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大唐:求求你,当个驸马吧 第720节

哼。

李世民狠狠怒哼,瞪了眼赵牧说:除你之外,你以为朝廷何人合适?

陛下,非鄂国公莫属。赵牧斩钉截铁的说。

尉迟恭的军事造诣,远在程咬金之上,何况,西征时,尉迟恭为帅,程咬金为副帅。

不等李世民说话,赵牧补充说:吐蕃覆灭,使得西域形势非但没有明朗,反而更复杂,单单派遣鄂国公镇守恐怕独木难支,可派阿史那杜尔,张士贵协助。前阵善战,熟悉西域情况,后者战功赫赫,善于用兵。

张士贵是否过于年长?李世民询问。

毕竟,张士贵快花甲之年,西域气候恶劣,派张士贵前去,很容易出岔子。

陛下,虢国公与鄂国公同龄。魏征提醒。

这样啊。

李世民轻轻点头,望向赵牧说:侯君集呢,是否合适?

他内心决定派侯君集镇守吐蕃,可惜仅有杜如晦举荐,他也知晓百官在担心什么,但侯君集能征善战,常年闲赋于京城白白浪费对方才华。

陛下抉择。赵牧没有多言。

陛下,陈国公杀戮过重,经营吐蕃容易适得其反。李道宗不支持侯君集,朝廷内,本身担忧镇守吐蕃的将领心生异志,而侯君集近年来对朝廷怨声载道,谁敢保证派坐镇吐蕃,能安分守己,为大唐镇守边疆。

是啊,陈国公不宜外调。长孙无忌附和。

闻声,李世民没有再多言,下令说:文本,即刻拟旨,任命尉迟恭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从剑南道调精锐镇守吐蕃。阿史那思摩,张士贵为副将,协助尉迟恭处理军务。

陛下,且慢。李绩突然出声,打断李世民的话。

观之,李世民瞥向李绩,狐疑的询问:懋公,你有何意建议?

陛下,剑南道罕有宿将,单凭鄂国公等人,恐怕负担极重,微臣举荐王文度,刘德敏协助鄂国公。李绩朗声说。

王文度,刘德敏?

李世民轻声嘀咕,王文度追随裴行俭征战百济,是名出色将领,而刘德敏起初为保卫东宫,后追随侯君集灭高昌,常年在西域作战。

两人绝非庸碌之辈,确实能助尉迟恭一臂之力。

陛下,何不把王玄策也调去吐蕃呢?赵牧进言说。

当年,王玄策担任使臣出使印度,有一人灭一国的壮举,今王玄策地位发生变化,不知道能否继续创造这等壮举,不过,他希望王玄策成功。

何人替代他?李世民询问。

西域诸事,王玄策,柴哲威,尉迟宝林表现的可圈可点,协助郭孝恪治理安西四郡,的确没有让朝廷失望,既然赵牧举荐,肯定有自己打算,李世民欣然同意。

阿史那忠。赵牧举荐。

吐蕃战事结束,阿史那忠无需再驻兵河湟谷地,保证河西走廊的安全,恰好接替王玄策。

妥。

李世民满意的点头,即刻下令岑文本拟旨。

这时,房玄龄挺身而出,抱拳进言说:陛下,随着朝廷不断扩疆,囊括进版图的地方越来越多,诸多将领派遣在外,为防止生变,微臣以为该提前做些准备,是否推行轮调制度,每隔三四年,把各地诸将调离,以免长期任职,形成独立的势力?

诸将征战在外,为国效力,朝廷内本不该怀疑诸将,不过人心难测海水难量,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杜如晦支持房玄龄的建议。

闻声,李世民面色微微犹豫,他打心眼里不想造成君臣离心离德,何况外派的将领皆为早年追随他征战的心腹,公然怀疑,不利于朝廷和谐。

李世民起身思量片刻,轻轻摇头说:此事再议,颁布诏书,命苏定方,程咬金率军班师回朝。

喏。

岑文本,房玄龄,杜如晦抱拳领命。

百官静默时,李世民出声询问:朕欲派吴王前往安东四郡,诸卿以为,何人做他长史,协助他处理安东四郡事务?

早年,他立嫡长子为储君,将来继承皇位。近些年,李承乾在诸皇子表现的并不出众,何况随着朝廷不断扩疆,征战之事尚未停止,而李承乾重文轻武,令他有些不满意,

反观李恪,跟随苏定方学习兵法,以前没有什么出众的表现,今征战吐蕃全权负责杂事,后勤,赢得诸将一致称赞。

两相对比,他计划培养李承乾时,也培养李恪,皇位最终能者居之。

第885章 明争暗斗

吴王?

百官内,长孙无忌内心紧张异常。

皇上有此打算,分明对太子有些许地方不满意,若不改变皇上的念头,吴王表现的出类拔萃时,太子储君地位岌岌可危。

碍于适才建议吴王驻守吐蕃,已引起皇上注意,百官不吱声,他不敢出风头,免得引起皇帝误会,觉得他与太子拉帮结派,届时,反而不利于太子在朝廷立足。

魏征,李绩,李道宗,房玄龄,杜如晦皆面色平静,沉默寡言。朝廷内,赵牧和诸皇子关系匪浅,纵使赵牧有意撇清关系,却依然没法改变他是太子,吴王,魏王的太傅。

何况吴王和苏定方有师生关系,背靠狼骑,神武军,总之和赵牧脱不了干系。

皇上突然为吴王挑选长史,令百官不得不怀疑皇上的用心。

此时,所有人都在等赵牧表态。

赵牧面容疑惑,低头不语,故意装傻充愣。

百官不言,他不语。

以免皇上觉得他支持吴王,给百官留下和吴王同流合污的印象。

书房内静可罗雀,李世民打量着百官,渐渐越来越生气。

几月前,询问李绩,李道宗,二人虚与委蛇,有意撇清和皇子们的关系,今询问吴王之事,百官再度沉默,简直岂有此理。

李世民神色不急,静静打量百官,他要瞧瞧赵牧,魏征,李绩,李道宗等拖延到什么时候。

气氛诡异,窘迫。

魏征轻轻拽了拽赵牧,仰首望向李世民,其意不言而喻。

赵牧纹丝不动,对魏征的暗示置若罔闻。

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目前,绝非他出头的时候。

哼。

李世民有意无意发出声轻哼,分明注意到赵牧,魏征的龌龊。

岑文本出列,打破书房内迥异的气氛,作揖说:陛下,吴王骁勇,精通兵法,但缺乏作战经验,何不派遣夔国公刘弘基协助呢,夔国公早年追随陛下征战,讨伐西秦霸王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屡立战功。贞观年间,随军远征高句丽,熟悉安东四郡的情况。

他之所以推荐刘弘基,皆因刘弘基多次贪污惨遭弹劾,皇上不忍治罪,连接将其贬官。

辅佐吴王治理安东四郡乃苦差事,但有赵牧撰写的治理策略,但凡稳中有序推行,容易建功立业。

何况,秦王府老将,仅有侯君集,刘弘基闲赋在家。

赵牧,魏征,李绩等各有顾忌,唯独他仅和赵牧关系匪浅,与诸皇子关系疏远,举荐刘弘基,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

刘弘基?qδ.o

李世民神色微楞,点名喝道:赵牧,李绩,魏征,李道宗,说说你们的想法?

闻之,李道宗率先吱声,顺水推舟狡猾的说:陛下,夔国公为朝廷宿将,潜心协助吴王治理安东四郡,必定是合适人选?

刘仁轨熟悉四郡情况,也是不错的人选。李绩严肃的说。

微臣以为刘弘基前去稳妥,再派执失思力从旁帮助,必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魏征迫不得已举荐贤良。

陛下,百官所言有理。赵牧回道。

若非要他举荐将领,他内心计划派神武军诸将前去。诸将最为熟悉四郡情况,不过,神武军征战未归,即使归来也需休整,再者和李恪搅和在一起,容易让人觉得他支持李恪,干脆附和百官建议。

陛下,夔国公协助吴王百利而无一害。长孙无忌支持岑文本的提议,神色坚定的说:微臣觉得太子身为储君,也该熟悉军务,陈国公侯君集闲赋,何不让陈国公传授太子兵法韬略呢?

他心似明镜,岑文本,魏征等诚心诚意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既推荐刘弘基,又推荐执失思力,朝廷悍将渐渐与李恪搭上关系,太子再不做出改变,再不拉拢军中将领,恐为时已晚。

侯君集出身于秦王府,乃沙场宿将,皇上心腹,近来来受皇上冷落,但军功,军事造诣皆远胜于刘弘基。

何况侯君集处于消沉之时,突然获得太子提携,必死心塌地效忠于太子。

关键皇上分明有意启用侯君集,百官碍于侯君集过往表现,纷纷闭嘴不提对方,皇上成为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他适时举荐侯君集,恰好和皇上内心所盼不谋而合。

顿时,萧瑀,魏征,赵牧,李绩,李道宗不约而同瞥向长孙无忌,为太子谋划已经达到这等光明正大的地步吗?

不过,长孙无忌举荐侯君集,赵牧,李绩,李道宗皆松口气,不论怎样别拉扯自己。

长孙无忌注意到几人表情,丝毫没有半点诧异,他快速收回目光望向李世民,最终该怎样定夺,绝非赵牧,李绩,李道宗等能决定的,最终靠皇上决定。

龙椅上,李世民龙颜大悦,长孙无忌不愧为秦王出来的,清楚他内心所想,爽快的说:文本,拟旨传令,即日起侯君集为太子太傅,督导太子兵法,任吏部尚书。刘弘基为安东都护府长史,执失思力为安东都护府司马,辅佐吴王处理四郡事务,吴王凯旋时,同吴王同时赴任。

喏。

岑文本作揖领命。

闻之,长孙无忌面不改色,内心前所未有大喜。

吴王建功回京,即刻远赴安东,彻底避免吴王因功拉拢百官。太子获得侯君集协助,于军中有自己的靠山,储君之位肯定自然更加稳固。

诸事妥当,李世民起身计划离去。

走到屏风处,突然止步朝着赵牧说:赵牧,道宗,苏定方率军凯旋,即将押回论钦陵,若有空闲去劝劝禄东赞,争取说服父子二人降唐,为朝廷效力。

吐蕃松赞获得禄东赞支持,十余载内统一吐蕃各部落,成为大唐西面的劲敌,论钦陵率军独当一面,与苏定方打的有来有回,表明对方擅长兵法。

父子二人为朝廷所用,将来征战西域时,朝廷必能如虎添翼。

喏。

赵牧,李道宗抱拳领命。

纵然不懂李世民为何安排二人劝降,却皆对劝降禄东赞,论钦陵兴致浓浓。

第886章 奉旨劝降

是日。

百官陆续出宫。

萧瑀瞪了眼赵牧独自离去,长孙无忌和百官寒暄片刻,乘车前往侯君集府邸。

魏征,李绩,岑文本,房玄龄,杜如晦各自抱拳前去官署处理政务,唯独李道宗陪同赵牧身旁,瞧着四下无人,轻声嘀咕说:吴王率军凯旋,诸皇子之争越来越激烈,赵国公举荐陈国公为太子太傅,今后,朝廷明争暗斗恐怕渐多。

目前,已有官吏陆续选择势力,或依附于太子,或投奔吴王,魏王,贤侄,你有何打算?

首节 上一节 720/10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