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认贼作父,我比吕布还猛

三国:认贼作父,我比吕布还猛 第219节

石韬等人纷纷点头,他们都是大才,水镜门下,当以他们为最,加上庞统说得那么清楚了,他们听不懂才怪。

“若做得不好,要如何担责?”崔钧问道。

“如果只是治理的成绩不够好,那无非就是罚俸、贬职、降级,一直到打发到去乡里任职。若有贪污腐化,耽误大事等等情节,则有其他的规则来处罚。名士许靖的族弟许仕,地位够高了吧?学识也是足够的,在文韬的考核中连过三关,被骡骑将军所赏识,让他直接担任了乌伤县的县长,然而他到任之后,却不思治理地方,只好清谈,附近的道门人物纷纷前往归附,以致乌伤田地搁置不少,仓中无粮。此人也是运气太差,本来乌伤县有足够的屯粮,同时周围的山越也基本被剿灭干净了,结果他招待那些道门佛门的人,把府库折腾空了,正好又遇上了旱灾,以至于无钱赈灾,最终还是靠附近几个县支援了粮食,这才没有饿死人。这事儿惊动了骡骑将军,大怒之下准备将许仕满门抄斩的,还是少使君进言,留了他一条命,让他家族赔粮食出来弥补官府的亏空,还要关他十年,让他好好的想想自己坐在哪儿。”

“此等小事,却让士子受辱,骡骑将军治下果然是苛刻士子!”孟建面带不悦的道。

“公威,我却并不如此看。此事听似平常,可是若不是骡骑将军治下各地都府库充盈,周围救援得力,就许仕这胡作非为,乌伤县只怕要饿殍遍野!不能因为没有严重的后果,就忽略许仕这种做法的不妥。”崔钧摇了摇头,反驳道。

“正是如此。之后骡骑将军和少使君也公开表现,这种任官之法,新人没有制衡,容易犯错误,这是许仕的过失,也是他们刘备父子的过失,所以都自愿罚俸半年,将俸禄填补到乌伤县的官仓中去。而接下来的考核也改变了,就算是天纵之才,通过了三个级别的考核,成绩极其优秀,也得先从佐官做起,无非就是看是做亭一级的,乡一级的还是县一级的。就算是留在郡里,也是从低级的小吏开始做起。少使君常拿许仕来做例子,表示年轻人骤得高位,往往就容易得意忘形,先在佐官的位置上打磨一下,对他自己对老百姓,都好。”庞统继续道。

孟建等人都沉默了,他们自认至少是州郡之才,也就是说哪怕是太平盛世,他们也是冲着一州刺史或者是一郡太守去的,一郡太守是两千石的高官,那么可没有州牧,郡太守已经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极限了。

可是他们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不在底层多了解一下,骤然得到高位,面对纷乱的事,也是容易昏头的。

“不管是下面的乡、亭,还是高一等的郡、县,组织结构基本就是这样,主官加若干个佐官。佐官负责地方的具体事务,主官负责调和指挥。所以主官一定要有在佐官位置上做事的经验,不然就容易被佐官蒙骗。而佐官因为有可以升为主官的机会,也会督促主官做得更好。县一级的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就算是

没有完成的事情,也可以作为政绩来汇报。比如治理当地的淤田,在你任上,做了一半,也是你的功劳,接替你的把剩下的做完,则是他的功劳。郡一级的同样如此。”庞统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可惜我只观察到这里,剩下的,都没有机会去观察。”

“差不多了。”石韬笑道:“一叶便可知秋,哪怕是管中窥豹,也能见一斑。至少皇叔治下,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并不会导致天下大乱,虽然分走了士子的权力,却同样赋予了士子治理国家的道路,相对而言,和之前的变化,并不大。”

“不大?我看很大!”孟建却哼了一声。

“愿闻其详。”石韬愣了愣。

庞统则是微微的笑了起来,石广元志诚君子,善于观察细节,孟公威性格急躁一些,不过他的眼光在整体上,就比石广元要长远一些了,这两人的长处正好相反,却交情过人,也算是一个异数了。

------------

第247章比刀好

“表面上,骡骑将军治下的这套选官之法,和之前大汉用的查举、征辟等方式比起来,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加了一层考核,以及增加佐官,减少骤得高位情况的出现,对不对?”孟建问道。

“正是如此。虽然评估官员成绩,从而进行升职和贬职,有些不尊重士子。然而在之前,就算做到了三公高位又能如何?一个天变就换了,同样的道理罢了。”石韬道。

“然而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以前查举和征辟,士子们感恩的,是恩主,而现在呢?授予他们官职的,是刘备,或者说,是将来的朝廷。”孟健道。

“这个……确实变了不少,可是之前查举和征辟的后果,你也看到了,袁氏振臂一呼,天下就都快是他们的了!以皇叔的角度去看,改成这样的选择,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石韬想了想之后道。

“确实如此,可是这至少也证明,咱们这位皇叔,对士子也是各种顾虑啊。”孟健冷笑了起来。

“桓、灵之时,是用刀来对付清流,对付党人。那个时候如果能够使用刘皇叔这一套的话,那些大贤们,也不至于无缘无故地丧失了性命啊。段颍这样的名将,也不会成为宦官用来对付党人的一把刀啊。”

一直坐在那里,半闭着眼睛,摇着鹅毛扇的诸葛亮,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这一句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对于天下的士子来说,桓、灵之时,一直是他们不愿意回想的时代。

两次党锢之祸,让朝廷的元气,士子的精英,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那些人里,有大儒,有名将,有国士,有义士。

有慷慨悲歌之人,也有运筹帷幄之人。

这些人都是人才,本应为国效力,开疆拓土。

可是党锢之祸毁了这一切。

后汉最有名的三名武将,号称凉州三明的段颍、张奂、皇甫规,他们三人,并称名将,在对付羌人叛乱中都有着出色的成绩,这样的人,本来就是应该用在边陲,稳定帝国局势的啊。

可是因为皇权和士权的争斗,他们却被迫卷入。

于是,段颍投入宦官门下,成了反党人的急先锋。最终在党人的反扑中,在牢里服鸩自杀。

张奂被宦官哄骗,以为窦武谋反,从而进攻窦武,击杀了他,以至于终生自责,退出官场,郁郁而终。

只有皇甫规看得清楚一些,在边关他就打仗,入朝就不掺和到争斗中去,所以能够保住性命和名声,一直到去世。

这样的名将,本来不应该如此,不管是被蒙骗的张奂,还是主动靠向宦官的段颍,他们都没什么错的地方,真正错的,是逼迫他们这样做的朝堂。

可是这样的朝堂出现的根本,是什么呢?

之前士族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皇权逼迫他们,利用宦官来和他们进行争斗,屠杀了他们中间的很多人。

然而实际上呢?皇权为什么要逼迫他们?

还不就是因为士族之间相互举荐,相互征辟,从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本来占据了天下九成财富和知识的士族,他们是分散的,所以能被皇权所用。

然而通过查举这种方式,他们开始团结在一起了!凝聚成了比皇权更庞大的力量!皇权可能不害怕吗?

害怕了,就开始反扑。

不甘心被皇权消灭的士族,开始反抗。

天下就是这么乱的。

士族们自然可以不承认,可是在场的都是天下之才,他们当然不会自欺欺人。

天下需要平衡。

双方都有顾忌,才不会冲突,而是相对合作多一些。

凡是治世,都是那些天下间强大的力量,达成了某种平衡,才有的治世。

乱世则是因为这些力量出现了不平衡。

首节 上一节 219/3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玩命辅佐祖龙,终于取到老婆

下一篇:皇帝颁奖典礼:开局颁发千古一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