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106节

“韩琛(韩通、张潜)领命……”

三人起身稽首,而韩景略也看向了夏允彝和韩五四:

“盐运司新立,调五千白杆军帮助,另外沿海派小船巡逻。”

“府库拨50万两银子给盐运司,盐运司可招募工人,每名工人男20文,女15文。”

“末将(下官)领命……”

两|人起身听令,而韩景略也继续道:

“瑗公先生,说一下目前江北的财政吧!”

韩景略不等夏允彝坐下,便开口询问了起来(

至于夏允彝也并不慌张,因为韩景略早就提前几天,让他交代准备这些了。

他笏板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下了江北的财政情况。

他微微稽首,便开口道:

“眼下我江北,有百姓1104万9053人、有耕田7936万131亩,其中乡野农户占5分之4,城镇百姓占5分之1”

“其中,取得江北商业执照者,有门店小贩15万3700人。”

“这15万3700人里,平均每月,为我江北贡献商税4万4753两885文。”

“也就是说,在眼下商户不增的情况下,偌大的江北,一年商税是53万7046两620文。”

“农户耕田,若是按照今岁的农税缴纳,明年农税是1269万7620石粮食。”

“而诸位的俸禄呢,大军的俸禄呢?”

“我江北、眼下官吏俸禄是424万5320两,大军军饷是1345万3340两,合计1769万8660两。”

“农税的粮食,就算贩卖至江南,也就能换回2000万两银子,加上商税,不过2053万两。”

“偌大江北,富养官吏、富养军民,却勉强维持温饱,只介于200万两银子,着实可笑?”

“若是如此,谈何扩军,谈何北伐?”

不得不说、夏允彝算账确实有一手,他这么一算,韩景略都快骂娘了。

合着他距离山穷水尽也就是一步之遥啊……

刚才自己还大手一挥,花出去了300万两,也不知道眼下府库还有多少银子?

想着、他也硬着头皮问道:

“眼下、府库还有多少银两,钱粮?”

夏允彝微微稽首:

“月前,南京的陈隆将军将贩卖字画古董的638万两寄来了。”

“官府将府库之中的680万石陈粮南运江南,眼下江南一石粮食价格因为难民北还,跌落到了1400文。”

“680万石粮食贩卖过后,只有950万两左右,或许还会稍稍跌一些,900万也说不准。”

“眼下府库之中还有2245万3555两617文,月末发完俸禄、军饷后还能剩下475万4895两617文。”

“按照伯爷所说,再调走304万两,还剩171万4895两617文……”

“月底卖了粮食后,应该有900万两北还,届时在1000万—1200万两左右。”

“府库中,现在还有新粮624万5120石。”

“官5.8吏、军营、工匠、船坞等官府营办,每日运作吃食,需要消耗1万6000两左右。”

“一年消耗在584万两,所以每年官府的支出,在2353万8660两”

“官府每年营收,粮食若是恢复到正常价格,那么每年农税加商税,营收应该在1400万两左右。”

夏允彝又给了韩景略一记沉重的打击,经过他这么一说,韩景略才明白,江北每年的缺额居然高达900多万两。

想着、他不由咳|嗽道:

“眼下,我已经让仪鸾司的人,前往了南洋联系南洋商人。”

“张潜,你说说江北纺织局开启后,可以贩卖出多少布匹吧!”

韩景略只能把希望放到了张潜身|上,张潜倒是经过了合格的计算,直接说道:

“坐落在瓜洲镇的江北纺织局,眼下可以容纳2万台纺车、纺织机,1500台精纺机。”

“按照我等估计,在蒸汽机未安装前,每日可产布匹15万匹白布,7500匹真丝。”

“一匹白布的原料是50文钱,价格以现在江北江南的布匹价格,是300文,降价之后,可卖到250文的价格。”

“真丝的原料在100文,一匹真丝价格在800文,降价后可卖出750文。”

“按照纺织厂需要8万工人,每日共需要工钱1200两”

“也就是说,江北纺织局,大约每日可以生产出,净利润在3万3675两的布匹,一年下来就是1229万1375两!”.

第104章 仪鸾司在行动、安插间谍

1229万1375两!

这个数字,给官员们整的不会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商业居然那么赚钱。

这可是真金白银啊,要知道崇祯年间的商税和矿税、茶盐铁纷纷加一起,才300多万两。

江北就开了一个堪比小城的纺织局,结果就造就了1200多万两银子的收入?

要知道这还没有算关税呢,卖给商贾倒不用扣税,毕竟已经在纺织局扣了。

但是那群红毛夷,不收商税,可是还有关税等着他们呢。

不交税?那你看看你能不能打得过长江水师的15艘宝船舰队!

反正算起来,少说也有1300万两银子的收入,这一下子就把原本的亏空给补上了,还多出|来了400万两银子。

夏允彝也是笑的非常高兴,他接过话茬说道:

“这么多布匹,只凭红毛夷,他们,显然没有办法买完,因此也要在江南、江北等地促销。”

这|种时候,夏允彝就不得不佩服,韩景略居然没有和南明朝廷翻脸了。

要知道,偌大江南,可是整个大明的养蚕基地啊,而他们那里也是和消费布匹的主要省份。

凭借江南江北,自产自销这15万布匹简直就是轻轻松松。

怪不得韩景略会还想|要再建立纺织局,这玩意来钱实在太快了,容不得人不心动啊……

别的不说,单单长江以南属于大明的地盘里,就足足有四五千万百姓。

即便其中有九成以上,没有钱每年买布匹,剩下的那一成,也足有四五百万人了。

每家每户买一匹布,上百万匹布就卖出去了。

周边的朝鲜、安30|南、暹罗、日本、南洋、缅甸等地就更不用说了,都是潜在的客户。

韩景略的想法里,基本靠近长江的安庆府、六合,以及靠海的淮安这三个地方,都需要建立三个大型的纺织局。

17、18世纪,正是世界缺乏纺织品的时刻,这笔钱让西方人赚走,还不如留在东方。

因此韩景略也开口道:

“纺织业,府库可以拨100万两银子,在安庆府、淮安府、六合等地建立三个大型纺织局,规模与眼下的江北纺织局相当。”

“另外,官府可以和水师合作,成立一支水上稽查人马,负责在沿海巡哨,以免有商船偷税。”

“日后江北麾下的海商,想|要从事海上贸易,都需要官府发行的海船证书。”

“每一批货物,如果要出海贩卖其他国家,都需要收取10%的商税。”

“类似真丝、丝绸等一些利润较大的商品,则是收取20%的商税。”

“另外、官府也可以将我们江北纺织局的成品白布和真丝,给商人们观看。”

“告诉他们,一匹生丝、白布、真丝贩卖到南洋多少银子,贩卖到天竺多少银子,贩卖到西洋又是多少银子。”

韩景略的话,都被夏允彝记了下来,他只以为韩景略是鼓励江北的商人前往海外贸易。

却不曾想,韩景略还有别的想法。

大量的海商外出,可以帮忙让江北的关税扩大,但是也能为日后江北的水师出征大海提前探明情报。

韩景略不怕有人不出去,只要那些海商了解从大明贩卖商品到欧洲有多赚钱,他们就会蜂拥而至。

夏允彝看韩景略不说话,看了一眼自己记录的事情后,也开口道:

“如此一来,明年的现在,或许江北能够结余不少银子。”

哪能啊……

听到夏允彝这话,韩景略有些汗颜。

别的先不提,单单他自己需要暴兵,就是吃银子的大户。

而且这银子还是不流通的,吃下去就没有了。

不像给官员、士卒发放俸禄,他们还能去消费,促进经济循环。

自己是吸收一部分银子,市面上就少一部分银子。

算起来,自己已经吸收了超过4000万两银子了。

也就是说,大明市面上,最少蒸发了4000万两银子。

这也就是韩景略只是吸收了江淮一带的白银,恰好江淮一带又被清军屠|戮过。

不然按照局面,眼下应该要爆|发银荒了。

“看来自己还是得想办法在南美搞个地盘,把几个大的白银矿给占了……”

韩景略心底沉思,尽管他可以用铜和黄金兑换资金。

但是日后他要发行纸币,肯定需要黄金作为金本位的。

反倒是白银,到时候除了一些科技研究和饰品,几乎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了。

首节 上一节 106/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