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246节

“好,沈佥宪,花无百日红,咱们走着瞧!”

说罢,马辉国怒哼一声,然后甩袖转身,朝着属下吼道:“我们走!”

“恕不远送。”

沈忆宸回应了一句,随即也率领着卞和等人转身离去,他可没有闲情逸致与马辉国斗气,驻地还有着紧要事情等待自己处理。

此时沈忆宸的书房内,一身整洁官服的主簿陈涛,正在紧张着的等候。

他接到沈忆宸要面见自己的命令后,就从黄河工地上返回张秋镇,并且抓紧时间沐浴更衣,换了一身干净衣服,这才过来拜见上官。

结果没想到,沈忆宸并未在府中,他被王能领到书房等待。

“陈主簿,久等了。”

听到沈忆宸的声音从门外传来,陈涛立马起身行礼道:“下官拜见佥宪。”

“无需多礼,本官知道你雷令风行,这次就开门见山了。”

“刚才山东布政司征调各州府的五十万两水利银,已经运达了张秋镇。如今银钱民力均不缺,本官想要利用春汛期来临前的时间差,引入清河束水攻沙,提前冲刷河床堆积的淤泥。”

年前这个想法沈忆宸跟卞和提过,不过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所以沈忆宸没有继续坚持。

现在整个阳谷县境内到来的流民数量,已经超过了四十万人,仓储中的银钱米粮,更是超过了百万两。

可以说大明历代治水,无论银钱还是民力,都没有达到沈忆宸的高度。

不过真正让沈忆宸下定决心的,还是堵上张秋镇黄河决口的进度,比之前预计的一月中旬,足足快了十来天,明日便可彻底封堵上决口。

明宣德年间以来,受限于小冰河时期越来越恶劣的天气,黄河流经山东境内,几乎是年年溃堤泛滥。沈忆宸想要行一把逆天改命之事,让正统十一年的山东,不再遭受黄河水患!

“佥宪,束水攻沙真打算提前执行吗?”

陈涛此刻因为激动,语气都出现了丝丝颤音。

之所以封堵决口的进度会提前,除了治水民力合众一心,还有就是陈涛得知了沈忆宸的打算,刚好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利用枯水期提前束水攻沙,能让山东地界百姓万民,少遭受一年水患的危害。甚至往大了说,如果山东地处下游洪流能释放出去,上游地界省份防汛压力将大减,福泽就不仅仅为一省之地了。

可是这种想法太过于疯狂,对于民力跟财力的要求,更是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

哪怕知道沈忆宸同样有此念头,陈涛都不敢主动表明,只能用实际行动打好基础。

“没错,本官想要提前执行,只是不知陈主簿对于沿岸数百里堤坝,可有在三个月内扛住‘洪峰’的把握?”

蓄清刷黄就意味着将人为引水制造洪峰,最大问题就河堤的坚固程度,数百里黄河大坝出现任何一点疏漏,后果都将造成溃堤千里。

“只要民力跟河工料充足,下官就有十足把握!”

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策略,已经在陈涛的脑海中完善了十几年,几乎任何一点隐患的地方,他都曾推演过数个不同解决方案。

工程难度对于陈涛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人跟钱!

“现在秋粮漕运结束,本官已经跟江南的大商家,达成了购买河工料的协议。运河畅通的情况下,很快就有天量的河工料送达张秋镇,这方面不成问题。”

“至于民力,你还缺多少?”

沈忆宸跟江南大商家签订合作协议,好处除了得到银钱米粮外,就是收获了物资运力。

要知道古代运输可不比现代,没有足够的运力,哪怕有着堆积如山的物资,都只能在手中摆烂。

漕运秋粮运输结束,夏粮运输还有半年时间,加上正统十一年又不是什么科举大比之年,此时运河上可以用“空荡”两字来形容,刚好可以利用空置的运力,来帮沈忆宸运输各种河工建筑材料。

“全面加固数百里河堤,下官至少还需要十万人!”

明朝的加固河堤,并不是如同现代那样修筑混凝土结构的防汛堤坝,仅仅是堆高拍紧土堤罢了。

另外就是在水流冲刷湍急的地点,配合使用遥、缕、格、月四套堤坝,来加固险要河堤。

不过哪怕就是如此,数百里的河堤加固放在古代,完全称得上是国之大政。再把事件缩短到三个月,就更能称之为“梦想工程”。

十万?

沈忆宸听到这个数字,略微思索了一下。

现在河堤上参与河工大业的民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十万人。按照沈忆宸上疏朝廷的《两河经略疏》,目标计划治水民力,也就十五万人左右。

如果再征调十万人过来,治水民力将夸张的达到二十万人之多,这对于银钱的压力将大增。

“那本官答应你,再征调十万人治水!”

没有过多犹豫,相比较百姓万民免遭受一年水灾,多花费十几二十万两银子,属实称得上一笔划算的买卖。

“谢佥宪,下官定不辱使命!”

陈涛心潮澎湃的领命,他沉寂了十来年的疯狂想法,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

“好,陈主簿你只需尽心施行治水,后续一切物资调用,本官将全力供应!”

沈忆宸还给陈涛打了剂预防针,不用担心预算的超出,放心大胆的去实施就行。

“是,佥宪!”

吩咐完陈涛后,沈忆宸转而对县丞姜沛下令道:“姜县丞,明日张秋镇决口就会被封堵上,到时大量被淹没的田地将空置出来。”

“阳谷县如今灾民众多,后续依旧有大数量的流民赶来,本官希望你重新划分田地,确保人人都有土地耕种。”

听到沈忆宸的吩咐,姜沛犹豫了一下,然后拱手问道:“佥宪,这是否包括王府的庄田?”

“王府何时在张秋镇有过庄田?”

沈忆宸反问了一句,然后补充道:“按照阳谷县鱼鳞册划分即可。”

“下官领命。”

姜沛在沈忆宸身边久了,逐渐意识到了他与鲁王之间那不可调和的矛盾。

换做以前,姜沛可能会劝诫两句,让沈忆宸不要过于得罪鲁王。而如今种种事例表明,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就无需再有顾虑。

嘱咐完这两件事后,沈忆宸坐在书桌面前,给自己烧了一壶茶水慢慢品尝。

可以说到动王府庄田开始,沈忆宸才算是真正的与鲁王公开决裂。再加上今日黑了山东布政司的五十万两,估计张骥也不会再有任何和谈的想法了。

接下来,就轮到鲁王他们出招了。

说实话,沈忆宸还真有些好奇,被囚禁在封国的鲁王,到底能拿出什么招式对付自己?

第230章 熊熊火势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时间来到了正统十一年二月中旬,沈忆宸并没有等到鲁王的报复,一切都是那么的风平浪静。

事出反常必有妖,沈忆宸有些想不明白,为何鲁王会选择隐忍不发。莫非是意识到自己“以身作饵”,打算行“诛王”之事,所以认怂了?

按照明史上对于鲁靖王朱肇輝的描述,他在横行霸道方面,确实远远不及他爹鲁荒王朱檀。不过明朝亲王前中期面对百姓官员,就没几个软柿子。

就算有,肯定也不是朱肇輝!

既然想不明白原因,沈忆宸自然不会死钻牛角尖,他还有着更多头疼的事情摆在眼前。

首当其冲,就是朱祁镇下发的圣旨训斥!

之前沈忆宸就收到了朝廷的公文告诫,对于鲁王朱肇輝事关不法跟侵占王府庄田弹劾。明英宗朱祁镇在勋戚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轻轻放下,并没有对沈忆宸进行任何惩处。

但是后续接连收到了临清钞关、都转运盐使司、以及山东布政司的搜刮地方弹劾,这就有点让朱祁镇感到不能忍!

沈忆宸前往山东治水不到半年,地方各种衙门弹劾堆积如山,这小子怕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用临时加封的佥都御史衔为祸地方了吧?

说实话,当看着接连不断的弹劾,以及王振等人的煽风点火,朱祁镇真生出了一股把沈忆宸调回京问罪的想法。

不过关键时刻山东布政使洪英的一封上疏,暂时平息了朱祁镇的怒火。

洪英上疏中详细描述了沈忆宸来到山东后,在赈灾济民方面做出的努力。他重建了张秋镇以及阳谷县,使得百万灾民有了容身之所,不再流宿于道路。

另外张秋镇决口被沈忆宸用最短的时间内封堵了起来,整个山东境内数百里黄河大堤,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加固,很有可能做到今夏山东境内避免黄河水患之灾。

更为重要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民心,被沈忆宸给调动了起来。如今山东境内百废待兴,众志成城,只要完成最后的束水攻沙,就意味着立下不世之功。

这种局面之下,把沈忆宸调回京师,岂不相当于十二道金牌令箭强调岳飞回朝?

朱祁镇打仗再怎么拉垮,做皇帝再怎么狂妄,基本事理还是明白的。就算不满要问罪,至少得让沈忆宸把治水大业给完成。

于是乎,就下发了这么一道训斥圣旨,让沈忆宸行事悠着点,再有下次定不轻饶。

“看来陛下的忍耐到了极限。”

放下圣旨,沈忆宸淡淡说了一句,并没有寻常官员那般惧怕。

“其实陛下已经称得上包容了……”

卞和有些无奈的回了一句,客观来说沈忆宸在山东境内的行事,完全能用“霸道”二字来形容。

为了搞钱接管钞关、盐场,放在一些薄情寡义的皇帝眼中,简直就跟意图不轨没什么区别。朱祁镇到目前为止,仅仅还是下发圣旨训斥,能看得出沈忆宸在他心中地位不低。

“确实如此。”

沈忆宸点了点头没有否认。

朱祁镇这个皇帝,只要他能真心实意把你当自己人看待,哪怕真就是个万众唾弃的奸臣,他也会力排众议硬撑。

对王振是如此,对另外一个太监喜宁同样如此,甚至对瓦刺部也先,都做过修建庙宇的荒唐事。

“不过这布政使洪藩台,为何会帮东主说话?”

训斥圣旨中,着重强调了洪英的奏章,所以朱祁镇看待沈忆宸在办实事的面子上,才暂且饶过他的逾矩行为。

对于洪英这名官员,卞和并不熟悉,他映像中应该是跟张骥等人一伙的。

沈忆宸既无交好,又无收买,怎么会在上疏中帮他说好话?

听到卞和的疑惑,沈忆宸笑了笑,然后淡淡说道:“洪英不是一个好官,但他算得上一个好人。”

“东主很了解洪藩台?”

卞和面带疑惑,沈忆宸与洪英接触同样不多,知人知面不知心,如何能得出他是一个好人的判断。

“不了解,随口猜测罢了。”

沈忆宸找了个借口遮掩下,他对于洪英的了解来自于史书《国朝献徵录》。书中评价英为人端重详雅,在官无赫赫之举,而亦不失为善人长者云。

身为一方父母官,山东水患局势糜烂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他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可能正因为心中的愧疚,洪英才会选择上疏帮自己力证功绩,这也是他对于山东万民的弥补吧。

听着沈忆宸的解释,卞和也没有多想,他把话题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面。

“东主,驿站还送来了公报,上面写着陛下授王振侄王林锦衣卫指挥佥事,还有几位大太监侄儿锦衣卫官职,且令世袭。”

“宦官世袭官职,乃干政之预兆,日后朝廷恐不安宁!”

卞和身为传统文人,对于宦官这个群体有着天然的警惕。如今朱祁镇居然开了宦官世袭官职的先河,意味着太监无后继之人这个最大弊端被革除,将形成更为紧密跟庞大的利益团体,非家国之幸。

首节 上一节 24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