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三国:开局继承三个系统 第141节

如果竹简还好,偏偏日常文书,基本都是纸张书写。

“元常,昨天的对策,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张昭知道钟繇为何如此诧异,只能继续提醒。

钟繇一开始还反应不过来,随即想起来了。

孙暠拿起答卷,基本都是扫一眼,已经知道上面的内容,甚至上面的核心是什么。

换做是普通文书,大概也是看一眼就已经明白,剩下无非是批复。

“也就是说,主……主公批阅文书的速度,有些快?”钟繇大概明白了。

话说回来,谁发明的‘主公’这种称呼,多少有些别扭。

“姑且,就是那么一回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手熟而已……”孙暠看着桌面少量的文书,拿起来扫了一眼,然后拿起毛笔‘唰唰’两下批复完毕,然后递给钟繇。

您这真的有在认真看的吗?

看到一份文书如此快批复下来,钟繇很担心。

也不客气,接过来仔细查看。

文书的内容,扣除无意义的部分,核心的内容就是汇报豫章那边,有一条道路已经竣工的消息。

再看

“咳,毕竟这只是个邀功的文书。”孙暠摇了摇头。

一样。

索性抽出一张纸,继续开始书写。

这个时候重要也注意到,孙暠书写速度虽然快,但书法不错,很标准的隶书。

当然写得那么快,少不得‘草’一点,却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不会出现看不懂,或者看错的情况。

洋洋洒洒近百个字,结果这已经不是一份批复,完全就是一份新的命令。

开篇是嘉奖对方的成绩,给予赏赐,并且表示施工队今年就到这里为止,明年再继续开工。

期间这两个月,工钱照常发放。

“主公,这施工队是……”钟繇突然发现,自己对江南的了解还不太多。

“一直都有江北逃难过来的百姓,于是招揽了一批作为筑路队,专门在豫章和庐陵两郡修路。说起来庐江都尉,也有样学样组建了一批,在大别山区域修路,目的是在山中贯通南北两地。”孙暠也没有隐瞒。

经过这两年的修路,豫章那边各县之间的官道明显拓宽,也更好走了。

再加上百姓在那边垦荒,陆陆续续的,许多山林也成了乡里。

当然如此一来,乡里附近少不得会出现野生动物,尤其是蛇和野猪什么的。

只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基本都是这样步步推进的。

“只是,这不是徭役?”钟繇不太理解,毕竟这修路和修水利,一般都是徭役时期做的。

徭役是百姓的义务,属于免费劳动。

“当然不是,江南这边,已经没有徭役。”孙暠回道,“至少,已经没有免费的徭役。”

犹记得我家这边,最初是郊区,所以到处都是野生动物,甚至晚上会有萤火虫。可蛇也有不少,家里就进来过好几次蛇,最近两年才没有。

眼看周围从郊区慢慢城市化,野生动物开始减少,实在有些感慨。

前几年还看到不少翠鸟,现在看不到了。萤火虫,四年前已经看不到,有些可惜。

第二章送上,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

===第157章 杨彪训子===

到了年末即将封印的时候,钟繇已经对江南的高效率政务工作习以为常。

可惜,这玩意不可复制,毕竟不是谁都有孙暠这样的阅读,以及批复速度。

钟繇抽查了三十多份文书,每一份的批复都很完美,完美到都让他怀疑,孙暠这水平,还需要什么副手,幕僚都没有用武之地了。

当然,这也是调侃。

孙暠也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只是这一般都是对某个情报不熟悉,所以会询问叫做吕炽的年轻人,然后再询问军师祭酒郭嘉。

会询问大家的情况,就是这个政策会影响很大,他要推广,也需要

只有在这个时候,孙暠才会召开会议,让大家进行讨论。

到这个程度,钟繇虽然没见过所谓的‘仙术’,却开始认可孙暠‘仙家子弟’这身份。

“只是主公,您能迅速上手处理政务是好事,只是如此一来,自己的本领得不到锻炼,这不好。”身为臣子,既然已经选择出仕,那么钟繇还是趁着没有封印,出面劝说。

进步的,他们也是一点点适应的。

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这样。

可钟繇是最近才出仕的,所以这感觉就非常明显,也能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

“针对这个问题,我大概有个构思,不过目前之前觉得维持现状更有效率,就没有提。”孙暠回道,他也慢慢习惯这样快速批阅文书,反正能刷经验,提升技能等级。

“为了让官吏们的能力不至于荒废,有好的构思,最好能够施行。”钟繇回道。

“我的构思是,让书吏按照政务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然后送到官吏手中,由后才具有效力。”孙暠回道。

正常来说,官府这边的政务,紧急和比较紧急的很少,更多是鸡皮蒜毛的小事。

毕竟军政不分家不说,这法院、警察局和检察局也不分家。

可以说若县令本身不通法律,遇到一些民事或者刑事案件,都有可能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也是士人要针对科技和商业的原因,他们要读的书已经太多,主要知道的东西也太多,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继续去了解科技和经济方面的知识。

再说,科技低下也方便世家豪族操控粮价。

基本上,只要把这些鸡皮蒜毛的事情剔除掉,那么政务方面正常的量,只要是个工作三五年的从事,也不会觉得太难。

至少,没必要加班加点的去做。

“这样啊……”钟繇也明白这点,很快就知道这事情的可行性。

同时也明白,孙暠原来一直就有解决的办法。

只是不明白,有简化工作的手段,为什么还要这样累。

要说他喜欢处理政务,钟繇是绝对不相信的。

“慢着,这个情况,好像在哪里见过……”钟繇突然意识到什么。

“哈哈,元常觉得熟悉很正常。先帝提升尚书的职权,使其能够管三公的事情。我这想法,也是从这个有的灵感。”孙暠笑道。

灵帝的确是个妙人,专门设置了培养音乐人才的鸿都门学,把车骑将军分成左右车骑将军,最重要的,就是把尚书的职权进行加强。

当然这也是为了保证,三公就算更迭,也不会影响到治政。

不如说,三公就是抛出去的诱饵,引诱世家豪族买官的。

然后找个借口,就把职位给免了。

“原来如此……”钟繇觉得孙暠是个妙人,别人都以为先帝是胡搞,所以大概率会今上这一代就改回去。

毕竟经历过王莽,大家都对改革很敏感,都想着‘保守’。

主要是在大汉旧有的制度下,如何利用这个规则,如何钻空子,大家已经很熟悉。

换个制度的话,以前很多利益链都要消失。

少数人知道,大汉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

不如说,王莽那个时候也是。

问题是王莽更离谱,先随意改革,发现不行就复古,还直接复古到春秋时期。

不改变死路一条,改变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最后大部分选择保守,于是就有‘光武中兴’。

到现在,也有人意识到今汉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结果就只有先帝那个‘昏君’进行改革。

可惜,各方势力的利益已经根深蒂固,除非改朝换代,否则不可能真正的变革。

钟繇也没想到,居然在江南这里,有人有变革的想法。

不,不如说改变造纸术,建立图书馆,甚至开夜课,这些本身就是为变革做准备。

这是为了在正式变革的时候,有一群,甚至很多读书人站在他这边。

只是有一件事情,他想不明白,新任细阳侯,为什么把重注压在孙暠身上。

就因为,他是什么‘仙家子弟’?

还是说,汉朝不能异姓封王,他觉得新朝的话就可以?

趁着过年封印,反正也不可能返回陈留老家,他打算过去九江那边一趟。

与此同时,在辗转了几天之后,杨修也回到洛阳。

杨氏在这里一直有府邸,可惜,董卓一场大火烧了。

不过有皇帝在这里,洛阳的繁华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就说讨董后续,杨家已经有人来洛阳,在原本的宅基地上,重新把府邸建立起来。

甚至于,刘协刚回到这里,入住的就是杨府。

“孙暠在故意针对世家吗?就算知道这点,钟元常和王彦云(王凌表字)依然选择留下来?”杨彪看向眼前的儿子,这本应该是杨家的麒麟儿。

如今看来,聪慧是聪慧,只是眼光和情商不行。

很正常,从小被奉承大的,看来是飘了。

钟繇乃颍川钟氏,王凌是太原王氏,两家可不是什么小豪族。

这样都愿意留下来,杨修凭什么不愿意留下来?

罢了,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了。

难道还让他,眼巴巴的再南下一趟,说他错了,然后希望能够在孙暠麾下出仕?

杨家,到底丢不了这个脸!

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自己的儿子!

“德祖,哪怕孙暠要自立为帝,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他已经割据江南,袁术都击败好几次。只要把江淮一线打下来,那么他就有了裂土称王,甚至称帝的可能。所以说,你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杨彪看向杨修。

首节 上一节 141/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亮剑杀敌,我是军阀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