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00节

  周辛就奉命离开,赵骏的木屋外留下两个皇城司士兵,周围每个木屋都有士兵把守,二十四小时轮班执勤,外面还有人一直巡逻,守卫非常森严。

  等他们走后,赵骏就把东西扔在了床上,今天并不是考试,他就只能躺在床上休息,木屋外时不时就有新的考生被带了过来,然后被安排在附近的木屋里,各种杂乱的声音充斥。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一个惊喜的声音:“兄台,没想到伱也在这里。”

  赵骏躺在床上,扭过头去,看到之前在茶楼遇到的士子正在木屋外,手里还拿着一个壶,他就笑着打了声招呼道:“你也在啊,你这是打算去做什么?”

  士子指了指前面说道:“去打点水,贡院内每天供应的水是有限的,去晚了就没了,兄台跟我一起去吗?”

  赵骏见士兵并没有阻止他,且周围也有不少士子拿着壶、盆等用具走在外面,便也从随身带的物品里拿出一个水壶,起身出了木屋,问道:“贡院不是每天发水吗?还怕没有水喝?”

  士子笑道:“兄台是第一次考贡举吧,锁院这一天是士子们进来安顿的时候,士兵和礼部的官员们都要忙着士子入场,谁有工夫帮你打水?何况今天又不是考试,士子本来就能随意走动,只是大家都忙着背文,不想四处攀谈分心而已。”

  “原来如此。”

  赵骏和他一边走着,一边四下扫视,果然看到除了去打水的士子以外,大部分士子都老老实实呆在木屋里嘴里念念有词,只有极少数在无聊攀谈。

  虽然课文背熟了,但正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加深一下临时记忆也好,万一考试的时候恰好考中了自己背的那部分呢?

  “对了,我叫宋彩,那日也是见兄台气势不凡才想结交一番,还不知道兄台姓名。”

  “送菜?好名字,我叫赵汉龙。”

  听到宋彩的询问,赵骏没有给出真名,毕竟汴梁人都不知道他的长相,但最近几天有心人基本已经知道他的名字,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

  “原来是汉龙兄。”

  宋彩颇为自来熟,一边心里想着汴梁有哪家赵氏权贵,一边笑着说道:“兄台只是第一次参加科举,就那么稳健选择考《孝经》吗?”

  “嗯,就只读了《孝经》。”

  赵骏如实回答道。

  宋彩脸色一僵,随后讪笑道:“赵兄说笑了,我只所以选择《孝经》是实在没办法,我《春秋》和《礼记》没有完全背熟,结果之前两次都没过,就只好先用《孝经》过了解试,等将来通熟《春秋》《礼记》再考进士,这哪有就只读过《孝经》就来参加科举的?”

  “难道不行吗?听说解试只需要熟读七经里任何一门就行。”

  “那倒不是不行,只是后面的进士试怕是。”

  “没事,我就来考着玩。”

  宋彩无语,这位真是个奇葩。

  两人说着就已经在太常寺后院接水处打了一壶水,又聊了一会儿才回去。

  赵骏回到自己的木屋内,开始闭目养神,思索起来。

  时间很快一分一秒过去。

  到了下午规定的时间,所有的士子都已经进入其中,贡院正式闭门上锁。

  《孝经》考场人数少,颇为安静,只有偶尔才有无聊的士子交谈声音。

  等到下午锁院后,就彻底静谧下来,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呆在木屋内。

  赵骏闲得无聊,他对科举并不重视,只是应付吕夷简等人的手段,让他们少在背后给自己添堵。

  所以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对于考题没什么好期待,等天色暗下来,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翌日清晨,咚咚咚咚的锣鼓声音响起。

  唐时科举考试是在夜晚三更初到五更末,总计六个小时。

  到了宋代因为科举人数太多,晚上考试太费蜡烛,朝廷负担不起,就改成了白天。

  科举正式开始。

  士子们就只能呆在这木屋里,吃喝拉撒,都在这几平米房间内,开院之前,再也不能出去。

  木屋连门都没有,要是倒霉遇到下雨或者降温,那也只能忍着。

  一队队士兵来回巡视,大概过了一分钟左右,礼部考官们开始入场,他们带着试卷,身后的士兵则拿着大量的空白纸张进来。

  “贡举开始,考场肃静,现在开始发卷!”

  随着一名考官大声喊道,接着其余考官们便有序地进入,一份一份地把试卷放在每个考升的桌案上。

  后面的士兵则两张试卷再分三张宣纸,很快赵骏的桌案上就有了草纸和考卷。

  赵骏低头一看。

  就看到两张试卷上用印刷术分别印着一句话:“大河治理之策!”“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

  第一日考的是策论,策和论分别是两场。

  第二日考的是经义。

  第三日则是诗词歌赋。

  “策”问的是黄河治理的办法,“论”则是论述一下为什么秦国能一统六国。

  这俩题目倒是不新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朝历代都是个大题目,有的时候是给你一个问题,论地方如何治理,有的时候是敌国如果来犯,应该用什么策略,其中河道治理也常会出现,都快变成常规题了。

  赵骏对于这个题目自然有想法,甚至之前写“策”的时候,就以治理黄河为题做过策论,还得到王曾的认可。

  所以他也没有迟疑,取笔沾墨,一气呵成,直接把原来写的策论几乎没改动多少就写了上去,反正都是自己写的,跟押对了题没什么区别。

  思路正确后自然是笔走龙蛇,没过多久他就把一篇洋洋洒洒的治河策论写出来。

  接着就是论。

  这也不用想,把《六国论》给他弄上去。

  因为太对题了,又恰好高中语文都学过,背得出来,即便有些忘记了,也自己填空上去就是了,因此几乎没什么犹豫可言。

  当下笔走龙蛇,在答卷上迅速做题。

  而跟赵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诸多士子一脸苦恼。

  虽然大家都坐在木屋内,互相看不见彼此,可大部分人的共同点就是抓耳挠腮,不时在草纸上写写画画,苦思冥想。

  赵骏是有思路,如同站在上帝视角。而对于他们来说,这题目的难度就相当大了。

  时间只有六个小时,要在短短六个小时内整理出策和论的思路出来,再写个几百上千字,难度比高考还要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同你在高考语文的时候,要你在六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几百上千字关于黄河治理的办法,以及一篇秦国为什么能统一的论文。

  乱写也可以,那自然是零分。要想拿到高分,不仅要符合策论的行文格式,还得写出里面的道理,策略至少要理论上可行,论文则必须保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由此可见这难度到底有多大。

  并且这还只是解试。

  在范仲淹和王安石改革贡举之前,宋初的解试和省试的考试内容其实差不多,都是诗词歌赋、经义、策论三项,只不过考题量和考试范围有区别。

  解试是考举人,省试是考进士,举人试的时候,考试内容是诗、赋、论各一首,策一道,主修的经义十帖,墨义十帖。

  等到了进士试就是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选六经当中的墨义十条。

  别看只是多了四道策以及论语和其余六经的帖经和墨义,可却意味着你必须要在六个小时内,多完成四项国家级的策略,多背诵之前主经外的其余六经。

  难度几乎是成倍提升,也怪不得大量的士子在考解试的时候,根本不会考除《论语》《春秋》《礼记》之外的经书,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这几本经义里,以为将来的进士科做准备。

  赵骏有了思路,自然是不愁,仅仅花了大概三个小时左右,就把《治河策》以及《六国论》写出来,加起来大概一千三百多字,花那么久时间,还是因为毛笔写字慢。

  等写完之后,就检查了一遍。等墨迹干了之后,上面用草纸盖上,再拿镇纸压着,趟回床上休息去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场内的考生们还在紧锣密鼓地写着,也有礼部官员时时刻刻巡视考场,看到赵骏居然已经躺下,不由得纷纷摇头,以为他是觉得难度太大,已经彻底摆烂了。

  “咚咚咚咚!”

  随着震天锣鼓的声音响起,顷刻间到处都是哀嚎遍野。

  紧接着礼部官员带着士兵们过来收卷。

  “完了完了。”

  “就差一点点就写完了。”

  “让我把这些写了吧,求求你了。”

  “别拉我,别拉我,啊啊啊!让我写完啊!”

  大部分考生都把笔放了下来,只有少数考升还在奋笔疾书。

  下来收卷子的官员见到后,就警告勒令他们停下,不听的人被带离了考场。

  各种慌乱的叫声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又很快安静下来。

  汴梁一年考生几千人,三个考场,太常寺大概有一千多不到两千。

  各个考场都已经安排了士兵和官员,一切都有秩序,即便是来不及写完,也只能停下,否则逐出考场,取消考试资格。

  赵骏把试卷交给了来收卷的官员。

  那官员之前还看过赵骏在睡觉,接过试卷扫了一眼,见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策论文,不由得大吃一惊,上下打量了赵骏一番,这才一脸惊诧地离开。

  很快所有的卷子都被收了上去,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们可以随意走动,几乎所有人都一脸疲惫地躺回床上,有的还在大声哭泣。

  考场内其实有很多百态,有人在抽泣、有人在求神、有人脸色惨白、有人一脸麻木,赵骏并没有去在意。

  因为高考结束后很多人也都这样子,上了高中以后,每年都能看到一次。

  他躺在床上依旧闭目养神。

  

第九十三章 该动手了

  清晨那个锣鼓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今日是考经义。

  试卷发下来后,里面是《孝经》的贴经和墨义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要分开考场的缘故,举人试你可以七选一,进士试就得七经全背完,所以到了进士试才能统一试卷,在举人试自然只能分开考。

  赵骏扫了眼题目,这场应该是难度最低的了,周围所有人都没什么犹豫的,《孝经》都背不齐,那就别考科举。

  没过多久,仅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大部分考生都已经答完,反倒是赵骏被卡在了一处。

  他忽然忘记某个字怎么写了。

首节 上一节 100/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