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大明:加载帝国时代,暴兵百万 第369节

“你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韩景略笑着看向镇长,将老者的手摊开,露出了里面的手心,尽是老茧。

“吾虽不长于农事,但战阵之事,若是一年不操演,手中老茧就会软化。”

“这位老丈手里的老茧,可不像是镇上机械够用的样子。”

“请圣人恕罪……”听到韩景略的话,这个本土出生的镇长腿都软了。

他没想到,他才开始拍马屁,就被揭穿了。

不过韩景略并没有生气他想要掩盖百姓平日生活艰苦的心思,而是对眼前的老者询问道:

“老丈、吾在你眼前,你与吾说,生活上,可有什么不便?”

“这……这这!”

老者人都吓傻了,看着韩景略,又看了看镇长,支支吾吾,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个时候,后方有人起哄道:

“机器太少了!十台不够,总是耽误农忙!”

“谁!”听到有人说实话,镇长立马急眼了,不过却被皇长子韩思远瞪了一眼,瞬间老实了。

“呵呵……”听到人群中百姓的话,韩景略笑着说道:

“放心吧、年初朝廷已经通过了城镇农具的限额,只不过朝廷没这么多钱,只有靠尔等平均了。”

韩景略很放得开,也不藏着掖着,朝廷没钱是事实,没必要给百姓画大饼。

百姓这些年富裕,出钱买农业机器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丈便是这样的人,他对韩景略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圣人、那……需要出多少?”

老丈能问出这句话,主要是历朝历代,除了满清外,都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尊重,因此不怕被责罚。

果然、老丈的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此、韩景略也笑道:

“每户2000文,类似尔等祁山镇900户百姓,便可购入10台农业机器。”

“圣人……那出我们每户出6000文能买30台吗?”

一个站在不远处的农夫,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

韩景略没有生气,而是摇头道:

“并非朝廷不肯卖,而是我朝的工厂不足,难以供应这么多农业机器。”

“那些机器你们也知道,巧夺天工,并非短时间能造出来的。”

“大梁目前有12万乡镇,每个乡镇供应10台,便是120万台了,并非短时间能造出来(dafi)的。”

韩景略的话,让农夫们纷纷认可般的点头,而韩景略也对着百姓们询问道:

“吾此次下乡,便是想要询问大家,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大家无须小心翼翼,若你们不说,待吾离去,便可没有机会了。”

“日后朝廷再出政策,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可就晚了。”

韩景略用着开玩笑的方式,调侃着百姓们,引得大伙都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随车的起居注官趁机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

韩景略握着老丈的手,眼前上百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圣人、咱没有什么缺的,镇上都好,比起前明时期,好了不止百倍!”

老丈激动的开口,紧紧握住了韩景略的手。

韩景略力大,也不觉得痛,他能感受到对方激动地心情。

“你们过得好,大梁才会繁荣!”

韩景略对着老丈和百姓们说出了这句话,让不少百姓都继续露出了笑容。

不过不管每个地方,只要人一多,问题肯定会很多的。

这不、还没有高兴几秒,就有人说道:

“圣人、咱们什么都不缺,就是担心镇上的娃娃长大了,没有书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套用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不过韩景略面对这个问题,用认真的表情,对对方做出了保证:

“只要大梁还在一天,韩氏还在位一天,便会一直坚持十二年义务教育。”

“镇上的学校,若是不够了,也不用怕,会再修建的。”

“若是镇上的人多了,田不够,那么朝廷会给你们迁移,给你们的孩子发田。”

韩景略说道迁移,不少人都露出了犹豫的表情。

老丈也紧张道:

“圣人、咱们最近听城里人说,大梁要和天竺、倭寇打仗。”

“但天竺和倭国相隔咱们万里,镇上的人都担心迁移后,在那些地方住的不习惯……”

落叶归根……

乡土情怀,始终是一个不能跨越的篇章。

移民这种事情,发展到了现在,韩景略不可能还像天下一统时一样,强制数百万百姓移民。

现在都是整个镇的移民,必须说服当地的百姓才行。

对于百姓的这种担心,韩景略也拍了拍对方的手,安抚道:

“天竺良田繁多,过去后就能开垦,不会强制大家迁移。”

“但如果大家一直都抗拒迁移,那么二十多年后,这里的人口会翻上三四倍,镇上的一万亩田地,怎么能养活一万多人呢?”

韩景略一边对老丈说,一边也对百姓说道:

“吾知道,大家都不想背井离乡。”

“但眼下交通好了,大家也见到了火车,应该都知道这东西一天就能跑一两千公里吧?”

“知道!!”百姓们回应着韩景略,而韩景略也不避讳的说道:

“天竺距离庐陵上万里,这是事实。”

“但天竺的耕地多,大家如果都愿意迁移过去,那么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

“只是从耕种的地方换到了别的地方罢了,难道你们之中,就没有大梁开朝后,才落地庐陵的百姓吗?”

韩景略这话,可算说到了大伙心头。

当初清军肆虐、明军腐败,人口稠密的江西便是被针对的重地。

清军和明军的残暴,映入了他们的脑中,他们之中,有小部分都是从北方逃难南下的百姓。

说起乡土,他们也算不上江西本地人,但依旧在江西耕种。

韩景略的这种说法,倒是让他们接受了。

“圣人!去了天竺,还有初学和中学,还有这些机器用吗?”

有人问出了这些关于生活福利和设施的问题,对此韩景略也笑道:

“一开始过去可能没有,但你们过去后不到三个月,没有的东西都会有的。”

“打下了天竺后,你们不用担心朝廷会让你们立马迁移。”

“我们会挑寒暑假的时候,在你们不农忙、孩子不上学的时间迁移的。”

“六七天时间,就能抵达聚集地,到时候祁山镇就不是祁山镇,而是祁山县了。”

“以前你们的孩子需要去庐陵县才能读中学,日后在身边就能读了,不用远离你们身边了。”

撤镇升县,这是一个吸引百姓的手段。

只要关于孩子的问题,百姓们都会选择妥协,祁山镇的百姓也不例外。

听到了韩景略的话,他们纷纷松了一口气,对日后的迁移令也就不担心了。

“好了!既然没了问题,就干活吧!”

看着百姓们没有了问题,韩景略笑着牵着老丈的手,走到了一台收割机前面,对老丈笑道:

“老丈、告诉吾,田地何处。”

“啊……这!这怎么使得?!”老丈被吓了一跳。

天子帮忙收割粮食,谁让这么做,不得被天下人骂死。

然而老丈的犹豫,换来的却是韩景略的笑容:

“尔子孙弃笔投戎,保护家国,今日吾为尔收一遍粮食也应该!”

说着、韩景略就坐上了收割机的位置,很熟练的启动了机器,对着老丈笑道:

“走!”.

第287章 清灭罗刹、兵出幕府

九月初三,在韩景略下民间体察民情的时候,由大梁内阁也发出了一篇报纸。

将乡镇限额十台农业机器的限制,宽松到20台,镇集体出资,为自己购买机器。

这个新闻已经刊登,立马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

收音机里也连续半个月的播报,而这只是年初计划~的第一步。

很快、在月中的时候,一篇新的报纸和新闻就-在大街小巷出现了。

由内阁首辅韩绍,亲自在收音机里,为百姓们大梁未来十二年的-国策。

首先就是根据韩景略的下乡前的要求,制定出了一套针对民企扶持的计划。

首节 上一节 369/4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