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102节

清朝用屠|杀镇压了饥饿的灾民,而自己绝不会这样做!

想通一切,他对韩当点头道:

“就安排在瓜洲镇登陆吧,运河的事情先不管,清廷不会有胆子敢南下的。”

“就算他们敢,眼下他们兵力也不足。”

“对了、北线的炮台建立的怎么样了?”

韩景略想起了黄河今年也会结冰,似乎是在十一月,因此特意问了一句韩当。

南下南京这几天以来,戚山、韩五四等人送(吗吗的)来的军报,都是韩当帮忙处理的。

对于韩景略的问题,韩当也抱拳道:

“戚山在凤阳府境内建立炮台73座,韩五四在徐州、淮安北线城池附近都修建了炮台,累计47座。”

“北线一带固若金汤,西线一带倒是防御过弱,因此戚山将西线的戚家军增添到了两万。”

“嗯、告诉戚山,未来一年,以守为主,切不可松懈。”韩景略点了点头,顺带提醒。

说完、他又看了一眼天机阁内的研究,想了想后,还是又兑换了60名学者,将他们全部投入到了珍妮纺织机、精纺机和珍妮纺车的研究。

这么一来,每天就能增加3%的研究进度,大约一个月就能见到这三个机器出现。

自己明天赶回扬州后,刚好可以开|始让人建立工厂。

时间很紧凑,自己得把时间都利用起来才行……

想好了后续几个月该干的事情后,韩景略也松了一口气。

韩当趁机开口道:

“是否将大军扩大到20万?”

“先等等吧,目前没有战事,10万防守,应该足够了。”韩景略叹了一口气。

不是他不想招募,只是现在招募也没有用,毕竟没有大战。

他最好的想法是,在南明将银子运来,吸收了银子,然后组织一|次官方船队南下南洋,贩卖布匹。

最后等到明年的秋税交上来后,一口气兑换20万大军,等待大战时机成熟,立马出兵。

韩景略被韩景略解释了一番,也乖乖退下了。

张煌言、夏允彝等人也纷纷退下。

到了最后,只有韩景略和戚云站在甲板上,眺望着远方的天地……创.

第101章 江北户籍出炉、清军屠杀清点

历朝历代都是上行下效的,江北也不例外。

韩景略自己廉洁节俭,官员们也纷纷效仿。

弘光二年十月二十二,当韩景略带着夏允彝、张煌言等人返回扬州。

江南难民北还的计划也开始实行了。

夏允彝担任江北布政使,总管江北政务,张煌言担任庐州、凤阳、安庆三府巡抚,主管难民北还。

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天机阁的科技研究进度越来越快。

系统船坞的工匠们,在不造宝船和福船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现实造船。

韩景略大手一挥,便是50艘排水量1000吨的商船。

由于木料从系统之中拿去,都是现成的。

因此时间大概在三个月左右就能全部下水。

为了移民工作,尽管韩景略处理政务都是在扬州,但他还是名义上将江北总督治所迁移到了凤阳府。

在韩景略迁移治所凤阳府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往凤阳迁移。

人烟稀少的凤阳渐渐热闹了起来,虽然远无法达到万历年间的峰值,但好歹让人看到了希望。

另外按照工匠们绘制的江北图样,江北军已经开始在西边的庐州、凤阳、安庆等一些要冲之地修筑欧洲的棱堡。

由于没有经验,工匠们一开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修筑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渐渐掌握了诀窍,修筑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按照韩景略的计划要用一年的时间修筑五十个棱堡,封锁所有要冲关口。

这样清廷即便想要大举来犯也会被切割开来,无法形成合力。

江北军便可以利用地形地势优势对其各个击破。

对江北军来说每一场仗都很关键,绝对不容有失。

却说韩景略回到扬州后受到扬州百姓的热烈欢迎。

不过他没有沉醉在百姓们的歌功颂德中,而是很快与夏允彝一道策划振兴江淮的方案。

人和土地自然是最重要的,这一点韩景略已经在尽力去推了。

接下来便是兴商了!

江淮淮盐天下闻名,韩景略决定改革盐税制度,吸引商贾们来江北做生意。

唯有如此商品经济流动,江北才能真的繁荣。

“伯爷,我朝盐法最早是开中法,由于北方粮食产量地,因此朝廷440都是吸引商人去九边运粮换取盐引。”

“可惜自万历后开中法崩坏,朝廷滥发盐引,盐商靠囤积的盐引可以从盐场大肆倒卖盐巴,谋取暴利。”

夏允彝的性格十分刚直。

在他眼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即便是朝廷的过错也不需要刻意的遮掩。

万历后期乱政频发,其中盐政败坏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瑗公先生的意思是仿效开中法?”

韩景略对于开中法自然不陌生。

只是他觉得开中法是不是有些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当然不能全数取用,要做一些改进。”

夏允彝解释道:“开中法的核心是减少朝廷运输粮食的支出和损耗,把其转加到商贾身上。”

“如今伯爷所辖之地有限,不太需要靠商贾来运粮,江北需要的是商贾能够带来日常所需的吃穿用度。”

韩景略闻言眼前一亮。

现在安庆乃至凤阳百废待兴,看起来十分荒芜破败。

仔细一想缺的不就是烟火气吗?

要想有烟火气光有人肯定不行,还得有生活元素。

而这正好是商人能够提供的。

“所以把开中法要求的商人运输粮食,改成运输日常起居必须的物件?”

“伯爷英明。”夏允彝会心一笑,对韩景略恭维了起来。

在他看来、韩景略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在军略,政治上,都属于一点就通的类型。

和韩景略这样的明主合作,属实是他的荣幸。

至于韩景略,也在心里夸耀夏允彝真是一个理政全才,这种细节的事情都能考虑的很完美妥善。

不愧是崇祯年间,被吏部选为七县魁首的理政人物……

“只要商人能把烟火气营造出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来到凤阳定居。”

“伯爷可以命有司专门负责此事,并对表现出色的商贾进行嘉奖,所赐盐引的数量也应有所区别。”

夏允彝一边说,一边解释,听懂了的韩景略也点了点头:

“这是自然,只有分级(dafi)区分才能充分调动商贾们的积极性。”

“商人重利,要让他们尝到甜头才会用心做事。”

夏允彝苦笑道:“臣老了,要是十年前必定主动向伯爷请缨督办此事。”

韩景略闻言笑出声:

“瑗公先生说笑了,江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处理,这件事吾自会找人督办。”

淮盐的产出十分复杂,因此韩景略一直都是派人在海岸巡逻的。

商贾们要想插手这项业务,就必须和官府合作,乖乖交税,才能做得长久。

韩景略想了想,便决定让自己二哥和三哥,韩通、韩琛前去做这件事情。

两人结束了短暂的谈话后,夏允彝就回去忙去了。

韩绍的才干不足以掌控整个江北,因此江北现在还有不少事情处于弊政。

好在夏允彝发现了,江北的小吏、府县官员都十分廉洁,并且干事老练,只是大局观不够。

他入主布政司后,只要命令下达得当,下面的官员小吏纷纷用力办理。

原本在韩绍治理下,只有扬州府和淮安府才稍微有些烟火气的江北,开始陆陆续续变得繁茂了起来。

至于韩景略,他肩上的担子也突然松懈了许多。

他眼下就是关注天机阁,以及纺织工厂建立的事情。

夏允彝只是给韩景略递奏疏,比如江南多少多少难民北迁,需要多少农具,多少耕牛牲畜,多少粮食……

对于这个计划,韩景略一向没有怀疑,而是直接选择批红通过。

半个月的时间转眼过去,偌大江北已经被韩景略收入囊中两个多月,久久没有解决的户籍田亩数据,也终于交到了他的案头。

夏允彝一大早就面带急色的来到了刚刚修建的扬州梁城伯府。

将户籍人口名册,和田亩登记文册上交后,他首先是赞扬道:

“伯爷的摊丁入亩政策,真乃千古奇策,没有了人头税,百姓们纷纷踊跃登记。”

首节 上一节 102/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