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第91节

陈洛微微笑着回应:“我这不是一大早醒来后无事可做,就在军营里逛逛,正好碰上萧兄前来,自然是来和你打下招呼。

不过萧兄这番前来拜见汉王,恐怕是有不少事情需要商议,我就不拉你在这儿过多地闲谈,以免误了伱的正事。”

行礼告别后,萧何走出两步,又是回过头来。

他叫住陈洛道:“江宁,我今日来见汉王要商讨的事情,与这新城关系密切,而我这建立新城的想法,又是与你在去年商议后产生定下的。

因此我想请江宁一同进帐拜见汉王,共商事宜,你看如何?”

“那我却之不恭。”陈洛颔首答应,“关于这座新城,我同样也有些想法,正好借此可以言说。”

两人交谈着走近大帐后,让门口的亲卫是传话进去,等待稍许时候,亲卫再度出来将他们请入。

“老萧,这一年真是多亏了你啊,要没有你在后方搞钱搞粮,我在前线打仗可不会那么舒服顺畅。”刘邦是哈哈大笑着迎了上来。

他见到陈洛,又是道:“江宁你这是正好遇到老萧了,一同过来嘛?我记得当初你是送过老萧一屋子的竹简吧,他在汉中的时候可是念叨过好几次这个事情,说自己承了你的情。”

“拜见汉王。”陈洛行完礼,又摆了摆手,“这真是多谢萧丞相挂念了。”

三人在帐内又客套几句,陈洛和刘邦是讲了一些行军时的趣事,再又骂上几句熊心,而萧何则是说说关中的风调雨顺。

一时间,帐内氛围逐渐轻松和睦。

萧何是庆幸自己把陈洛一同喊了过来。

哪怕等下陈洛在商议正事的时候一言不发,至少现在是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

自己毕竟和刘邦将近一年没见,哪怕以前再熟,重新见面时同样需要个熟悉的过程,有陈洛在中间起到润滑的作用,是让这个过程变得不那么生硬。

等下商议正事的时候,是属于半公半私的性质,就不必那么拘谨。

“聊得开心了,差点忘了正事。”小半个时辰过去,刘邦是一拍大腿道,“老萧你先说正事,闲话我们等会再聊。”

萧何应声:“汉王说得是,处理正事的确重要。今日是您归来的第四日,天下乃是百废待兴,一些规章制度需要尽快确立下来才行。”

刘邦点了点头,大刺刺道:“老萧别卖关子了,这些事情你心中大概早就打好算盘了吧。直说就是,需要我对什么事情拍板?”

他对萧何绝大部分时候的谋划是相当放心,只是有些事情不属于丞相的权限范围,需要在自己这里通报一遍,相当于有了最高认证的“审核”,再做起事来便不会有什么阻力。

萧何身子端正坐好,原本有些佝偻的背绷直起来:“首先便是要确立国号,在下觉得以‘汉’作为国号,便是上佳之选,王上觉得如何?”

刘邦咂咂嘴:“用‘汉’当国号?这是熊心所封,我还继续用着吗?我看不如用‘沛’吧,正好你我都是沛县人,何况我们打天下也是从沛县开始的,这不更加合适嘛?”

原本应该是毫无争议的提议被刘邦反驳,萧何顿时是愣了一愣。

不过边上的陈洛反应倒是很快。

要是刘邦真把国号改成了“沛”,那以后汉人指不定就成了沛人,汉族变成了沛族,单是听着便少了几分霸气。

他缓缓开口:“汉王,‘汉’这个国号虽是熊心封的,但这后世人只会看重您的功绩,很少有人会专门记它的由来,就像‘秦’这个国号,不同样是周天子所封嘛?

何况它相比‘沛’来说,更为适合您将来要建立的王朝啊。

《诗》云‘维天有汉,鉴亦有光’,那天上璀璨银河的颗颗星辰,乃是对应着厚重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大汉子民。

天河不绝,银汉不灭。”

经过艺术性的解释,瞬间点燃刘邦心中的兴奋。

就像没有人可以拒绝相信光一样,哪个男儿会不愿意将自己立下的事业与天上的星河关联,让自己的名号如它那般,永久流传下去。

“好一个‘天河不绝,银汉不灭’,不错,不错。”刘邦手指轻轻敲击着案牍,他侧过头望向萧何,“老萧,就按你说的办,我们立国后的国号定为‘汉’。以后你史书的记载,便是大汉,银汉,天汉!”

有了“银汉”的解释,他觉得自己之前想的“大沛”“沛朝”格局确实小了些,仅仅能证明自己的出身而已。

见到欣然同意的刘邦,萧何松了口气,暗暗朝面色平静如水的陈洛望了一眼,愈发确定自己将对方喊来一同议事,乃是绝佳的主意。

————

当时是,高祖与萧何、陈洛共议国号。

萧何问曰:“汉可乎?”

高祖曰:“岂不曰沛?可彰诸将起于微末之迹也。”

陈洛劝曰:“诗有言‘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国号为汉,大祥。”

高祖称善,曰:“天河不绝,银汉不灭!天下世代可铭吾等开国之功。”

遂定国号为汉。——《史记·高祖本纪》

第146章 长安,长安!

见刘邦支持将国号定为“汉”,陈洛缓缓吐出一口气,轻松不少。

如果华夏历史中有什么是必不能改变的事,那么其中定然是有“汉”的存在,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精神。

哪怕在它灭亡之后,后世仍有无数割据势力将自己的国号定为了“汉”。

这就是大汉魅力所在。

“老萧说第二件事吧。”过了最激动的那阵劲头,刘邦平静下来,没有忘记正事。

从一开始就要确立国号来看,今日商榷的都不会是小事。

萧何深吸一口气:“确立国号之后,接下来是需要定下您的称号。是否延续秦代的制式,称呼您为皇帝,天下仅您可自称为朕。”

“朕觉得这样不错。”对于这个提议,刘邦欣然同意,并迅速进入状态。

在战国时期,“王”这个称号已经泛滥,天下是有七王并存,比起春秋时楚国自封为王,会因为逾越礼制被天下轮番上阵暴揍,情况已经大为改变。

因此王这个称呼在秦国统一后,在天下人的心中亦没有邦周时期那么神圣,故而秦始皇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号,号曰皇帝”。

至于“朕”这个曾经平民百姓可用的自称,现在同样逐渐是限于皇帝使用,常人乱用,会招来祸端,轻则牢狱之灾,重则流放杀头。

陈洛对于这点倒没有什么想说的。

哪怕他现在制止刘邦这么做,后世皇帝一样会选择让自己拥有在称呼上的特权,自己不可能一个一个前去阻拦。

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很快翻篇,进入下一个话题。

萧何神色严肃,郑重道:“王……皇上,国号、尊号已定,那么国都定于何处,您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刘邦愣了愣,然后说:“继续定都咸阳吧,大汉的国都建立在关中这样山河形胜之处,断然是不会有错。

莫非回沛县?那也不合适啊。”

自己在国号上或许还会考虑一下沛县的存在,那只属于“虚名”的范畴,无伤大雅。

可在定都这样真正关乎国运的大事上,他是不会犯糊涂的。

从沛县起兵以来,从赵地到楚地,从汉中到齐地,刘邦可以说是行迹遍布九州,对各地情况是亲身了解过的。

中原的洛阳一带从天下反秦开始,就是拉锯战的主战场,可以说被打得个稀巴烂,恢复起来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

大汉的国都是不可能建在废墟上二十年。

那比起诸侯的王都还要差劲,天子威仪何在?

至于赵地、齐地,刘邦在这两处地方是没有任何的基本盘,定都在这两处地方,他是需要花费三十年时间,在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心中建立认同感,让他们认同“汉人”的称呼。

而在那之前,恐怕王畿附近出现大批反贼都不会是什么奇怪的事。

楚地原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受到战争影响波及小,刘邦和诸多手下的老家都在那边。

可项羽是要受封为大汉楚王的。

将自己的国都挨在一个强大的诸侯王封地边上,哪怕现在自己有能力把控局面,哪怕项羽造反都不会出现问题,可将来呢?

有些时候不能只用短浅的目光去图自己爽快,需为子孙计耳。

因此兜兜转转,刘邦觉得定都关中成了最佳选择。

当年亡秦战争在进入函谷关后,造成的破坏不大;项羽速灭雍国、塞国,更是迅捷。

外加当年“约法三章”的影响,刘邦在老秦人心中的恩德与威望不小,可以把他们变成大汉的基本盘,成为核心的“汉人”。

关东的赵人、燕人、齐人、楚人等等,刘邦不急于一时,待一百年后,天下自然只会剩下汉人。

因此想着定都关中,那么咸阳成为刘邦首选,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陛下,定都关中可,但定都咸阳不可。”萧何摇了摇头,“咸阳情况复杂,北侧、西侧河流相较秦时,已经改道,又受到那共敖残害。至今,容纳百姓数量已经远远高于它的极限。”

“这样吗?”刘邦微微皱起眉头,显然他原本没有往这方面思考过。

要知道自己在咸阳待的时间并不算长,基本是聚宴,过得颇为愉快,走马观花下,未有过俯下身子去细心观察。

不过他相信萧何的判断。

对方在关中待了一年,是会真正地深入了解咸阳。

要是它有什么问题,那只会比刚才那些话里的更加严重。

可想了想,刘邦觉得选择其他地方,甚至还不如咸阳,于是道:“可相较关东,哪怕咸阳存在弊病,亦是上佳之选,大概是需要老萧你多费些心思去整改它了。”

“为何不定都于新城呢?”陈洛骤然提议。

萧何望了陈洛一眼,心中暗暗赞道:江宁懂我,配合得好啊,找你一起过来议事,简直是我今日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

他当即附和:“江宁所言亦是我心中所想,与其耗费精力重新整顿咸阳,不如建立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来作为大汉的国都。”

刘邦恍然:“江宁、老萧,你们的意思就是现在咸阳城西南这座新城对吧!”

两人纷纷点头。

“好,那就这么定了。”刘邦觉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这座城市尚未有名字,不如叫它‘新沛’如何?”

帐内顿时陷入沉默,萧何想尴尬地笑笑,又强行憋住。

刘邦也沉默了好一会,如何点名陈洛:“江宁,伱擅长取名,这新城命名交给你来。”

深吸了一口气,故作思考状片刻,他才出声道:“陛下,将它命名为长安如何?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岁岁长安。”

刘邦和萧何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善!”

随着他们话音落下,陈洛耳畔是“叮”的一声,响起了久违的系统提示音。

————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长安古意》卢照邻

首节 上一节 91/1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夭折了!我老婆竟是大反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