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194节

  “啊?”李青一脸吃惊,旋即又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以为他死了,退一步说,只要皇上励精图治,就算他日建文站在金陵城下又何妨?”

  朱棣直勾勾的看着李青,李青一脸坦然。

  许久,朱棣移开目光,淡淡道:“据查,那晚有一青年男子,跟着一位邋遢道人出城,朕记得,你师父就是张邋遢,对吧?”

  “这…有什么关系吗?”

  李青依旧镇定,但心已经有些慌了,暗道:“不是吧?你这都能联想到一块儿,简直……离谱。”

  “朕担心到时候再来个靖难翻版,国家又是一场大乱。”朱棣一脸不安,无力道,“一日找不到建文,朕一日寝食难安啊!”

  “皇上着相了。”李青安慰道,“建文根本没有班底,武将不支持他,文臣……皇上也看到了,他们亦不会向着建文,大势已定。”

  顿了顿,“如今局势基本稳定,治理大明,才是正经。”

  朱棣点头,但眼眸中仍藏着深深的不安:“朕借着恢复祖制的理由,废除了所有建文新政,今年就按部就班吧,新政明年再执行。”

  “对了,你可有良策?”

  “有一点儿。”李青也不避讳,当即把改户籍制的策略,详细说了一遍。

  朱棣听完,大点其头:“不错,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得让百姓有奔头;

  不过,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还是得有钱,建文在位这几年,大把大把的撒钱,而朕想做的事儿,都太烧钱了。”

  李青心中一沉,忙道:“皇上,宝钞不可滥印啊,它只是交易的工具,并非财富……”

  “朕当然知道。”朱棣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接着又道,“你以为,海商如何?”

  “开海?”李青眼睛一亮,“好啊,宋朝那么富,靠的就是海上贸易,皇上圣明啊!”

  他没想到,自己还没说,朱棣就先悟到了。

  想要快速发展,开海绝对是不二良策,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只要到了海外,价格至少能翻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简直赚翻了。

  李青心道:“老四果真非同一般,这魄力,比老朱强多了。”

  诚然,开海好处多多,但也有弊端。

  首先,开海必定要组建大量水师,舰船漂洋过海,时间一久,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且,士绅财主会借机壮大,甚至有可能倒逼皇权。

  宋朝就是士大夫太过强大,进而架空皇权,最终导致灭国。

  这也是老朱禁海的理由!

  而且,一旦开海,子民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富绅地主为了赚钱,改稻为桑者肯定不在少数,会导致百姓饿肚子。

  不过,相较于这些弊端,开海的好处更多。

  开海会使经济飞速发展、开拓眼界、取长补短、与万国交流;国家保持开放的必要性,太大了。

  “皇上,想要开海通商,首先得把船的问题解决。”李青振奋道,“然后,想办法限制富绅,比如:为了利益,改稻为桑。”

  朱棣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宝船不是问题,你难道不知陈友谅吗?”

  “陈友谅?”李青讷讷点头,“知道,这…跟他有关系吗?”

  “当然,当年父皇与他在鄱阳湖大战,若非他铁索连舟,谁赢谁输也不一定呢。”朱棣笑道,“那厮仗打的不咋地,却是个造船好手;

  他对咱大明的舰船,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铸造宝船根本不是问题。”

  顿了顿,“至于限制富绅地主……根本没必要!”

  朱棣淡淡道:“开海通商这生意,唯有朝廷能做,朕岂会给他们机会做大,步宋朝后尘?”

  他目光灼灼:“朕要做的是,国富带动民富,而非富绅带动民富,他们带不动民富,更不会带。”

第4章 豁然开朗

  李青皱眉道:“皇上,你这是要搞垄断?”

  “啥是垄断?”朱棣挠了挠头。

  “就是……利益集中在一人手里。”

  朱棣点头,笑道:“不错,就是这样,有钱肯定要皇帝赚、国家赚,那些个富绅日子已经够好了,他们再富,也不会为民做事,反而会进一步压榨百姓。”

  李青摇头道:“皇上三思,这样做……实在是不妥。”

  “有何不妥?”

  “挡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李青道,“利益垄断,很可能会造成动乱。”

  朱棣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朕一皇帝,难道还要忌惮区区地主富绅?”

  李青无言以对,朱棣说的句句在理,富绅有钱,远不如国家富有,但……

  “皇上可有预案?”

  “有一些。”朱棣道,“朕欲大建织造局,朝廷经营、管辖;茶叶尽皆归于朝廷,与盐一样,改为官茶;减少富绅地主种桑养蚕规模,为朝廷让路;瓷器,大建官窑……”

  李青咽了咽唾沫,朱棣这已经不算挡人财路了。

  士绅就这几样来钱的门路,全被朱棣给掐断了,即便不造反,也会闹出大乱子。

  来大明这么久,李青对这时代已经充分了解,帝王绝非后世人以为的那般,呼风唤雨,欲所欲为。

  即便是皇帝,也有很多事身不由己,需要妥协。

  因为皇帝,也是人,只是被神化了而已。

  并非后世人认为的那样,所有国策一经发布,上下一心,令行禁止!

  朱棣太有魄力了,同时,也太莽了。

  李青真心觉得这样会出事,即便朱棣镇得住,后世之君也未必镇得住。

  老朱禁海,可以说是挡了富绅财路,老四开海,却做的更绝,直接从富绅身上剜肉。

  但李青一时间,又找不到合适措辞来驳朱棣。

  因为朱棣这一做法,利国利民。

  李青心道:“不对呀,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不是说耗资弥巨,大肆撒钱,极大程度的消耗了大明国力,是赔本的买卖吗?

  可按朱棣这说法,只会大赚特赚,绝不会赔钱!”

  随即,他又想到了朱棣的丰功伟绩:通运河、编撰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迁都北京,六下西洋……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都耗资弥巨。

  可以说,古代帝王,再没有一人比朱棣还能花钱的了。

  可即便如此,大明却没崩,反而被誉为盛世,这根本说不通。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史书抹黑了下西洋的功绩,为禁海找借口。

  换一个说法,要是下西洋真是赔本的买卖,那朱棣哪来的钱,办这么多大事。

  二十二年的皇帝,二十二年的岁收,除去必要的基础建设、天灾时的赈济、皇宫、皇室宗亲开销、官员俸禄……剩下的,绝逼办不了这么多事儿。

  大明赋税真的不高,丰年三千多万石,歉年两千六七百万石,去除掉开销,余下的并不算多。

  朱棣若真是为了功绩,逼得百姓难以过活,百姓绝对造反,又哪来盛世可言?

  再者,李青也不相信,朱棣会傻到让郑和去满世界的撒钱,这就不是一个正常人干的事儿。

  这不是撒币吗?

  即便换成小小朱,他也不会这么干啊!

  对了,谁是郑和?

  李青蹙眉沉思片刻,一个面容清秀,嘴角常带着笑意男子浮现在眼前。

  这一刻,他终于理通了,整个人豁然开朗。

  三宝是太监,太监没有子嗣,自然也就没有了列土封疆之心,加上他是朱棣心腹,所以下西洋的人选,非他莫属。

  而下西洋之举,绝不是耗资弥巨、消耗大明国力,而是支撑朱棣立下丰功伟绩的根本。

  它是真真的赚钱,而且是赚大钱。

  只可惜,朱棣这一功绩,被文人写的史书抹黑了。

  这也难怪,老四这事儿干的的确不地道,挡人财路倒也罢了,还要剜人家肉。

  老朱狠,老四更狠,士绅摊上这爷俩,属实倒霉。

  ……

  朱棣说完自己设想,朝李青道,“你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李青心里觉得这样有些不妥,但这项国策,又着实利国利民,他没有反对的理由。

  “皇上,关于织造局……?”

  朱棣蹙眉沉思片刻,“朕想让太监管理;

  一来呢,太监不被世人接受,他们一净身,就被家族从族谱上抹了去,即便他们贪,也比不过有家有口的文臣;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巨贪也不要紧,一个阉人能花多少钱?

  逮着就让他全吐出来了!

  这二来呢,让文臣接手,他们势必成长飞速,建文这才几年啊,大明就有了几分宋朝影子。”

  李青点头:“皇上圣明!”

  说实话,他对文臣的印象也不好,不是说文臣没好人,而是这个团体……实在令人爱不起来。

  世人都以为武将对皇权威胁更大,实际上,武将比文臣好管理多了。

  而文臣则不同,他们比武将的心眼多,而且,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士绅,能量比武将大得多。

  这时代,能中举做官的大多富人,因为穷人根本读不起书,而且,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士绅官僚早已融为一体,无法分开。

  穷人出人头地不是没有,但少得可怜。

  朱棣笑道:“海上贸易,丝绸是重中之重,朕想让你来管织造局。”

  “哈?”李青只觉裤裆一凉,连连摆手:“不合适,这不合适……!”

  “瞧把你吓的,朕不是要阉了你,而是先让你管着。”朱棣好笑道,“等你弄完善了,再转交于太监管理。”

  李青讪讪道:“臣遵旨。”

首节 上一节 194/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