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第432节

  “太祖,爷爷,父亲。”朱瞻基腰背挺得笔直,开始汇报工作:“儿孙继位这十年来,全面开拓了海洋贸易,关外局势也在儿孙的斡旋下,始终在内耗,大明边疆平静;

  儿孙对官绅世家进行了根本上的削弱,无论嫡庶子,皆有平分家产的资格;

  科举考试各省都限定了名额,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同乡门生故旧之类的结党隐患;

  在地方上,儿孙设立了临时巡抚这个职位,加强了地方管理;

  还设立了监察御史,用来加强官员管理;

  朝中儿孙设立了内书堂,用以制衡文官集团,内阁增加了票拟权,以便更好的处理政务;不过你们放心,这样做,皇帝的权力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了。”

  朱瞻基喘了口气,自得道:“太祖建立大明,爷爷、父亲打好了基础,而儿孙,则给大明注入了灵魂!”

  朱瞻基静静望着那三幅画像,良久良久,轻声说:“你们在那边还好吗?

  爷爷,父亲,瞻基想你们了,马上瞻基就会去找你们。”

  盯着爷爷、父亲的画像,看了许久,他轻轻笑了,“瞻基部署得很妥当,还有李青,大明不会有事的。”

  朱瞻基一直站着,看着,直到有站立不稳,他才强撑着走出内堂。

  于谦二人见他出来,连忙上前扶着他,“皇上…您还好吗?”

  “去乾清宫,让六部九卿、内阁同往。”朱瞻基一边往外走,一边冷静地下达着指令,“让人通知皇太后、皇太子…不,只让皇太后去乾清宫。”

  “要通知皇后吗?”张辅问。

  “不用。”朱瞻基道,“只通知皇太后便可。”

  二人点头称是,扶着他登上龙辇,然后各自宣旨。

  ……

  乾清宫。

  朱瞻基躺在床榻上,静静想着心事。

  一刻钟后,六部九卿,内阁尽皆到场,跪在榻前寂静无声。

  少顷,张皇太后匆匆走来,红着眼看着儿子。

  朱瞻基吸了口气,强打起精神,“众卿听旨。”

  “臣等听旨。”众卿俯首。

  朱瞻基道,“太子年幼,国家重务必禀张皇太后行之,英国公张辅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兵部侍郎于谦,加太子少保衔。”

  不等众人心惊,便见朱瞻基从怀中取出玉玺,交给张皇太后,“母后,拜托了。”

  张皇太后红着眼点头,“皇上放心。”

  “皇上三思……!”众卿大惊失色,甚至都顾不上眼红于谦了。

  “怎么?”朱瞻基冷冷地看着这些人,“是不是觉得七八岁的孩子好忽悠,故才劝朕三思?”

  众人心中一凛,个个支吾着说不出话来,杨荣壮着胆子道:“皇明祖训……”

  只说了四个字,他就没了下文,那冰冷的杀气让他明白,再说下去,必死!

  见无人胆敢再反对,朱瞻基疲惫地呼了口气,心中仔细衡量着利弊,终是有些不放心,于是说了句模棱两可的话:

  “众卿需和太后一起辅佐新君。”

  这话多少有些毛病,新君登基那现在孙皇后就是太后了,而张皇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但从朱瞻基的意思,却是明显交给了张皇太后,无他,玉玺都给了。

  但要是他日,张皇太后沉沦权力来个乱政,那群臣便可揪着这个语病,利用孙皇后和她抗衡,

  不仅是群臣,儿子也可以用来夺权。

  但就目前而言,孙皇后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因为她并未在这殿中,玉玺也不在她手里,且张皇太后身份、地位、权势,皆压孙皇后一头。

  只要张皇太后不胡来,那她的地位绝不会被动摇。

  朱瞻基可谓是机关算尽。

  儿子的聪颖程度,不下于同龄的他,他相信等儿子长大成年后,会利用他埋下的这一伏笔,把权力拿回来。

  朱瞻基精神有些涣散,但仍强撑着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所有。

  最终确定没有疏漏了,这才轻声道:“都去外殿候着吧,这最后的时光,朕要一个人静静度过。”

  群臣不敢违背,退出内殿。

  张皇太后却不想离开,她没儿子那么多心眼儿,尤其在这种时候,她只想多看儿子一眼,哪怕一眼。

  她是尊贵的皇太后,但也是位母亲,一个即将丧子的母亲。

  “儿啊,让娘再陪陪你好不好?”

  朱瞻基看着泪眼婆娑的母后,一向坚硬的心柔软下来,“好。”

  张皇太后将儿子的手放在手心,默默流着泪,她不敢发出丁点儿哭声,哪怕一丁点儿。

  因为…儿子想安静。

  朱瞻基双眼无神地看着头顶床幔,回味着自己的一生,各种碎片化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

  最后的最后,他回归现实,用自己才能听得见,听得清的声音说:

  “青伯,这盘棋我已经给你布局好了,就等你来下了,我知道你喜欢迟到,但别迟到太久。”

  他带着一抹得意,“青伯,你布的局远没有我的高明,这最后一局,终是我赢了。”

  ……

第70章 婆媳大战

  东宫。

  小朱祁镇抱着膝盖发呆,一手拿着木匣,一手拿着信纸,这个还不满八岁的孩子多愁善感起来。

  他虽年幼,但也明些事理了,他知道自己的父皇就要死了。

  然后他会登基,做皇帝。

  但他并不欢喜,因为他还太小,并不能完全理解九五之尊的概念。

  相反,父皇的离世,以及父皇灌输的观念,让他深刻明白做一个好皇帝的艰难,他很踌躇,亦彷徨失措。

  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他很不开心,一点也不开心。

  死这个概念,他这个年纪已经完全理解了,他知道,以后再也没有父皇了。

  想着想着,小家伙儿哭了起来。

  称不上伤心欲绝,但很难受。

  “镇儿。”

  趁着于谦不在,孙皇后溜了进来,上来就抱着儿子哀哀哭泣,“镇儿啊,以后咱娘俩该怎么活啊!”

  小家伙儿本就难过,又听母后这么说,哭得更大声了,“母后,父皇驾崩了吗?”

  孙皇后哪敢乱说,避开话题:“镇儿,母后可能也要走了。”

  “去哪呀?”

  “跟你父皇一起。”孙皇后泣声说。

  “啊?”小朱祁镇人都傻了,颤巍巍道:“母后你也病啦?”

  “母后没病,但你父皇要让母后陪他。”孙皇后哭着说,“母后不怕死,可母后舍不得你啊!”

  小朱祁镇突然止住哭,抹了抹眼泪,认真道:“母后不会死的。”

  孙皇后顿时不哭了,“好儿子,你快去乾清宫求你父皇。”

  “干嘛求父皇啊?”小朱祁镇奇怪道。

  “你……”孙皇后气苦,“母后要殉葬,你知道殉葬吧?”

  “嗯,可殉葬里没有母后啊!”

  “你父皇骗你的,你快去,晚了母后可真就要离你而去了。”孙皇后催促。

  “儿臣说的是真的。”小朱祁镇扬了扬殉葬名单,“母后你看,上面没有姓孙的。”

  他字还没认全,但百家姓里面的字都认识、会写,何况孙在百家姓排名极靠前。

  孙皇后接过一看,果然,上面只有四个嫔妃的名字。

  其中一个还给划掉了。

  这也不难理解,历朝历代最重视孝道,大明更是以孝治天下,儿子的下葬规格,永远不能比父亲高。

  朱元璋的孝陵是最大的,下葬时殉葬了三五十个妃子,朱棣敢靖难,却不敢在这上面超越老子,他的长陵比孝陵要小上一号,殉葬的妃子也只有十六人。

  当然,朱棣妃子数量本就比不上他老子。

  到了仁宗,陵墓比父亲小了一大截儿,殉葬也是如此,只殉葬了五个妃子,殉葬妃子是朱瞻基拍的板。

  朱瞻基陵墓比仁宗还要小一截,殉葬自然也不能超过父亲仁宗。

  不过考虑到儿子年幼,朱瞻基就自己定了,为了顺应礼法,便把将名单交给儿子。

  “母后,这下你相信了吧。”小朱祁镇擦干眼泪,去拿名单。

  孙皇后却将名单高高举起,认真道:“镇儿,母后拿着这名单,才能免殉葬。”

  “可父皇说了,待他下葬之日,名单由儿臣亲自交给皇奶奶。”

  “你这孩子……”孙皇后气道:“母后的命重要,还是承诺重要?”

  小家伙纠结一阵儿,“都重要。”

  孙皇后气结,只好退而求其次,“母后先拿着,等要上交名单的时候,再由你递交给皇奶奶,这样既保全了母后,你也履行了答应父皇的承诺,这样总行了吧?”

  小朱祁镇一听这话,立即不再纠结:“嗯,好。”

  这时,一小黄门匆忙赶来,甚至来不及见礼,带着哭腔道:“太子殿下、皇后娘娘,快去乾清宫。”

  孙皇后一震,“皇上……?”

  小黄门哭着点头。

  “镇儿快随母后进乾清宫。”孙皇后着急忙慌地抱起儿子,急匆匆往外跑便跑。

首节 上一节 432/8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昏君,开局送江山,成千古一帝

下一篇:三国:我卷我自己,开局忽悠赵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