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122节

但与此同时,肩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500万两银子……

眼下府库内不过只有500万两出头,加上南明积欠的800万两,也就是1300万两。

卖粮是他们唯一能走的路,但是在保证大军的前提下,只能卖700万石粮食。

哪怕按照600文算,700石粮食,也只能卖出400多万两。

在交付了1500万两后,肯定还需要对后续建厂之后投入银子,促进其生产。

因此不管怎么算,最起码江北府库里要有2000万两银子才能保证开战后,财政不会崩溃……

这些银子从哪里来?

夏允彝咽了咽口水,他艰难开口道:

“若是按照伯爷所说,我们即便是卖了700万石粮食,也不过能筹集到1700万两左右。”

“要保证江北坚持到11月才能收获,加上建厂之后,后续还要投入,因此必须有2000万两银子才行。”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

“下官无能,这三百万两银子的缺口,按照目前纺织局对内出售布匹的财政收入,怕是弥补不上……”

“纺织局现在的订单还有多少?”韩景略听后,也皱了皱眉。

自从夏允彝来到江北后,他已经接近一年没有管理过财政了。

有夏允彝,他从来都是花钱大手大脚的。

面对韩靖里的话,夏允彝则是苦笑稽首:

“眼下纺织局还有145万两的江南商人订单没有完成,交付后,估计有100万两的收入。”

“但是扣除30万两的人工和成本,只剩下70万两了。”

“西洋商人刚刚离开不久,带着大批货源离开,按照仪鸾司的估计,一年内是回不来了。”

“况且,8月就要种植晚稻了,现在化肥厂还有着180万两银子的原料没有购买。”

“眼下江北还缺30万吨化肥,农业是重中之重,得先满足才行……”

“化肥的银子好说,经过淮扬百姓的宣传,很多百姓都知道了化肥467的作用。”

“只要一开售,立马就能卖出回本。”

“但是化肥挣不了什么银子,您也是知道的……”

夏允彝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那么无力过,至于韩景略则是大脑飞快运转,试想着一种种能够弥补江北缺额的那300万两银子。

纺织局能贡献70万两,化肥厂估计能贡献20万两,这就是90万两。

七月的商税,估计能贡献10万两,也就是100万两了。

不管怎么算,还是缺额两百万两。

他也不可能向南明要钱,南明已经被他和黄得功、何腾蛟三个人掏空了……

此时韩景略只恨自己没有资本提前把银行做出|来,不然就可以发行国债了。

眼下国债是没有办法发行了,只有想办法和老百姓要钱了……

想着、韩景略对戚云招呼:

“传石斋先生,另外让石斋先生带着修改后的报纸模板和账本来!”

戚云没有说什么,点了点头后,就转身离去了。

夏允彝则是好奇道:“老夫听石斋先生说过报纸,不过这报纸,与告示不是一种东西吗?”

对于夏允彝的话,韩景略摇了摇头:

“报纸就是官府营办的邸报,但是受众是所有人,不单单包括官员,百姓也能购买。”

“有些事情,我还未与瑗公先生你说,不过眼下也是时候了。”

“北定江山后,我准备以柔和的手法,统一长江以南。”

“届时大力推广化肥、再让学者们研究高产的水稻和小麦。”

“等朝廷的赋税够了之后,让在大明出生的子弟,纷纷拥有读书的权利。”

“只要出生,就可以免费进入学校就读,学年12—20年不等。”

“前面12年是强制必须就读,后面8年,则是根据人品、能力进学研读。”

“想必先生您也看到了,科学所改变的江北是个什么样子。”

“单单说化肥,若是万历年间有化肥,那么每年朝廷的农赋,就是3000万石,百姓就不会再饿肚子。”

“眼下推广化肥,我认为,已经让百姓们足以相信,江北可以带领他们走向太平盛世。”

“因此、我想|要借助报纸,向百姓们提前收一年的农税!”.

第115章 探访民间、江北日报

“提前收一年的农税?!!!”

当黄道周赶来,听到韩景略的话时,他差点把牙给咬碎了。

江北一年的农税是多少?

按照眼下的情况来看,江北一年的农税,大概在1400万石粮食左右。

哪怕按照600文粮价来算,也有近800万两银子。

800万两,加上原本的银子,肯定能挺到年底。

但是到了年底后,江北还有1000万两银子的俸禄军饷需要发……

尴尬的事情就诞生了,似乎单单提前征收一年的赋税,也不一定能保证江北能挺到明年。

黄道周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而韩景略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对黄道周说道:

“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完全只是用提前收税来做噱头。”

“也可以开诚布公的用报纸和告示对老百姓说,江北确实没有钱了。”

“因此想以之前发放的耕牛等牲畜做抵押,将这一季度的农赋提高到10税1”

“然后明年两季、后年两季的赋税,江北就不用缴纳了。”

“只是我在想,要怎么说服老百姓们……”

因为这是古代,加上崇祯那家伙的骚操作,可以说完全把官府在民间的信誉给败光了。

因此韩景略有些担心,这样的方法,百姓能不能接受。

然而让韩景略没有想到的是,黄道周听后居然笑了起来:

“呵呵呵……伯爷似乎太过低估自己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了。”

“可否请伯爷移步,与老夫一起前往城外农田?”

黄道周的自信,把夏允彝和韩景略搞得不会了。

他们俩对视了一眼,然后纷纷点了点头。

三人换了三套道袍,戚云则是带着四名仪鸾卫换了圆领袍,比较容易动手。

八人弄好了一切,就赶来了三辆马车,开|始朝着城外赶去。

七月尾巴是早稻丰收的季节,两辆马车出了扬州城后,便是宽阔的土路和人来人往的百姓,以及四处奔跑的孩童。

韩景略很久没有用这么慢的速|度在民间走了,他往日来往凤阳和扬州,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停下来打量过扬州美景。

也难怪卞玉京会说他“虽是扬州人、不懂扬州景”了。

马车走了两刻钟,拐向了北边的昭伯湖。

期间韩景略路过了当初昭伯湖大战的平原和丘陵。

只是当初被大军践踏的大地,如今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黄金稻田。

无边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心醉的金色。

在阳光的照射下,稻子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

“这稻穗……怪不得割稻的百姓乐得连嘴都合不拢。”看

着这样丰硕的成果,韩景略心里正乐的开花!

什么是快乐,那估计就是让别人获得帮助而快乐后,自己也跟着快乐。

马车很快到了昭伯湖南岸的一个镇子,镇子外是无边无际的稻田。

一名名百姓端着粗布麻衣,挽着裤腿在田里收割稻穗。

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每个人也身体粗粗壮壮的。

与韩景略去年这个时候,组织春耕时,浑身枯瘦的扬州百姓相比,简直不是一个地方的人。

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秋天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宛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的漂浮着。

风一吹树叶落了,在天空中飘舞,就像一只只黄灿灿的蝴蝶。

还有枫树,叶子已经全红了。

贪玩的农家小孩跑到树下摇一摇,叶子纷纷落了下来,仿佛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稻田边上,还有几颗用来乘凉的松树。

松树笔直笔直的,满树松叶绿得可爱,活像一把把张开的绿绒大伞,风一吹,轻轻摇曳。

村庄里的农夫和少女,背着装好饭菜的背箩,唱着丰收之歌向韩景略他们停靠的走来。

稻田里、蒸汽发动|的稻谷剥壳机隆隆作响,还有蒸汽机的拖拉机,拉着小型收割机,收割稻穗。

驾驭它们的农夫,正唱着欢歌,正在田里来回穿梭。

首节 上一节 122/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