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400节

听到萧彝的话语,许逢原这才恍然大悟,难怪之前大沽海防口千户称呼沈忆宸为少司马。

这才短短数月未见,沈忆宸就连升四级,官拜三品了?

想想这如同飞天一般的升迁速度,真是不禁令人咋舌!

许逢原后勤舰队的到来,算是帮沈忆宸度过了布局上的一道难关。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的太师也先,心态却愈发的着急起来,他已经逐渐发现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误,对大明天子朱祁钰给予了过高的希望。

从大同城奔赴紫荆关的这一路上,也先还不死心的利用朱祁镇曾经的皇帝身份,朝着猫儿庄、柳源县、黑河、大青山等等关隘守将下达旨意,命令他们开关恭迎。

如果说之前叫门宣府跟大同,两城守将还左右为难,不知是否该忠君还是忠社稷。那么当朱祁镇成为太上皇后,沿途关隘或许县城的守将,就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该给的银钱跟丝棉等等财物,他们还是尽力筹集当做赎金献给太上皇。至于开关事宜,那完全谈都没得谈,要么你蒙古大军就直接攻城,要么就拿了东西走人!

就这样又拖了几日,直到土木堡之战过去半月有余,正统十三年九月四日这天,蒙古大军才抵达了紫荆关城下。

要知道如果当时土木堡大战后,也先简单搜刮战场上的甲胄兵器,就当机立断的选择直扑京师。以当时的人心惶惶局面,哪怕有沈忆宸率领着数万驰援军断后,恐怕都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兵锋。

说不定就一鼓作气,直接把明朝的都城给拿下了。

可偏偏也先图谋甚大,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座京师,还有整个中原。不愿意一路造成导致蒙古士卒死伤惨重,想要利用朱祁镇皇帝身份兵不血刃拿下整个九边。

战场就如同棋局一样,一步错步步错,越想用最低代价拿下京师,到了最后却发现只剩下强攻京师一条路可走!

紫荆关前任守将已经阵亡在土木堡,现任守将是于谦调去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他率领的部下是山东最近驰援过来的备倭军。

山东依托着京杭大运河优势,是最先抵达京师的勤王部队,同时把这支生力军放在紫荆关,也表明于谦已经预判到此地,将成为蒙古大军突破边境防线的关键点。

可很多时候,预判到并不意味着能解决问题,二十多万有备而来的蒙古大军,并且得到了土木堡明军甲胄兵器武装后,战斗力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对比之下,山东备倭军由于近些年来倭寇袭扰不多,长久处于一种武备松弛阶段。沈忆宸当初出镇山东,权力远远比不上后来的提督福建军务,只能着重照顾东昌卫跟泰安卫的将士,对于其他山东卫所就鞭长莫及。

武备松弛,装备捡漏,可这一支山东备倭军却打出了大明虎贲的血性,用自己的性命告诉蒙古人,想要铁骑再次踏入京师腹地,就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

四天!

一个小小的紫荆关,硬生生阻挡了蒙古大军的兵锋四天!

哪怕到了最终关破再无城池可守的境地下,都指挥韩青没有选择撤退独活,率领着身旁最后百余名大明骑兵,发动了最后一波亡命冲锋。

最后深陷重围拒绝投降,引刀自刎壮烈殉国!

武死战,韩青至死践行着一名武将的职责,同时诠释着何为忠勇!

随着紫荆关被攻破,展现出大明血性的不仅仅是身为武将的韩青,接过指挥权的右副都御史孙祥,同样彰显了何为文人不屈的脊梁。

他收拢关内最后的残兵,弃朱墨之笔,提三尺之剑驻守衙门。直至退无可退的境地,最后在与鞑虏的巷战中力战身亡,其骁勇英武之气完全不输武将。

紫荆关这一战的结果,给也先跟朝廷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先自不必多说,他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仅剩下不到万人的紫荆关会顽强抵挡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全军覆没都无一人逃亡。

要知道仅仅在半个多月之前,号称明国精锐的亲征大军,却如同丧家之犬一般仓皇逃窜。难道沈忆宸率领的驰援军战斗力不是偶然,明军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血性跟荣耀吗?

朝廷这边更多的是震惊跟心慌,紫荆关一旦被攻破,就意味着一路再无关卡阻碍,蒙古大军可以畅通无阻的直达京师城下。

不过由于也先绕开了宣府、大同防线,导致他们行军路线由最近的直线不到一百公里,延长到了接近两百余公里。哪怕蒙古大军以骑兵为主,行军速度较快也至少得五六天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京师守卫战只剩下最后的五六天!

战云席卷而来,朝堂上众大臣脸上神情都无比凝重,准备商讨着应对之策。

“大司马,粮草兵器可准备妥当?”

高坐在龙椅之上的朱祁钰,朝着下方于谦询问了一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现如今景泰帝朱祁钰,几乎已经把京师战备全权授予给了于谦,不仅仅是提督各营兵马,还掌控者临时人事调度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回禀陛下,随着各地勤王军陆续到来,加上少司马率领的驰援军,如今京师兵马已过二十万,完全拥有了跟蒙古鞑虏的一战之力!”

“粮草方面原翰林院修撰萧彝调度有方,通州大仓存粮已经全数运达京师,可保一年无忧。”

“甲胄兵器方面尚有短缺,微臣已命京师工坊加紧锻造,力求保障将士们装备精良!”

翰林修撰萧彝?

听到这个名字,朱祁钰倒是有些印象,之前于谦就向自己推荐过这个年轻人,如今看来确实是一块可造之材。

“大司马指挥若定,朕没有看错人。”

“此乃微臣份内之事,不敢居功。”

于谦表现的很淡然,无论是身为人臣,还是身为文人,面对国难都应该尽心竭力!

“那面对蒙古贼军,大司马可有部署?”

“臣建议释放大同左参将石亨,为京师卫戍部队主将!”

石亨两字一出,华盖殿内文武群臣可谓是一片哗然。

论起石亨此人,与其他边关武将不同,朝廷文武大臣大多听闻过其名。

原因就在于此人多年来战功赫赫,声名远播。而且他的战功,还不是那种蹭的刷战绩,几乎每一次北征鞑虏,他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一刀一枪杀到了都督同知的位置上。

甚至于九边重镇除了杨洪外,就属石亨的名气最大,虽然还是个左参将的官职,但朝廷已经视其为大帅。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石亨官至总兵,统帅一方只是时间问题。

可偏偏就出了这么一场意外,那便是西宁侯宋瑛主导的阳和之战。以至于大明两位勋戚阵亡,将领中仅剩下石亨一人单骑跑回,于是被定罪关押进了京师大牢。

正常情况下,石亨哪怕再怎么有将帅之才,打出来阳和之战这样的惨败,几年牢饭再怎么样都躲不掉。

但如今朝中武将勋戚,死的死伤的伤,侥幸活下来的不是废物,就是如同成国公朱勇这样被问罪革爵,压根就找不到足够的领军大将。

于谦虽然担任兵部尚书一职,但他毕竟是个文官,需要站在更高处统领全局,不可能自己主动领军上战场,他需要足够一名能力出众的主将来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

石亨,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人选。

不过朝臣们真正惊讶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释放石亨。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清楚,阳和之战石亨除了最终逃亡算个污点,战败这个锅压根就甩不到他身上。

毕竟上面还有这两位领军勋戚,侧边还有大同总兵跟镇守太监,哪轮到他一个参将说话?

而是于谦居然没有推荐沈忆宸!

要知道在满朝文武的眼中,说好听点两人是志同道合之辈,说难听点就是党羽。想当初沈忆宸为了于谦,硬刚权倾朝野的王振,被迫离开京师出镇地方。

后来于谦也是投桃报李,面对沈忆宸的谋逆指责,挺身而出始终为他辩解担保。

现在京师主将这么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宁愿推选一个待罪之身的石亨,都不选择掌控十万大军的沈忆宸,两人之间难道出现了什么间隙?

第356章 兵临城下

对于满朝文武惊诧的眼光,沈忆宸却表现的很淡然。

官场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于谦更不是自己的党羽,随着景泰帝朱祁钰逐渐坐稳皇位,他必然要走上帝王的分权之道,怎么可能让朝臣一家独掌大权?

就算于谦推荐了自己成为京师卫戍主将,景泰帝朱祁钰心再大,也会否决这种提议。

看来当“三杨”故去,老一辈勋戚退出朝堂,如今大臣平均水准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确实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来补充了。

“既然大司马力荐,加之石亨并不是无能之辈,那朕便允许他戴罪立功,进封右都督委任京师总兵官!”

景泰帝朱祁钰确实有着救时之主的魄力,不仅仅是答应让石亨戴罪立功,更是进一步给他加官晋爵,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八个字,给彰显到了极致。

后续蒙古大军兵临城下之际,在寸功未立的基础上,朱祁钰还把石亨封为武清伯。短短数日之间,就完成了从罪臣到当红权贵的转变,一时间风头无两!

“谢陛下。”

于谦出列致谢的时候,脸上神情有些动容,皇帝对自己信任到了这种地步,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触。

“除去兵马部署,蒙古贼军来势汹汹,诸位卿家们可有迎敌之策?”

朱祁钰问出这句话的时候,目光并没有放在于谦身上,而是望向了沈忆宸。

不管此子是否真的有狼子野心,至少目前来看他确有大才。朱祁钰政治势力根基薄弱,急需要股肱之臣来帮助自己稳住朝局,于谦性格太过于刚直,很多事情并不会站在皇帝这边。

懂得见机行事并且有野心的沈忆宸,反倒成为了更合适的人选。

朱祁钰期望能借此给沈忆宸出言献策的机会,从而让他能坐稳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不至于遭受非议。以及进一步提高沈忆宸的资历跟人望,未来更有资格去担当与瓦刺的和议大臣!

皇帝的期待目光,沈忆宸自然明白对方意思,不过就在于准备出列献策的时候,新进“阁臣”杨鸿泽在礼部尚书胡濙的示意下,抢先一步站了出来。

杨鸿泽面临的情况跟沈忆宸类似,那就是资历跟威望远远不够称之为“阁老”。

想当初三杨最后一位杨溥去世后,短短几年间明朝内阁历经了马愉、曹鼐、陈循等数位内阁首辅,却在朝堂之上没有丝毫的声音,被六部跟宦官全面压制。

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足够的威望跟资历,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门生故吏形成势力,京师中枢这群老油条官员谁会在乎一个“雏鸟”?

正统朝时期的内阁,可远远没有达到明朝中后期那种真正的权力中心地步。

相比较起来沈忆宸还好点,至少有治水跟平叛之功傍身。不过突然从五品左春芳大学士,升迁为三品兵部侍郎,依旧免不了根基不稳的隐患。

两方都迫切需要立功立言,以求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只见杨鸿泽出列之后,慷慨激昂的回道:“启禀陛下,据大司马所言,如今我大明卫戍京师的将士甲胄兵器俱缺,而鞑虏有了土木堡的缴获后装备精良,并且善于野战。”

“臣认为应该扬长避短,利用我京师城高池深的优势,固守城门,坚壁清野避其锋铓,此乃万全之策!”

杨鸿泽此言一出,立马引得华盖殿中大多数官员点头赞同。

正常来说明军遭逢大败,对方又以骑兵野战擅长,据城防守没有任何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原面对游牧民族进攻,大多数是采取此等应对方式。

别说是文武百官,就连龙椅上的朱祁钰,都非常细微的点了下头。

防守不算什么高明的策略,却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不过在场众官员中,却有两人神情异样,仿佛并不赞同杨鸿泽这样保守的策略。

这两人就是于谦跟沈忆宸!

就在于谦准备出列反驳的时候,身后的沈忆宸动作却更快,站在大殿中央朝着朱祁钰拱手道:“启禀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沈忆宸会站出来,是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只是杨鸿泽的据城防守战略几乎是最佳选择,他还能给出什么万全之策?

“噢,那沈卿说说看有何高见?”

朱祁钰语气中带着些许期待,毕竟沈忆宸这些年出镇地方声名在外,他也很好奇这位开创大明历史的三元及第,才能上限到底如何。

“据城防守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臣建议背城列阵,以攻为守,抱必死之心一搏!”

沈忆宸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龟缩城池向敌人示弱,这样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使得蒙古大军更加轻视明军,占据着士气的至高点。

不如以攻为守,列阵于城门外准备迎战,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殊死一搏。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只不过沈忆宸此言一出,直接令大殿内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首节 上一节 400/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