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170节

这几日杨大眼等人便被安排到了一艘艘的舢板小船上,提前开始了抗晕船训练,提高在海上的适应能力。

「许家庄考虑的太周到了,看来是真心不希望我们出什么事。」海浪的冲击下,不断高低起伏的舢板中,已经十分适应这种环境的杨大眼感叹道。

「呕,呕~」

旁边的陕西人高得功就没这么适应了,他脸色苍白,趴在船舷,晕船呕吐了快两个小时,简直要把胆汁给吐出来,偶尔才能抽空说句话:「俺不行了,俺不是这块料,这么下去真得死在半路上,俺能不能申请退出?」

「高大哥,再忍耐忍耐吧。」

山西人武小春劝他道:「刚开始我也晕船,但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过几天正式出发的时候,我们坐的是蒸汽快船,不仅大而平稳,而且两天内就能抵达台湾,只要熬过了这两天,一切都会变好的,不可放弃啊!」

「高兄,想想你的婆娘,想想你的儿女,再苦再难也得熬啊,要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一关必须得过啊。」

杨大眼也劝他道。

但这话听的高得功想翻白眼,他父母家人早饿死了,更未成婚,也没有儿女,甚至当了两三年的流寇,早就习惯孑然一身的日子了,不过日后他还是会成家的,只要他没死,肯定会找个女人过日子,把高家的血脉传承下去,还要为后人打拼出一场富贵。

想了想,他咬了咬牙,死死闭上嘴了,不管晕船的感觉再难受,他都要憋住不吐。

只是才坚持半刻不到,身体就不受控制的做出反应,又一把趴在船舷边干呕起来。

另一边。

一艘蒸汽动力的海运货船上,表面甲板之上,或站或坐,有足足八百名的年轻人,都身穿儒服书生服,继续留着长发,也在进行着抗晕船训练,但因为条件较好,晕船呕吐的没有几个,反而非常惬意的欣赏着远处的海景,或指点江山,或吟诗作对,不知道的,可能会以为这是一艘花船画舫。

此刻。

甲板船头位置,有三个年轻人正在交谈。

「许家庄不允许我等去学习高深的科学技术,反而要送我们去海外拓殖,只是因为我们不愿剪去头上的长发,不愿脱掉身上的儒袍,就要把我们送去海外,最好死掉!」

身形高大俊朗的赵志龙,满含怨念的语气道,其实他对许家庄是非常有好感的,经过这半年多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也完全接受了许多「许学」理念,虽还未完全皈依「许学」,但火候也差不多了,只是因为实在抛弃不了儒学中的一些理念,便被打上不被信任的标签,无法接触高深的科学不说,过几天还要被送到海外,担任书记员、会计等文职工作,虽然不算辛苦,但还是非常的不甘。

因为许家庄不信任他们。

因为他们受到了排斥和猜忌,甚至要流放到海外荒蛮之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赵兄,你若是想得到信任,把头发剃掉,儒服换成许家庄的衣服,说不定马上就可下这艘船,明天就不必来了,不过是头发跟衣服而已,有何不好舍弃的?还是许家庄的信任更重要。」

旁边瘦削男子,名字叫宋清的年轻人道。

「既然你也认为许家庄的信任重要,为何你不剃发易服?」赵志龙瞪着他道。

宋清摇头:「我不是不想,而是已经习惯了长发儒服,实在是改不了,只能如此。」

「呵呵,我们三千儒生,很多人刚开始都像你这么说,但慢慢的都剃了发,换了衣服,现在我们只剩八百人了,你这个理由已经没有说服力了。」赵志龙冷笑道。

「信不信由你。」宋清耸耸肩。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江阴人张云友,这位二十岁的个子较矮的年轻人道:「《东方时报》最近刊载的【徐霞客游记】不知赵兄、宋兄是否看过,其作者徐霞客徐振之,是我的江阴人同乡,跟我家只隔了五六里,霞客先生乃是我们江阴第一奇人,我想学习徐先生,成为第二奇人。」张云友眼里闪着光。

「没想到霞客先生竟是张兄同乡?」

「霞客先生不只是江阴第一奇人,也是千古奇人啊,其游遍名山大川,用双足丈量天下,探索宇宙真理,实在令人钦佩至极,听说庄主大人派名医治好了霞客先生的足疾,斥资五十万银元,组建了徐霞客地质科考队,还要研制一架「霞客号」飞机,带霞客先生去他最想去的几个地方……庄主大人更是奇人啊。」

《轮回乐园》

「是啊,庄主大人什么地方都好,若是对我们儒家,稍稍不那么苛刻就更好了。」

说到霞客先生,赵志龙、宋清二人都肃然起敬,纷纷感叹。

张云友则道:「好男儿志在天下,真正的儒家学子,不应是穷首皓经、困于乡梓、拘泥于传统,这些都不是真儒,而是害人不浅的犬儒、假儒,我之所以不脱下这身儒冠,是因为我要学习霞客先生,也要做丈量天下、探寻真理之真儒,这才是我为何在这艘船上的原因。」

「好、好,说得好啊!」

赵志龙大声道彩:「张兄所说,其实就是我心中所想啊,张兄你帮我说出来了啊。」

宋清也一脸郑重道:「张兄,你的这条真儒之路,请带上宋某,我愿与你一起丈量这天下之大!」

「好,道不孤也,我们一起同行!」

张云友伸出手来,赵志龙、宋清纷纷伸手搭上,然后一起仰头大笑。

崇祯七年,十一月五日,上午。

暖阳普照,晴空万里。

海港城东边港口,挂起了无数的彩旗横幅。

还有锣鼓队冬冬冬敲着锣鼓。

有舞狮舞龙队舞着狮虎。

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更没有停过。

正式出发的日子到了。

停靠在码头边的蒸汽大船,打开了舱门,搭起了一条条的船板,随后通过搭船板,一条条排成整齐队伍的青壮男女,都背着包裹,纷纷走上了那一艘艘的船只,岸边的码头则有无数家属相送,落下眼泪,发出叮嘱:

「一定要平安啊!」

「注意安全,莫要逞强!」

「好好工作,等我过去跟你团圆。」

「会再见面的,一定会的,呜呜呜~」

这时已走到搭船板一半位置的杨大眼,听到身后哭声,不由转头一看,见到几个哭泣的儿女,眼角也忍不住落下一滴泪来,正是这滴泪水,配上他那坚毅的饱经苦难的面容,刚好被一旁的照相机抓拍下来,一张经典照片就此诞生。

而三十艘的海运货船,每艘最多可载800人(满载模式)。

六艘的铁甲战船,每艘可多搭载500名的海军陆战队员。

故而第一批的移民人数,就达到了近25万人之多。

「呜呜呜~」

「呜呜呜~」

船用喇叭发出的蒸汽呜鸣声中,一艘艘的蒸汽大船先后出发,间隔约四五百码的距离,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绵延近五十里的移民舰队。

高耸的烟囱喷出灰白烟雾。

留下一条极长的白色航迹。

可谓浩浩荡荡,极为壮观。

自然也被悬于高空的大疆无人机拍下,又得到经典照片若干。

十一月六日,一早!

《东方时报》发行了一期特刊,其头版头条的新闻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就是华夏民族的坚韧】。

副标题为【历史会记得你们的奉献,向开拓者们致敬!】

京城,紫禁城中。

拿到今天这刊《东方时报》的皇帝朱由检,早已养成看报习惯的他,这次都没看头版新闻的标题,只是看到封面图片,看到这位刚毅面容的贫苦男子,眼角滴下眼泪,满含对亲人不舍,但出于责任,又步伐坚定,踏上船只的一幕。

从未接触几个底层百姓的朱由检,立刻看懂了这张图片的含义,不由心中一颤。

「这是朕的子民,是朕饱受苦难的百姓啊!」

朱由检眼中也忍不住涌出热泪。

第209章 土著们的顺服

其实对于许家庄此次大规模的海外拓殖行动。

大明的舆论,整体上是表示称赞和支持的,唱衰泼凉水的很少。

因为大明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各方面的资源却相对有限。

且这些年气候过于反常,天灾无数,那个所谓的小冰河期还没有结束,反而越演越烈。

加上***、横征暴敛、土地兼并这类的人祸,大明许多地区的百姓,确实穷苦到了极致,挣扎在死亡线边缘,设身处地一番,似乎只有造反,才是他们唯一的活路——《东方时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推演,拿出大量数据,看的无数文人士大夫脖子发凉,连夜噩梦,不得不得出了「王朝兴衰周期律到了临界点,改朝换代,人口大灭减极可能发生」的结论。

许家庄对外大搞拓殖,移民大量人口,其实是在缓解这场危机,是在对外转移矛盾。

而南洋等热带地区,不仅丝毫不受小冰河气候的影响,反而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诞生了不少的强盛王国,从没有出现过食物贵乏的问题,故而当地土着普遍懒惰,生产力发展缓慢,综合实力不是很强,又以小国居多,除了西方殖民势力具有一定威胁,其他全是鱼腩,预计很轻松就能拿下南洋。

最大的敌人,反而可能是热带风暴、疾病、水土不服。

好在许家庄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应该能大大减少死伤,顺利实现拓殖。

即便如此。

金銮殿早朝之上。

皇帝朱由检,与群臣百官,探讨起这次的许家庄大动作时,表示不看好的依然是大多数。

部分文官甚至面露笑意的,进行唱衰嘲讽:

内阁学士钱士升道:「陛下,这是大好事啊,许家庄此次投入的数以亿计的银元、数百万的饥民,只怕泰半都要打了水漂,必损失惨重。」

礼部尚书李康先如数家珍的道:「东汉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率三万大军南征交趾,只用数月便剿灭叛乱,摧枯拉朽,但大军也只是待了一年不到,病疫者众,六年后交趾又叛……本朝永乐五年,成祖派英国公张辅、左副将军沐成、左参将李彬、右参将陈旭等领兵十万出征安南,短短一月便灭亡胡朝,设立交趾承宣布政司,但当地叛乱不休,疫病频发,回归大明不到二十年,便又分离了出去,我大明损失无数,却始终站稳不了脚跟,许家庄又有何魔力,可免于重蹈大明覆辙?」

首辅温体仁也道:「半年,或许只消半年,许家庄便会灰熘熘的撤出南洋,我等只要坐观许家庄失败即可。」

御史张延登道:「许家庄决心可嘉,勇气亦可嘉啊,为我华夏民族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值得褒奖的,但大明子民,耐寒不耐热,当年赤壁大战,曹操大军连南方的水土都适应不了,两广、云南之地,更是用了上千年才慢慢消化,许家庄急不可耐,要拿下更热的南洋,只是徒劳浪费之举罢了,会白白害死上百万的百姓。」

另一位言官道:「在大明生存虽苦,但去了外面,是片刻就丢了性命。」

当然也有一位官员问:「许家庄医疗技术高超,或许能解决疫病与水土不服之问题呢?」

但他马上遭到了嘲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先人上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家庄能行?」「许家庄不是神!」……一番议论下来,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朱由检,也不是非常看好许家庄的海外拓殖行动,为百万以上的大明移民感到担忧,不知道他们能活下来多少,一成,还是两成?

但就算如此。

也没几个文官提出,要劝说许家庄放弃海外拓殖行动的,一方面是不可能劝止得了;其次那么多的难民饥民,如此巨大的矛盾,不想办法转移出去,难道全留在大明,最终导致内爆不成?

出于阶级利益的考虑,即便他们极其不看好许家庄的行动,但内心都是完全支持赞成的态度。

包括皇帝朱由检脑中,也是这种让他感到羞愧的自私想法。

……

十一月七日,上午。

台湾岛,西海岸,中部平原地区。

在一条河流的河口位置,

找了处适合登陆的海滩,建立了一座临时的港口。

首节 上一节 170/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奖励十架五代战斗机

下一篇:大宋水浒武松指点江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