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60节

  “孙儿遵旨。”朱允炆起身一礼,接着,又朝李青点头示意。

  李青拱了拱手,算是还礼,见他走了,这才小心翼翼道,“皇上,你不会又要打我板子吧?”

  “瞧你那德性。”朱元璋翻了白眼,起身道,“陪咱走走吧。”

  “好嘞。”

  李青放松下来,跟在老朱身后。

  两人一前一后地走着,走了好一会儿,老朱突然止步,李青想着心事没注意,差点把他撞得摔个屁股墩。

  “哎呦,皇上你没事儿吧?”

  “你这厮……没长眼啊!”朱元璋心情不太好,却又实在对李青发不起火来,沉吟半晌,道:“你以后跟李景隆、蓝玉,多走动走动;

  若想有所作为,朝堂之上,得有几个分量足的盟友,不然他日施行新政,你将举步维艰。”

  “臣遵旨。”李青心中一动,讶然道,“皇上,您的意思是……同意臣提的这项国策了?”

  “咱可没说。”老朱嘴硬道,“你的理论有一定可取性,但并不全对。”

  李青挠了挠头,“还请皇上指正。”

  “咱如此规定,是因为咱深感元末混乱无序,所以才将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

  李青啊,有些事你没经历过,你无法体会。”

  老朱叹道:“元朝之所以灭亡,其根本所在,就是流民造成的,大多数人都在四处流窜,朝廷失去了管理,国家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各行各业都没人干了,国力一落千丈,这才让起义军成气候,若不然,无论是咱,还是陈友谅、张士诚,都无法做大;

  若把大明比作庞大的机器,那大明子民都是机器的一份子;

  或是一个齿轮,或是一个铆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分工,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元末的乱世了。”

  李青拱手道,“皇上言之有理。”

  说实话,就老朱这出身,能做到这一步,已是极难得了。

  老朱也是人,还是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靠着当乞丐、做和尚,要饭才能生存的人。

  你不能用后世的先进理念,去要求一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连生存都是奢望的人。

  但制度这个东西,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若知错不改,后果极其严重。

  “皇上,臣……”

  “说吧,放心大胆的说。”朱元璋道,“咱恕你无罪。”

  “谢皇上。”李青拱了拱手,认真道,“大明建国还未满三十年,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短期之内,皇上的制度倒无多大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会慢慢降下来,这是规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各行业不可能一直蓬勃发展,什么行业都有景气和不景气的时候,一个行业不景气,而另一个行业行情大好,百姓却因为户籍制度不能从事;

  多令人遗憾啊!

  百姓生计艰难,国家财政减少,甚至严重些……百姓难以过活之下,还是会脱离户籍,选择做流民;

  这和皇上所愿,背道而驰啊!”李青说的真心。

  朱元璋深受触动,沉吟半晌,轻轻点头:“你是对的,但…咱已经没这个精力了。”

  “已经有那么多既得利益者了,这需要慢慢来,没有十几数十年的经营,哪是说变就变的。”

  老朱遗憾道,“就拿最重要的农户、军户举例吧;

  一旦全面放开限制,各行各业的人,又会优先选农户,毕竟绝大多数百姓的梦想,都是拥有耕地;

  有了地,便不会饿肚子了;

  地就那么多,干的人再多,也不会多产粮食;

  而当参军打仗,却意味着死亡,没了限制谁还会当兵?”

  朱元璋苦笑,“天子也是人,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古往今来,为何变法屡屡失败?

  甚至很多变法,当朝帝王都深知带来的好处,却仍是紧急叫停,甚至杀了提出利国利民国策之人;

  后世人只当是皇帝昏庸,实则不然,而是变法引起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皇权,这才是根本所在。”

  顿了顿,“幸赖,它还年轻,弊端还未根深蒂固,还有机会。”

  “李青你记着,不要想到一项好的国策,就要立即施行出来,要先想好一旦施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不能解决施行好国策后,出现的坏问题,那还不如不施行,其次……”

  朱元璋目光柔和:“还要考虑考虑自己。”

  不知怎地,李青竟有些感动,“臣记住了。”

  两人站在花园前,静立无言,良久,朱元璋道:“李青,咱死后,你…做个权臣吧!”

  “啊?”李青吓了一跳,“皇上,臣可没那么想过啊!”

  “咱不是试探你,是叮嘱你。”朱元璋道,“不做权臣,你提出的国策根本施行不出来。”

  李青见老朱说的真心,苦笑道:“皇上,自古以来,做权臣都没有好下场。”

  “你放心,咱会赐你免死铁券。”

  李青无语:赐免死铁券好像死的更快,你老朱干的那些个事儿,你没点b数吗?

  老朱似是看出他心中所想,笑道:“咱赏赐的免死铁券咱可以不认,但后世之君不敢不认,不然便是不忠不孝,便是背弃宗庙,他们没那个胆子。”

  “臣遵旨。”李青稍稍放松,拱手称是。

  “还有啊,国家施政,万不可操之过急,需慢慢来,润物无声……”

  老朱对政治的理解,对权术的斡旋,无可比拟,着实给李青好好上了一课。

  两人聊了许久,一直聊到宫门即将落锁,李青才告退离开。

  ……

  日子回归平淡,李青过着喜欢的慢节奏生活。

  每天睡到半晌午才起,起床后,坐在果树下看看书,听听琴;

  下午皇宫帮着老朱、小朱处理奏疏;

  晚上去梁国公、曹国公府邸,喝喝小酒、吹吹牛逼,打发无聊的同时,和二人的关系越发亲近,有时候也会去魏国公府坐坐;

  回来后,跟婉灵她们谈谈心,共共情,有时四人一起;

  平淡,但不枯燥。

  半年后,去漠北趟地图的下属赶了回来,李青收到地图后,给他们争取到了应有的福利,而后做了告别。

  日子继续过着,一年,又一年……

  关外局势愈发紧张,虽然没有干大架,但小架却时常干。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又出了一个很会打仗的将才。

  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的儿子,当初被朱棣戏弄的小十七。

  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

  其打仗之生猛,着实惊人,一度盖过了燕王朱棣的风头。

  一时间,宁王之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就连自视甚高的蓝玉,对其也很是赞赏,称:有几分姐夫的风范。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一向宠溺且信任,对其赏赐也极为大方,甚至将收获的元人战俘,也给其调配。

  而朱权,也没辜负老朱的期望,他将这些元人纳入麾下,编制成朵颜三卫,打起仗来更加凶猛。

  以至于老朱都不说朱棣像他了,改称:小十七真像咱啊!

第160章 淮右布衣

  “皇上,该喝药了。”

  李青端着汤药,送到老朱面前。

  老朱的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但精神头依旧不错,给人一种且活的感觉,但李青知道,老朱的时间不多了。

  之所以精神头好,是因为老朱在强撑着。

  朱元璋慵懒地挪了挪身子,接过药碗一饮而尽,接着,又紧了紧盖在身上的毯子,埋怨道,“都开春了,咋还是这般冷呢。”

  “是呢,臣也觉得今年冷了些。”李青顺着他说。

  其实一点也不冷,白天气温都不下二十度,怎么会冷呢,只是老朱的身子骨太差了。

  今年已经是洪武三十一年,老朱也过了七十,这个年龄可以算长寿了,尤其作为皇帝而言,活这么大岁数,着实不算短。

  朱元璋望了眼外面的艳阳天,缓缓坐起身子,“李青,陪咱去太阳下聊聊。”

  李青点头,扶着他来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老朱已经有些站不稳了,身体的大部分重力,都摊在李青身上。

  若非李青扶着,他连站都站不住。

  小桂子很有眼力劲儿,立即搬来了躺椅。

  朱元璋半躺在椅上,沐浴着阳光下,身上逐渐有了暖意,嘴角也浮现淡淡笑意。

  “时间过得真快,遥想过往峥嵘岁月,犹似昨天,转眼咱都过七十了。”朱元璋满脸眷恋与不舍,“人到七十古来稀,想找个兄弟说说话,都成了奢望。”

  李青腹诽:你的那些同龄好兄弟,不是被你杀了,就是被你熬死了,眼下确实找不出来。

  “咱这段时间,越发感觉精力不济,有时看上两封奏疏,就疲倦的厉害。”朱元璋苦涩道,“李青,咱的天命快到了吧?”

  “皇上万岁。”李青宽慰道,“皇上只是这些年太过劳累,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朱元璋摇头苦笑,他自己身体如何,他又岂会不知。

  他眯缝着眼直视骄阳,“世人终究难逃一死,唯一亘古不变的,恐怕也只有日月星辰了。”

  接着,他眸光明亮,“日月,明也;咱大明定能千秋万世,与日月同在。”

  “一定能。”李青肯定地点点头,跟哄小孩似的,“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首节 上一节 160/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