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232节

  李青笑着点头:“臣有一计!”

  “你又有计?”朱棣眼睛一亮,“快说快说。”

  “言官弹劾!”

  “这……能行吗?”

  李青肯定道,“当然,皇上是君,他们是臣,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仅此一条,言官就能把他们弹出屎。”

  “……恶心死了。”朱棣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行吧,那就试试。”

  翌日,朱棣平日最讨厌的言官出手了,一个个键盘侠附体,逮着这些藩王一顿弹。

  这些人胆子一向很大,皇帝他们都敢弹劾,藩王自然不放在眼里。

  言官的风闻奏事之权,说白了,就是胡咧咧不用负责。

  一时间,秦王、晋王、蜀王、代王……个个遭受‘网暴’。

  言官弹劾的也很有水平,都是以:据传、听说,为开头,开始借题发挥。

  反正是听说,至于听谁说的,谁也不知道。

  藩王之中,屁股不干净的大有人在,被言官这一通弹劾,不由又惊又怒。

  却在此时,朱棣表示:“为了证明诸位子侄的清白,朕会派锦衣卫前去核查。”

  并且,还一副要彻查、严查的样子。

  见这架势,各路藩王立即蔫儿了,不情愿地接受了爵位继承制度的改革。

  李青一脸欣然,虽然变动不算大,但总归是好的。

  大明以后的开支,会少相当一部分。

  不过,国库财政依然紧张,朱棣的步子迈的太大,很明显扯着裆了,李青建议他再裁撤一部分工匠。

  朱棣开始是不肯的,但很快就被没钱的现实打醒。

  一切皆来自夏原吉,拉着他去国库逛了一圈。

  大明国库是真没钱了,只剩下不到一千万石粮食,实在经不起朱棣折腾了。

  有句话叫: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

  没有钱粮,皇帝也不好使。

  这下,朱棣也不硬了,只能寄希望于三宝早日返航,以及下半年的赋税,来充盈大明国库。

第41章 册立皇太孙,万国来朝

  朱棣这次的亲征,一举击溃了北元的野心,收获的政治成果很大,数月后,鞑靼太师阿鲁台携带大量贡品前来朝贡。

  接着,瓦剌部也派了使臣到来。

  双方进贡的马匹、貂皮、银鼠皮……等大量贡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明财政。

  朱棣也象征性地回赠了丝绸、茶叶,但总得来说,还是大明赚。

  不过,这次亲征对争嫡,也带来一些变故。

  百官见当今皇帝如此尚武,愈发觉得汉王有戏,有不少投到汉王门下。

  老二的势力发展愈发庞大,甚至已经盖过了老大。

  这让朱棣始料未及,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太子之位没有悬念,朱棣没有真要立老二的打算。

  但老二太好用了,朱棣不想让他走,只要老二在,文臣和老大就折腾不起来。

  对于帝王而言,适当的朝争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大好事儿。

  朱棣要的是让老大做事,让老二压制老大。

  但,压得太狠也不行。

  于是,他找到李青想办法。

  临近年关,李青正舒服的准备过大年呢,抱怨道:“皇上,大过年的,没你这么使唤人的啊!”

  “少废话。”朱棣道,“你还有计没?”

  李青对老二无感,直接道,“让汉王就藩。”

  “他还不能走。”朱棣摇头。

  李青无奈:“那就多亲近亲近太子。”

  “这个……也不行。”朱棣道,“朕不想让老大和文臣尝到甜头。”

  “……啥话都让你说了,我还能说什么?”李青没好气道,“我也没办法。”

  “不,你有。”

  李青:“……”

  沉吟片刻,李青道,“既如此,那就给太子找个帮手吧。”

  “朕信不过。”

  “不,你信得过。”

  “是谁?”

  “皇长孙!”

  “瞻基?”朱棣一怔,旋即大点其头,“好,这个好。”

  ……

  永乐九年,百官上朝第一天,朱棣便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册封皇长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意味着什么,群臣再了解不过,因为大明第一任皇太孙就是建文。

  一时间,争嫡局势再度发生变化,太子党犹如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而强势的汉王党,也收敛许多。

  争嫡重新恢复了朱棣想要的结果,太子党占优,汉王党穷追猛打。

  朱棣这下放了心,再次将精力放在了建都,通运河上。

  去年下半年的赋税,加上贡品,国库总算是有了点儿小钱。

  这一下,朱棣腰杆又硬了。

  修,继续修!

  老四敢这么干,也是有依仗的,最迟下半年,三宝就能回来。

  到时候,又是一大笔财政收入。

  不过,国库实在经不起朱棣这么大手大脚,只三个月的光景,再次陷入枯竭,连上半年的赋税都等不到了。

  当此时也,一个人站了出来。

  ——汉王,朱高煦!

  为讨朱棣开心,他直接拿出大半身家,鼎力支持老子的事业。

  老二拿了钱,老大也不能干看着,于是,小胖咬咬牙,节衣缩食,变卖了不少值钱玩意儿。

  据说,连家具都卖了。

  总算是挤出一笔钱,虽赶不上老二,但也尽了心。

  见此情况,朱棣立即开大朝会,隆重表扬俩儿子,当然,主要表扬汉王。

  无他,汉王出的钱最多。

  与此同时,皇后徐妙云也捐了钱,朱棣更是把内帑的钱,全部拿了出来。

  赵王听到消息,也派人送来的大量钱粮,消息传遍到其他藩王耳朵里,众藩王骂骂咧咧,却也不得不做做样子。

  尽管他们舍不得大出血,但那么多藩王聚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皇帝、皇后、太子,乃至整个皇室宗亲,都拿了钱,勋贵也不好干看,纷纷捐钱。

  勋贵一捐,文臣也不好袖手旁观,他们致力于打压武将,自然不会让人比了下去。

  于是乎,群臣轰轰烈烈的大捐款开始了,李青也捐了不少。

  夏原吉数钱数到手抽筋,笑的合不拢嘴。

  但他没高兴多久,就笑不出来了,朱棣手里就不能有钱,一有钱他就觉得刺挠,必须花出去。

  当即下令:修,加大力度修。

  如此浩大的工程,对百姓造成了严重负担,国力强盛的同时,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朱棣的政策,从长远来看绝对正确,但对时下百姓来说,并非好事。

  为保证工程顺利,徭役制度愈发严苛,让百姓苦不堪言。

  一时间,弹劾朱棣的奏疏如雪花一般,言官大骂朱棣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这是事实。

  朱棣和老朱一样,知错、改错,不认错。

  他适当减轻了徭役制度,让百姓得以喘息,同时,也把弹劾他的言官打了板子。

  这次倒没打死人,但言官也不好过,一顿廷杖下来,半月都下不了地。

  李青不好劝朱棣,也不想劝,朱棣的这些政策只有他能施行,如果就此打住,到了太子、太孙那儿,根本就施行不出来。

  苦一代人,造福许多代人。

  尤其是通运河,疏通后可以一直用下去,利在千秋。

  他能做的,只有保证在这些政策实施的同时,尽可能的让百姓少受些苦。

  ……

  有内阁在,李青的工作量并不大,每天工作不到两个时辰,只提一些关键性意见,其余时间都在玩乐。

  三女岁数渐长,李青愈发珍惜眼前时光,得闲就带着她们逛逛街,有时还会请个假,带她们去苏杭转转,领略大好河山。

首节 上一节 232/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