江漓笑了,目光灼灼的打量秦朝未来的十大名将之四。

现阶段,章邯、蒙恬、王高、辛胜四人刚刚崭头露角,算是军方新锐将领,属于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左庶长王畸和右庶长李信则属于老牌将领,军中地位比四位少壮派高出好几个等级。

王畸是武安君白起的副将,算是白起一手提拔起来接班人,不过,王齮接班还没接到,白起就已经不在人世。

至于李信,这位同样是猛人,常年率军驻扎在秦国九原郡,属于打匈奴打外族的好手。

晌午时分,朝会落下帷幕,江漓心情极好,踩着轻快的步伐走出章台宫,出现在成阳城热闹的大街上。

“回赵府还是…”江漓边走边想,最终七拐八绕,去往诏贤宫见见焱妃。

东君焱妃的味道还没记清楚,需要加深记忆。

首节 上一节 52/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家族百年:从民国开始永生

下一篇:抗战之大上海皇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