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261节

  三女会意,盈盈一礼,“民……臣妾告退。”

  徐妙云含笑点头,待她们离开,这才道:“好了,你目的已达到,是不是得投桃报李呢?”

  李青脸色一热,暗道:女诸生还是一如既往的精明。

  “不知娘娘……?”

  “本宫大概还能活多久?”徐妙云道,“如实说,本宫不会怪罪于你。”

  李青摸了摸鼻子,沉思片刻,“好好调养,一载有余。”

  徐妙云的身体比当初马皇后好了太多,主要是从一开始,李青就是主治太夫,如若不然,说不定这位女诸生,此刻已是一捧黄土了。

  “一年……”徐妙云点头,“也不算短了。”

  沉吟片刻,“李青,皇上对你很是倚重,太子也与你最是亲近,若本宫故去,劝谏皇上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朱家待你不薄……”

  巴拉巴拉……

  又是一阵大饼,噎的李青直翻白眼,但刚得了人家好,他也不好说什么,只得反向画饼,“娘娘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妙云显然不吃他这一套,瞥了他一眼,“不用死而后已,能鞠躬尽瘁一半,本宫就满意了。”

  “……”李青讪讪道,“娘娘,臣要开始诊治了。”

  “嗯。”徐妙云抬起手腕放在桌上,“你也坐吧!”

  李青点头坐在她对面,一边号脉,一边询问她身体状况,一番望闻问切后,在原有的药方上,又加了两味药。

  “每日早中晚各一次,饭后服用,饮食清淡为主,可以食用少许鱼肉蛋,少食多餐……”

  医嘱过后,李青取出针盒,在徐妙云肩膀、手臂,几处要穴针灸一番,暗中加持了些真气。

  两刻钟后,李青收起针盒,起身道:“娘娘可以适量走动一番,不过,北平寒冷,要注意保暖。”

  “嗯,本宫知道了。”徐妙云点头,“你且退下吧!”

  李青拱手告退,转而去找朱棣,取得参观新都允许后,领着些锦衣卫,带着三女去了新皇宫。

  ……

  半个多时辰后,一行人来到新都——紫禁城。

  望着正前方的午门,三女惊叹不已,“好大,好气派。”

  的确够气派,花了那么多钱,又有那么多能工巧匠设计规划,建造的工匠不计其数,算上徭役、劳力,近百万人,迄今为止,已耗时近十年。

  一砖一瓦一石板,都是劳动百姓的结晶。

  皇宫主体建设已经完成,虽然还不够精致,却十分壮阔大气。

  午门一共五座门,最中央的正门只有皇帝能走,就连皇后、太子,也只有在大婚进宫、受册封时,才有资格走;

  除此之外,只有取得成绩的状元、榜眼、探花的士子,在出宫的时候,能有幸跟着皇帝走上一次。

  正门东侧的门,是文武百官的入宫路径,西侧的门是宗室王公入宫路径,尽管没有完工,李青也不想犯了忌讳,领着三女从东门进入皇宫。

  进入午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五座金水桥,与午门五门对应,正中央的金水桥,又宽又大,石桥上雕刻着真龙、祥云,是帝王专用御道。

  下面的金水河还未引入河水,工匠们正在做着收尾工作,好不热闹。

  奉天门,仅是殿前广场就占地数十亩,着实够大。

  工匠们正在清理积雪,为后续铺设石板做准备,这时代没有批量式生产线,每一块石板,都是纯手工打造,可以想象光是这殿前广场,就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李青不禁感叹:难怪,海上贸易收益颇丰,仍填不平建都的窟窿,在这时代建这样一座皇宫,是真他娘烧钱啊!

  别的不说,就拿最中央的那座敦实金水桥来说,仅是运送石料、雕刻,就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

  对于新皇宫的规模,李青并未露出太多意外,因为这地方他来过。

  不过,虽然规模一样,但现在的皇宫,和后世的故宫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给人的感觉更为震撼。

  三女惊叹连连,这么大的建筑群,着实突破她们的想象。

  奉天门前,两座石狮子高一丈有余,顶得上两个成年人的高度,威武不凡。

  进奉天门,到奉天殿,但奉天殿作为皇宫最重要的大殿,其建设进度最是精细、考究,只建好了小半,并没啥看头。

  李青带着三女继续往里走,一座座殿宇耸立,朱漆高墙琉璃瓦……无不散发着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逛了小半天,连皇宫的五分之一都没逛完,临近傍晚,四人才返回燕王府。

  回到住处,三女仍惊叹连连,问李青明儿还能不能去看。

  李青已经得到参观许可,自然无有不允。

  晚上,李青接到召见,去了阁楼见朱棣。

  “紫禁城如何?”

  “很气派!”李青笑道,“尽显皇家威严。”

  朱棣脸色露出一丝自得,欣然道:“再过几年就能完工了,运河也到了收尾阶段,以后大明的京都就在这北平了,千秋万世,永垂不朽。”

  “千秋万世,永垂不朽!”李青附和,朱棣这话倒也没错,北平自他之后,还真就成了华夏的京都。

  朱棣这一举动,造就了后世的繁华大都市。

  而北平,也的确符合做京都的条件,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只是眼下还比较荒凉。

  毕竟在这时代,北平是苦寒之地,气候寒冷,且环境不好,每年都会来几场沙尘暴,生产力、经济也低下,远比不上金陵。

  朱棣对紫禁城的建造很满意,轻笑道:“等迁了都,朕也享享清福。”

  “皇上,到时候迁都只怕是困难重重啊!”李青叹道,“文臣武将的家,几乎都在南方,让他们大老远地来北边,定然心中不愿。”

  朱棣点头:“这个朕也有所预料,但迁都势在必行,再说了,北平除了冷点儿,其他也挺好啊!”

  “……”李青苦笑道,“皇上你在这儿习惯了,当然觉得好,但百官却不这么想,他们肯定更喜欢富庶的金陵。”

  “这个可以从长计议,迁都还得个几年呢。”朱棣摆了摆手,叹道,“你上午说的那些话,朕觉得有一定道理,以后,朕会收着些,不过……”

  朱棣冷哼道:“天子就要有天子的威严,朕绝不会惯着他们。”

  李青点头,就朱棣这脾气,能收敛些就谢天谢地了,毕竟老四和小小朱,根本就不是一类人,让他礼贤下士,简直痴心妄想。

  真要那般,也并非好事。

  只要朱棣能收着些,加上小胖调和,就能极大程度的平息祸患。

  又聊了会儿,李青问道,“皇上,你打算在这儿住多久?”

  朱棣想了想,“马上就过年了,元宵节后再回金陵吧!”

  伸了伸懒腰,朱棣又道,“其实朕在这儿住的挺舒服的。”

  你是舒服了,小胖可够累的……李青翻了个白眼儿,“皇上,汉王是不是该就藩了呢?”

  尽管朱棣已经削了朱高煦两卫,并重新定了就藩地,但朱高煦一日不就藩,朝堂就不会真正平静。

  朱棣沉吟半晌,轻轻点头,讪讪道:“李青啊,你说…高煦会不会恨朕?”

  这还用说吗?肯定恨死你了……李青拱手道,“汉王心胸豁达,不会记恨皇上的,再说了,哪有儿子怪罪父亲的,皇上你多心了。”

  朱棣心虚笑笑,脸上隐隐浮现一抹愧疚之意。

  嘀咕道,“这孩子就是心眼儿直,听不得场面话。”

  李青:“……”

第70章 皇上,得加钱!

  接下来的几日,李青除了照常给徐妙云诊治,大多时间都在紫禁城闲逛。

  年关期间,加上大雪下个不停,工匠们大多都放了假,皇宫冷清许多,逛起来更为得趣儿,经过不懈努力,总算是把皇宫逛了遍。

  除夕夜守岁,太监送来了瓜果点心,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炭盆儿红红火火,四人围着炭盆儿,磕着瓜子儿聊着天,欢声笑语不断。

  接着,烟花声四起,四人来到院里,欣赏绚丽的烟花绽放,年味儿十足。

  这年过的,比在家还热闹。

  大年初一,李青拉着媳妇儿,给朱棣两口子拜年,薅帝后羊毛。

  四个人加起来,得了近百两金豆子,快顶得上李青这个兵部尚书一年的俸禄了。

  其实李青很有钱,他虽是侯爵,但俸禄直逼国公,再加上如今兵部尚书正二品的俸禄,以及这些年的额外收入,正常花销,足够他用上数百年。

  即便以后退休了,日子也不会差。

  听曲儿、下棋、堆雪人……愉快轻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就过了元宵节。

  吃过汤圆,李青一家随着皇帝仪仗,返往京师。

  ……

  回到金陵时,已经出了正月。

  李青在家休息了一日,照常上朝打卡。

  朱棣临朝后,对文臣的态度转变了些,不再摆着一张臭脸,对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几位实干人才,偶尔夸奖几句,肯定了几人的政绩。

  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与此同时,朱棣也削减了很多工匠,减少了朝廷开支,还减轻了百姓的徭役,鼓励发展农耕。

  一系列举措下来,极大减轻了百姓负担。

  现如今关外平静,运河基本疏通,朱棣开始着重发展经济。

  帝王的意志,尤其是像朱棣这样有实权的帝王,尤为重要。

  徭役的减轻,加上清丈田亩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喘息,顿时好过不少,日子总算是有了奔头。

  朱棣在大政方针上面,目光长远,在他的举措,以及小胖的斡旋下,执行的有条不紊,大明欣欣向荣,虽然目前国库依旧空虚,但过上两年便能扭转这种颓势。

  爷俩相互配合,简直无敌。

  眼见君臣关系缓和,李青找到小胖,将自己的想法给他说了一下。

  “士绅官差一体交税纳粮?”小胖都傻眼了,愣怔好一会儿,才道:“青哥,这话你没给父皇说吧?”

  李青摇头:“这不是先给你说说嘛。”

  顿了顿,“看你这意思,好像不太赞同这一方针啊!”

首节 上一节 261/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