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485节

“还真的有点事要托你帮忙。”

沈忆宸笑着回了一句,对于赵鸿杰他可没什么好客气的。

“说吧。”

“帮我在京师放消息出去,就说我沈忆宸要以成国公府名义在京师平价放粮,赈灾济民!”

平价放粮?

听到沈忆宸是委托自己做这个,赵鸿杰是有些莫名其妙。单单平价放粮哪里还需要自己放消息,京师粮价现在已经涨到天上去了,从年前两钱五一石,涨到了一两九一石。

北直隶乃至于更靠近边关,去年遭受战乱严重的山西等地,早就突破了二两一石,翻了快足足有十倍!

但凡这个平价放粮的消息出来,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宣传什么,百姓会蜂拥而至抢着购买,沈忆宸只需要担心自己的米粮够不够卖!

“向北,就让我放个消息?”

赵鸿杰不确信的问了一句,自己怎么愈发看不懂沈忆宸的举动了。

“没错,对象是囤积米粮的朝中勋戚大臣,必须要让他们确信一点,那就是我为了掩饰自己夸下的海口,借助成国公府的存粮却赈灾济民。”

沈忆宸要赵鸿杰传播的不是普通放粮消息,相反是姜太公的鱼饵,愿者上钩!

朱仪跟杨鸿泽两人都强调过一点,那就是北方闹粮荒的本质,在于去年鞑虏入关带来的供给不足。哪怕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的缺口,造成的结果都是粮价飞涨,直至那百分之十的人买不起粮食饿死,才会结束这一场粮荒惨剧。

为何沈忆宸在顺天贡院门前答应何闻道的为民请命,没有像以往那样在朝中掀起波澜?

就在于外戚孙忠为首的一干利益集团,深知核心问题点在哪里,哪怕你沈忆宸有着通天之能,难道还能凭空变出来粮食去赈灾济民?

靠一张嘴,永远解决不了粮荒,压根就不用担心。

现在沈忆宸依托年前的未雨绸缪,让许逢原足足从南方各地筹集了接近三百万石米粮,分批源源不断的通过海运朝北方运输,足够平定市场解决这一场危机。

可如果单纯解除的话,幕后黑手依托这段时间,早就已经赚的盆满钚满,无非就是没得继续发国难财罢了。

那些死去的百姓,那些家破人亡的平民,那些被迫欠贷卖掉田产的佃户,谁来帮他们讨回一个公道?

沈忆宸从来不信任以德报怨那一条,他贯彻的始终是以直报怨。哪怕上到亲王、皇帝,为了“公道”二字,沈忆宸都敢去行大逆不道之举,更何况区区的外戚。

他必须要让对方付出惨痛的代价,让后来者不敢再犯,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赈灾济民!

“靠成国公府的余粮恐怕无法打下粮价,甚至他们会派人过来全盘抢购你出售的米粮,根本就无法对市场粮价产生多大的影响。”

赵鸿杰摇了摇头,他并不知道沈忆宸外海有着一支运粮舰队,还以为对方是想靠着公爷的家底帮助,去完成赈灾济民。

虽然成国公曾贵为大明国公,但相比较那些热衷于敛财的藩王勋戚而言,那些家产属实有些排不上号。俸禄一年不过三千五百石,再加上再加上庄园封地产出,撑死一年一万石左右。

粮食这东西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年陈粮,赵鸿杰大致就能猜出成国公府余粮三万石左右。

不得不说,赵鸿杰猜测的很准,朱仪能帮助沈忆宸的余粮数目,就在三万石!

“鸿杰,如果我说成国公府名义上的余粮,有三百万石呢?”

“什么,三百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赵鸿杰觉得沈忆宸仿佛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整个大明一年粮税收入,不过才区区两千多万石,成国公何时成为了窃国大盗,能有三百万石余粮?

成国公确实没这个本事,但沈忆宸垄断了跟倭国海外贸易,甚至还让邓茂七占据了倭国外岛地盘,与当年福建矿工叛军恢复老本行,自己开挖倭国的银行,累积下来的财富称之为富可敌国都不为过。

再加上南方粮价远没到北方那么夸张,三百万石粮食折合银价不到一百万两,沈忆宸完全能拿出来。

“没错,名义上的成国公府有着三百万石粮食,但此事你知我知,外界能推算出来的只能是三万石。”

沈忆宸为何要借助成国公府的名头,就在于赵鸿杰能推测出来的余粮,会昌伯孙忠他们同为勋戚,自然能很轻松得出同样答案,从而让他们产生战略误判。

如果不借助成国公府名号,单单沈忆宸大张旗鼓说要平价放粮的,以沈忆宸过往多次力挽狂澜的经历,对方定然会想方设法弄明白他底气到底源自于哪里?

大沽海防口沈忆宸已经封锁住了,但这么庞大一支船队,如果真有心的话终归会有查到的时刻。一旦三百万石南方米粮运达的消息传来,对方就会直接退缩,不会再继续收购囤积。

沈忆宸放烟雾弹,不仅仅要打崩粮价,还得把一众哄抬粮价的“奸商”腿打折!

“向北,你这真是布的一手好局。”

明白沈忆宸的意图后,赵鸿杰无比感慨的称赞了一句,此事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他能完成布局跟破局。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沈忆宸淡淡的回了一句,既然喜欢发国难财,那就让你们输在“贪”字上。

“好,此事就交给我,保证把成国公府那点余粮家底都给传出去!”

“谢了,我还有要是在身,今日就不与你多聊了。”

嘱托完赵鸿杰后,沈忆宸毫不废话,转身就准备走向马车离开。

“大忙人你连叙旧几句的时间都没有,有那么夸张吗?”

望着沈忆宸这副雷厉风行的模样,赵鸿杰在后面喊了一句。

“已经约了上门拜访靖远伯,要是迟到了,那估计就没得谈了。”

没错,沈忆宸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就在于他的下一站方向是靖远伯府。

说服王骥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解决北方粮食危机,沈忆宸自然不敢怠慢。

伴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马车摇摇晃晃的朝着靖远伯府驶去,卞和拿起放在车厢桌上的上门礼,有些担忧的问道:“东主,拿这个上门,真不会触怒靖远伯吗?”

一般拜访文官,不熟悉对方爱好的情况下,保守不出错就送文房四宝。沈忆宸选择送给王骥的上门礼,却是一柄三尺之剑,完全把对方当做武夫看待了。

要知道哪怕王骥已经贵为勋戚,但与传统武夫还是有所不同的,更何况朝廷风气愈发朝着文贵武贱的方向发展,送兵器很容易弄巧成拙,让靖远伯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

第436章 永镇一方

“家国危难之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份上门礼不仅仅是三尺之剑,还是一根大明的擎天之柱!”

卞和听着沈忆宸的回答,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对方话语中的意思。

为何一柄三尺之剑,落在靖远伯王骥手中,能成为大明的擎天之柱?

只是对于这些疑问,沈忆宸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马车很快便行驶到靖远伯府前。

此刻伯府中门大开,靖远伯王骥就站在府前台阶上,用着极高的礼仪规格接待着沈忆宸。

除开双方在朝堂上“各为其主”的立场,站在私人的角度上靖远伯王骥很早之前就无比欣赏沈忆宸这个后辈,断定此子日后绝非池中之物。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大明这几年时间里面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导致靖远伯王骥跟沈忆宸两人愈行愈远,甚至某种意义上站在了对立面。

但哪怕如此,靖远伯王骥依旧选择大开中门迎接沈忆宸,表达出对于治世能臣的尊重!

“沈中堂大驾光临,真是令本伯蓬荜生辉。”

靖远伯王骥满脸笑容的恭惟一句,同时心里面有些感慨世事无常。谁又曾想到数年前,朝堂上一个谨小慎微的后生仔,实际今日能到了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地步,浑身上下显露着重臣威仪。

“靖远伯客气,本官冒昧打扰,还请多多见谅才是。”

王骥给足了礼仪跟面子,沈忆宸自然得谦虚低调一点,毕竟真要论起来,他这个三品兵部侍郎哪怕有阁臣身份加持,依旧差了超品勋戚不止一筹。

更重要的是,王骥可是前任兵部尚书,沈忆宸理论上的直属老上司,平辈相称就是高抬了。

“外面风大,本伯已在府中备好了薄酒,请。”

王骥伸出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沈忆宸从中门进去。

“那本官就先行谢过靖远伯的款待。”

沈忆宸非常客气的拱手行礼,然后便跨过中门与王骥一同来到了前堂大厅,中间桌上已经备好了丰盛的美酒佳肴。

双方站在桌前又是互相客套恭维了几句后才入座,与此同时站在侧旁的卞和,顺势把带来的上门礼盒递给了沈忆宸。

“靖远伯,此次登门拜访本官也备了一份薄礼,还请赏脸笑纳。”

说罢,沈忆宸就把锦盒摆在了王骥的面前。

“沈中堂既然如此客气,那本伯恭敬不如从命,就只好厚颜收下了。”

本来第一次登门拜访,送个上门礼什么的,属实是走个礼仪客套的流程。

靖远伯王骥说了两句场面话后就准备叫下人把锦盒给拿走,毕竟华夏没有当着客人拆开礼物的传统。

但是这一次,沈忆宸送的可不仅仅是上门礼,他伸手拦住了过来的靖远伯府下人,脸上带着一丝笑容说道:“靖远伯,要不还是先打开看看是否喜欢?”

到了绯袍大臣的级别,绝对不会突然间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靖远伯王骥瞬间就明白对方送的上门礼,肯定是别有深意。

于是摆了摆手示意下人先退去,然后揭开锦盒上面的搭扣,缓缓的打开上面的盖子,一柄看起来非常朴实无华的长剑,出现在王骥的视线之中。

“沈中堂,这是?”

尽管靖远伯王骥阅人无数,可这么多年下来,还真没有人给自己上门礼送的是一把长剑。

“这是本官福建平叛期间,由福建矿工炉丁打造的一柄长剑,算不得什么珍贵之物,非常普通的一把兵器。”

“从福建率兵驰援京师,本官便把这柄长剑带在了身边,时刻告诫着自己哪怕身为文人,也要有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的豪情壮志。”

“放眼整个大明,可能没有谁比靖远伯,更适合这三尺长锋。本官赠剑给靖远伯,希望来日能征伐叛逆,荡平不臣!”

沈忆宸话语掷地有声,完全没有文人的那种委婉儒雅,相反充斥着一种独属于武人的豪迈跟热血。

同时沈忆宸无比坚信,靖远伯王骥在骨子里面就吃这一套,原因在于他在整个西南平叛过程之中,施行的是彻彻底底的焦土政策,胆敢叛逆大明者屠其部落,幼者免死斩其手臂,以免日后再度行反叛之事!

这么一位铁血文官,相比较在京师参与各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想必他更期望能回到战场上快意恩仇。

“征讨叛逆,荡平不臣。”

王骥从锦盒中那出这柄长剑,同时嘴中默默念叨着沈忆宸说的八个字。

他万万没想到,满朝文武中此刻最了解自己心境的,居然会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

麓川就是靖远伯王骥的心结,他半辈子戎马征伐在这上面,却在跨过金沙江要把思氏家族给亡族之际,得到了大明北伐战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从此功亏一篑!

王骥无比渴望能再度返回麓川,彻底的平定西南叛乱,让大明丢失安南的历史不再重演。可问题是上皇归来,自己动不得,南征军同样动不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麓川局势再度糜烂。

“这柄长剑,深得本伯心意,沈中堂有心了。”

按捺住心中的汹涌情绪,靖远伯王骥朝着沈忆宸道了声谢,然后默默把剑给放回锦盒之中。

“但想要让本伯去荡平不臣,现在还不到时候。”

沈忆宸投递拜帖的意图,靖远伯王骥早就能猜测个大概,当这柄长剑出现后,加上征讨叛逆荡平不臣八字,几乎可以坐实了对方的想法,那就是让自己率领南征军前往麓川平叛。

换作朝局稳定的时期,靖远伯王骥会毫不犹豫答应这个请求,无论是为了君王开拓四海,还是为了大明开疆辟土,这都是属于臣子的职责。

但是现在不行,自己效忠的太上皇已经从漠北归来,皇太后更是明言需要南征军在京师维系平衡。更重要一点,就是靖远伯王骥得知,关外刺杀上皇御驾的刺客,背后主使很有可能是沈忆宸乃至于当今天子。

没有南征军的存在,太上皇性命岌岌可危!

首节 上一节 485/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