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354节

很明显这些东西,不是瓦刺部能轻松造出来的,背后必然有人走私出售。而且正统朝期间火器技术,严格控制在两京范围内,能合法制造火器的边地卫所少之又少,几乎可能断定是明军内部出现了奸细。

结果这么一查,发现了是跟郭敬名下的商贩有关系,于是乎这种严重倒卖军中器械的案件,就这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单单发现这么一次也就算了,正统十二年大同巡按御史周纪弹劾,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联合大同守将王兴,出售盔甲火器给蒙古瓦刺部。

按理说这都抓住两回,并且还是巡按御史弹劾,内鬼郭敬总得问罪了吧?

可现实就是那么魔幻,郭敬找了个理由,说出售给瓦刺部的盔甲兵器,是为了换取战马装备大同守军提升战斗力。

就这种随便找的蹩脚借口,硬是让郭敬给蒙混过关了。不但没有追究他的罪责,连最基本的处罚都没有,依旧好好的担任大同镇守太监,实际上的军政最高掌权者。

你说最高长官都是个内鬼,这仗能打赢?

阳和战败的消息,仅在一日之后,用跑死了几匹马的代价,就传递到了京师。

毕竟这可能是大明近几十年来,遭遇到最惨重的失败,阵亡了数万大军加上两名勋戚,整个山西大同防线岌岌可危!

一时间紫禁城内灯火通明,接到朝议消息的朝廷重臣们,都面色凝重无比的赶往皇宫。谁也没有想到,瓦刺部的大军挑衅,会演变成这般严重的后果。

这到底是蒙古骑兵太强,还是大同守军太弱?

华盖殿内,朱祁镇面色难看无比,他本来有着雄心壮志,准备等待麓川战争一结束,就立即挥师北上。

好好教育一下瓦刺部也先,让他明白当今是谁的天下!

甚至为了尽快达成这个目标,朱祁镇还在北方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抽调九边重镇的兵马去麓川增援。

结果没想到麓川战事还未结束,大同就遭遇到如此惨败!

这可是将近五万兵马啊!

匆忙赶到的文武重臣们,看见御座上朱祁镇神情阴冷,很明显心中憋着一股很大的怒火。于是在行完跪拜礼之后,都小心翼翼的站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被抓个典型当出气筒。

可哪怕如此,终究还是有个倒霉蛋撞在了枪口上,就在文武大臣差不多到齐准备议事的情况下,遂安伯陈埙才急急忙忙踏入华盖殿。

“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以往这种突然召集群臣议事,如果哪位勋戚大臣迟到,朱祁镇是不太会责罚的,最多提醒两句。

但这一次,朱祁镇当即怒吼道:“军国大事都能迟到,朕还要尔等何用,拉出去廷杖十棍!”

廷杖?

听到这个名词,很多人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所谓刑不上大夫,更别说是勋戚这种阶层,仅仅迟到就被廷杖,绝对是极其严厉的处罚了。

由此可见,朱祁镇的心情有多么差。

放在寻常时候,估计勋戚大臣就得站出来为遂安伯陈埙求情,而这一次在大同惨败的重压下,没有敢这个时候站出来触皇帝的霉头。

随着陈埙被拖下去廷杖,朱祁镇这才开口说道:“相信诸位卿家,都已经知道朕为何连夜召集朝议,大同遭逢如此惨败,实乃奇耻大辱!”

说罢,朱祁镇一拳重重砸在御案上,他还想着超越先帝,却没想到自己在位期间,能遇到被蒙古大军吊打的事情。

殿内众大臣见到这一幕后,纷纷噤若寒蝉。战败来的太突然,很多人其实都跟朱祁镇一样,还没能彻底接受这种结果。

“现在朕就想问问诸位,接下来该如何一雪前耻,扬我大明国威!”

哪怕遭逢到这种大败,朱祁镇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分析失败的原因,缜密探究对手的实力。

而是满脑子想着如何能找回场子,出这口被羞辱的恶气!

面对皇帝这种提问,华盖殿大臣们自然是闭口不谈,大同局势具体如何都不清楚,谁敢妄言给出建议?

看到自己连夜召集前来议事的群臣,个顶个站在大殿之中装哑巴,朱祁镇心中那股怒火就更甚了。

他本来就是心高气傲之辈,希望能追赶太祖、成组皇帝的赫赫武功。正统七年亲政之后,更是养成了乾纲独断的性格,既然你们这群无能之辈没有办法,那朕便来力挽狂澜!

“好,好,好。常言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你们就是这么帮朕分忧的吗?”

“你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朕知道!”

“朕不会让我大明将士白白战死,让我西北子民沦为异族奴仆!”

“召集京师三大营兵马,朕要御驾亲征,挥师北伐!”

第318章 决定亲征

皇帝打算御驾亲征,挥师北伐?

听到朱祁镇说出这句话,本来殿内不敢触霉头装聋做哑的群臣,瞬间一片哗然!

这倒不是说他们对皇帝亲征这种行为本身,有多么大的抵触跟震惊。

相反明朝至少在正统朝之前,皇帝亲征就压根不算是个新奇事情,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项传统祖制!

明太祖朱元璋身为开国皇帝,亲自率军打的天下就不用多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在位时间太短,暂且忽略不计。

明成祖朱棣无论是靖难,还是登基后五征漠北,都可谓是有着赫赫武功!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一年便驾崩,比朱允炆当皇帝的时间还短,直接就没有亲征的机会。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也有两次亲征的经历,一次是征讨汉王造反,另外一次是北巡边境遭遇到敌军来犯。

综合大明五帝的经历,但凡在位时间长了一点,总得找个人来练练手展示下天子武德,否则真是对不起中原皇帝这个至尊称号!

朱祁镇登基至今已有十三年,还向来喜欢标榜太祖、成祖皇帝。现在却遭逢到如此大败,被蒙古也先给重重的扇了一巴掌,出现御驾亲征的想法其实很正常。

别说是他,哪怕先帝朱瞻基在位,也得自己领军去找回这个场子,不然哪来的脸去见大明列祖列宗?

但是亲征可以,选的时机却不对!

只见这个时候成国公朱勇站了出来,冒着被朱祁镇当出气筒的风险,拱手说道:“陛下,蒙古瓦刺部来势汹汹,兵马之众多,战力之强盛,均远超大明之前的预估。”

“如今大同局势未明,出征粮草兵器更是毫无准备,臣斗胆建议先派一重臣前往边境探查情况,得到反馈后再行决定。”

虽然明朝皇帝有着亲征的传统,但这一次可不比以前,很很明显瓦刺部的强大已经远远超乎的预料。

如果朱祁镇有朱棣的勇猛,那不管对手如何,估计朱勇都二话不说,直接誓死追随干就完了!

可问题是不确定他有没有啊。

仅仅二十出头的少年天子,没有任何御驾亲征的经验,哪怕大明国力依旧远超蒙古瓦刺部,朱勇依然冒着风险同意朱祁镇的想法。

万一出现任何意外,后果都将是国之动荡!

“派一重臣前往大同探查情况?”

听着成国公朱勇的话语,明英宗朱祁镇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然后便怒不可遏的说道:“难道朕没有派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吗?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是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如果朕不亲临大同,还有多少兵马够尔等挥霍!”

皇帝说出这句话,几乎是把勋戚置于不被信任的位置上,贵为成国公,朱勇一时也不敢再强硬顶嘴。

不过明朝可能有诸多缺点,但至少在前中期大臣骨气上,还是没得说,不像清朝那样全部沦为皇帝的奴仆。

这种情况之下,礼部尚书王直依然谏言道:“陛下,正因四万大军覆没,才更得慎重行动。”

“身为天子,当以宗庙社稷为本!”

王直这番话说出来,着实让殿内群臣刮目相看。

要知道这已经完全超乎了劝说的境地,搬出宗庙社稷简直是在施压皇帝,一意孤行乃昏君所为!

从正统八年王直接替郭H卫舨可惺橐岳矗恢倍即τ谀诟笕畹难怪葡拢挥姓孟猿隼舨刻旃俚耐希蟛慷氛τ谙路纭�

甚至就连六部之内,王直曾经是礼部尚书胡濙的部下,资历地位处处不如对方,权威性还得打个折扣。

正统十一年王振指示户部侍郎奈亨诬陷,牵扯王直入狱事件,更是把他的个人威望给降低到了谷底。

堂堂百官之首,一战不过内阁,二战不过礼部元老,三战不过内官太监,就这怎么可能让人信服?

结果没想到这种关键时刻,连成国公朱勇都遭受到质疑跟训斥的情况下,吏部尚书王直为了家国大义站了出来,恪守属于他的臣子本分!

“难道朕放任大同局势糜烂,眼睁睁看着治下子民被鞑虏掠夺为奴为婢,就对得起宗庙社稷吗?”

朱祁镇简直气急攻心,明明自己是去改变战局的,怎么放在大臣嘴中就变成了视宗庙社稷为不顾。

就在此时,兵部尚书邝埜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力谏道:“陛下,靖远伯正率领着大军远征麓川,兵马粮草俱源源不断往南方运输。”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京师国库空虚武备缺失,亲征瓦刺并非最好时机。”

“还请陛下慎重,等待靖远伯大胜归来再做决断!”

明朝虽然第四次征伐麓川战争,征召的主力大多是南方地区的兵马,仅后来宁阳侯陈懋从宁夏率领了一批北方边军增援。

但是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及粮草物资却囤积在了南方,京师武备库并没有足够的铠甲刀剑。就算想要从南方运输过来,靠着京杭大运河的运力,没有几个月是搞不定的。

再说了,麓川战事焦灼,谁也不知道还要打多久。你这时候把南方的武器装备运走,那岂不是相当于把几十万大军,坑在了西南的深山老林里面。

哪有仗还未打,便开始自毁长城的道理?

邝埜进言的现实困境,相比较单纯的劝说,还是更有效一些的。至少震怒中的朱祁镇,没有即刻反驳否定,开始思索着其中利弊。

不过满朝文武,却还忘记了一个人,拥有着几乎跟朱祁镇不相上下的战争狂热。

这个人便是王振!

《明史·王振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叫做“廷臣交谏,弗听。”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朝廷群臣谏言反对,老子不听!

王振学识并不低,还曾担任过内书堂的讲师,可他在武事方面就可谓一窍不通,却偏偏幻想着能像郑和一样威震四海,弹指间灭不臣之过,最终青史留名。

如果说明朝皇帝都有一个太祖梦的话,那么明朝太监都有一个郑和梦。

现在瓦刺来袭,简直就是千载难逢的好几回,正适合让自己建功立业!

更重要是,王振心中始终没有把瓦刺视为强敌,只要朱祁镇能率领京营尽出御驾亲征,就不可能输!

天降的灭国功劳,此时不争取,更待何时?

“大司马言重了吧,就算没有靖远伯的南征军,京师三大营中也有着不下二十万骁勇之师。”

“至于兵器粮草,据咱家所知九边重镇本就囤积了不少铠甲剑羽,另外漕运的通州仓、丰济仓、广运仓储备余粮,只需不到半月便能运达京师。”

“如今宣大局势危如累卵,大司马是想要放任边防崩溃,蒙古鞑虏的人马兵临京师城下吗?”

现在的王振,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谦卑隐忍,不会当着朝臣面涉政的太监了。

随着明英宗宠幸越深,王振终于按捺不住隐藏的权利欲望,开始肆意的插手朝政要事。更为离谱的是,明英宗对于这种行为,不但不采取制止,相反还愈发鼓励。

宦官权势便是皇权的延伸,这点朱祁镇确实理解的非常透彻。

皇帝拉偏架多了,朝臣们摄于淫威自然不敢多言,甚至很多大臣面对王振的恐惧,还甚于面对皇帝。

毕竟明英宗还得遵守君臣礼仪,遵守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王振可就不管这么多,谁敢得罪自己他就整死谁!

首节 上一节 354/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