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225节

《大明会典》这种礼仪简宁能不知道吗,他也不想跪拜沈忆宸啊。

奈何现在形势比人强,而且自己还有把柄掌控在对方手中,能不低头吗?

别说是傅峰看傻了,就连鲁王卫指挥同知赵宁,都有些不敢置信眼前场景。

历年简宁巡视王府庄田,那仪仗架子可谓不可一世,就连指挥使都鞍前马后小心恭维,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卑微了?

就连自己这个指挥同知都没跪,他却跪下了?

“简长史久违了,无需如此客气。”

对方认怂给面子,沈忆宸自然也不会咄咄逼人,他实际上对于明朝继承元朝的这套跪拜礼仪并不感冒。

“久违了,沈佥宪。”

简宁顺势从地上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一副讨好的笑容。

“不知简长史突然到访,所为何事?”

“下官奉王爷之命,来巡查王府庄田。”

虽然有把柄在对方手中,但简宁可跟沈忆宸不是一路人,自然不会把真实目的告知出来。

“喔,这是凑巧,还是鲁王消息灵通?”

沈忆宸也不傻,简宁才从通州押运完漕粮回来,是不可能立马过来巡视王府庄田的,必然身负其他任务。

“凑巧,凑巧……”

简宁尴尬赔笑两声,不在这个话题上多言。

“既然简长史是来巡视王府庄田,本官恰好在清丈阳谷县土地,发现傅家冒用王府名义逃税漏税高达六万石,不知简长史如何看待?”

追缴粮税之事,是沈忆宸必须要执行的政策。否则靠着“抄家”孟安维所得财产,无法维持河湾数万灾民跟运军消耗的,更别论后续将大规模到来的流民。

既然立场不同注定要起冲突,沈忆宸就必须让简宁表态,以免后继生出事端。

面对沈忆宸的质问,简宁脸色难看无比,他只能用着商量语气回道:“佥宪,能否少缴纳一些,下官想办法让傅家补齐亏空。”

王府庄田的米粮数额,肯定是没办法上缴税粮的,这点触及到了鲁王的底线。只能双方各退一步,让傅峰用自己家底补上一部分的税额,彼此都好有个交待。

“少缴?”

本来还有说有笑的沈忆宸,脸色立马变得不苟言笑起来。

“简长史,本官只追缴六万石税粮,已经给王爷跟傅家留了颜面。若真按大明律执行,就不是追缴而是抄家了!”

“佥宪,如若动了王府庄田的米粮,下官无法交差,鲁王也必然追究,还请三思!”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简宁觉得自己话说到这个份上,但凡有点官场情商的,估计都不会继续强硬下去。

真要得罪鲁王上疏,成国公不一定能保得住沈忆宸。

只可惜沈忆宸不走寻常路,他压根没有退步的意思,依然强硬道:“六万石一粒都不能少,如何交差就是简长史自己的事情了。”

说完之后,沈忆宸就朝着韩勇吩咐道:“组织外面的弟兄们搬粮。”

“是,佥宪!”

韩勇大步走向府外,招呼着东昌卫运军开始搜查米粮。傅峰既然有着傅半州的名号,并且傅府还承担着庄田仓储的任务,必然米粮少不到哪里去。

沈忆宸今日带这么多号人前来,威慑傅家倒还在其次,真正的作用就是搬粮!

看着浩浩荡荡的军士冲入府中搜查,简宁傅峰等人站在一旁脸色惨白无比。他们万万没想到沈忆宸软硬不吃,此事若惹得王爷怪罪下来,恐怕自己等人也无法脱责。

“东主,要不写封书信回京师,让公爷应对下鲁王的弹劾?”

旁人不知道沈忆宸为何会如此强硬,卞和心中却宛如明镜。

税粮的冲突根本就不是沈忆宸与鲁王的核心矛盾,真正不可调和的地方在于决口处的王府庄田。

今日运粮不过是个开始,日后还得去掘地,反正都得撕破脸皮,自然也无需调和各退一步了。

“不用。”

沈忆宸淡淡回了句,他太了解成国公朱勇的性格了,这种事关仕途发展的弹劾,无需多言也会在朝中替自己说话。

很多时候沈忆宸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发现自己愈发的理解成国公朱勇了,不仅仅在利益思维上,还有父子关系。

没过多久,东昌卫运军就找到了傅府存粮的仓库,开始紧锣密鼓的往县衙粮库运去。

同时傅家屈服的消息,很快就传递到了阳谷县另外两家,孔家、任家立马派人过来表示愿意补缴税粮。

短短一日阳谷县历年逃缴的十三万石粮税,分文不差的上缴补齐,算是解了沈忆宸缺粮的燃眉之急!

第212章 “王不见王”

“这些狗乡绅真是该杀,阳谷数万百姓都在河湾处等死,他们存粮却堆积如山!”

苍火头看着一袋袋往县衙仓储运输的米粮,心中就有一股抑制不住的怒火。

这一幕让他想起了自己在福建经历过的往事,官府、乡绅、地主吃的盆满钵满,却不断在矿工身上剥削加税,自家年幼的妹妹就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就是个吃人的世道。”

沈忆宸淡淡说了一句,然后拍了拍苍火头的肩膀没有多言。

世道就是如此,愤怒跟抱怨没人会在乎,只有去改变它!

望着沈忆宸远去的背影,韩勇来到了苍火头的身边,五味杂陈的回了句:“至少这个世道还有沈佥宪,在乎百姓苍生的性命。”

苍火头听到后郑重的点了点头:“没错,这就是我选择跟随沈公子的原因,他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不再让百姓流离失所。”

“苍火头,那我冒昧问句,你到底是何身份?”

韩勇趁着这次聊天机会,问出了心中忍了许久的疑问。

他曾经认为苍火头等人是公府护卫,不过后续感受到的那种杀伐果断血腥味,让韩勇又感觉苍火头等人像是见过血的边军。

但是苍火头又一直称呼沈忆宸为沈公子,很明显身上是没有军籍的,接触久了还感受一股江湖气息,着实复杂。

听到韩勇的询问,苍火头笑了笑回道:“你没有做成叛军,而我曾经却是真正的反贼。”

说完这句话后,苍火头就朝着沈忆宸快步跟了上去,留下满脸震惊的韩勇。

反贼?

谅韩勇如何也想不到,堂堂成国公之子,三元及第的状元公,贴身护卫是一群反贼。

苍火头说的是真的,还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韩勇心中隐约有种预感,苍火头所说恐怕是真的,因为沈忆宸与大明官场,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

暂时缓解了缺粮的危机,于是第二日沈忆宸通过驿站发布御史令,广而告之山东受灾四府、河北两府、河南一府的灾民,可以前往阳谷县获得救济。

只不过救济的地点并不是在县城,而是黄河决堤的阳谷县张秋镇!

单纯的救灾放粮其实效果并不好,人群长时间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混乱。并且也会让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打救济粮的主意。

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力,与其征调加派徭役,不如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让几省地界的灾民用劳动换取粮食。

同时沈忆宸在吃饱饭的基础上,还准备发放工钱,最大限度让灾民们积攒“灾后重建”的资金,某种意义上能称之为一举三得!

“东主,三省地界受灾百姓高达百万,预测来张秋镇救助的不会低于数十万,这般大张旗鼓恐人手不够。”

以工代赈优点很明显,同样缺点也是如此。

数十万级别的灾民救助,需要官府有着及其强悍的掌控能力,否则稍微有些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造成大规模的暴动。

另外古代大规模工程徭役的名声实在是臭了,贫苦百姓避之不及,怕没有被饿死,就先活活累死在工地上。

如何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获得信任,需要一定的安抚手段跟极其强大个人魅力。

最后就是数十万流民聚集,你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个都是良民。山贼土匪,响马渠首,甚至什么邪教徒跟叛贼,都有可能混在其中搞事情。

沈忆宸目前真正可用的人,除了十几个福建矿工贴身护卫外,就只剩下一千五百人的东昌卫运军。

运军中大部分人,还被分派去运河上收购跟运输粮食,想要靠着几百人管控协调数十万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卞和明白沈忆宸想法是好的,就担心到最后事情走向会超出掌控,必须得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听着卞和的警告,沈忆宸面露沉思点点头赞同道:“卞先生所言有理,我们目前人手确实不够。阳谷县官吏跟差役,大概还能凑出数百人,其他缺额就只能继续征调山东卫所士兵了。”

“东主征调山东其他卫所士兵,很难保证他们的忠诚。”

“这正是我为难之处。”

沈忆宸并不是没有想过征调人手,但他很清楚自己行事手段,没有绝对的忠诚很难言听计从。

就好比与鲁王卫对峙,如若这支兵马不是韩勇所率领的东昌卫运军,换山东其他州府任何一卫,可能都没那个胆子去得罪鲁王。

征调过来要是关键时刻不听令,那比缺人的危害性还大,所以沈忆宸一直在犹豫。

“东主,不如问问韩千总,说不定他有推荐之人。”

卞和的这句话让沈忆宸茅塞顿开,自己还真就是灯下黑,韩勇对山东卫所军士了解得多,问他不就得了?

“卞先生,还劳烦你去通知韩千总过来一趟。”

“是,东主。”

没过多久,韩勇就被卞和带到了县衙二堂,沈忆宸开门见山的问道:“韩千总,本官打算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令三省灾民齐聚张秋镇大兴水利。”

“灾民一旦大规模聚集,恐现有人手不够,不知韩千总在山东卫所中可有推荐之人?”

听到沈忆宸的询问,让韩勇不由回想起之前跟苍火头的对话。

沈佥宪特意找自己推荐,而不是直接征调山东卫所士兵,很明显行非常手段需要绝对效忠。

脑海中思索了一会儿,韩勇就有了推荐人选,拱手回道:“回禀佥宪,泰安府守备乃卑职族兄,可以信任。”

泰安府守备?

“韩千总族兄官阶是何,能率领过来多少人?”

大明正统朝正好处于武官系统的混乱期,不像明朝后期全面转向了镇戍制,参将、总兵等级别清晰明了。

沈忆宸并非山东卫所军事体系中人,不问一下还真不知道守备能率领多少人。

“回佥宪,卑职族兄官拜卫指挥佥事,泰安卫最多应该能征调三千人。”

“好,本官这就给山东都指挥使去信,让他调派泰安卫过来支援。”

没有丝毫迟疑,沈忆宸当即就在桌案上书写印信。

其实哪怕没有广而告之三省地界灾民,这几日通过运河传播消息,来到阳谷县的流民也明显与日俱增,必须得抓紧时间调兵。

首节 上一节 225/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