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3节

  宋朝之前的事情他自然都知道,因此多问元明清,以及南宋的事。

  包括赵骏说话的习惯,表述词汇的意思,他都会用纸笔记录下来,并且一一记住,从而加以利用。

  如屑,指一个人或事物很垃圾,很废物。手机是指可以进行远程通话交流的物件,电脑是用来存储或者查询知识的东西。

  还有诸如土豆、粉丝、支教、影视、小说、电视剧、年份等等,他都记录下来,方便将来询问。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根据赵骏的只言片语,勾勒出了赵骏的世界。

  赵骏出生在九百多年后,那时宋朝早就已经灭亡,之后就是元代、明代和清代,中间有一个民国,然后一位伟人横空出世,缔造了新时代。

  这个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实力跃居世界第二,那里已经没有了皇帝,不再遵从礼教(儒家),那里的人人人都能吃得起饭,人人都能上得起学。

  他们的百姓生活丰富多彩,坐高铁、飞机可以一个时辰内跨越千里之遥,手机电脑可以连接网络,通过一个叫摄像机的东西,甚至可以让演员演出古代的生活等等。

  最可怕的是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力,一颗核弹就可以毁灭一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颗洲际导弹甚至能飞跃数万里,从大宋打到遥远的拂菻去。

  而赵骏就生活在这个国度,他自小贫寒,却因为国家政策而可以免费上学,然后一路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又被国家教育部委派至尼尼村小学当两年的老师,这个过程叫做支教。

  现在的形势就是赵骏在支教的路上遭遇了意外,忽然出现在了宋代。

  但他因为双目暂时失明,看不见东西,所以一直以为自己是被尼尼村的人救了上来。

  趁养伤的时候,尼尼村村长拉日木子与他聊起了他心爱的历史。

  而自己的身份就是尼尼村村长拉日木子。

  由于范仲淹的冒失,自己又被迫给他增加了一个尼尼村村支书拉格尼玛的身份。

  也许将来还得创建新的身份。

  晏殊心里一边想着,手里的笔却没有停过,一直在记录着赵骏的话。

  他不知道自己记录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因为赵骏很快就会复明,到时候一切都会揭穿。

  当赵骏意识到自己来到了宋朝,又不能回去的时候,自然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些也就不需要记录了。

  但在揭穿之前,至少这些东西会对他有所帮助,所以该写下来,还是先写下来。

  只不过这一切都让晏殊觉得有些精神恍惚。

  一个后世人。

  出现在宋代?

  然后自己为了让他说真话,而不得不选择欺骗他,帮他编织尼尼村的假象。

  晏殊觉得自己就像是赵骏嘴里的演员,配合着赵骏演着一出名字叫尼尼村来了个支教老师的戏。

  太荒诞了。

  “这就是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的故事。”

  “老朱这个人还是猛的,虽然杀性大了点,对功臣不手软。但作为历史上出身最差的皇帝,不仅一统天下,还一路打到蒙古去,把蒙古那么大的帝国拆得稀烂,就知道他有多厉害。”

  “正所谓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老朱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参加起义军,在郭子兴死后,用了十二年就一统天下,相比之下,赵匡胤兄弟,那是太拉了。”

  等到赵祯吃完早餐回来的时候,赵骏正在说明朝朱元璋的事情,说的时候,甚至还不忘拉踩一下赵匡胤和赵光义。

  赵祯听到了之后,淡定了许多。

  他现在被锻炼出来了,除非赵骏一直揪着他老色皮的身份不放,否则他大抵还是能忍住。

  毕竟攻击的是他老祖宗,又不是他,犯不着再动那么大肝火。

  “说说庆历新政的事情吧。”

  晏殊看了范仲淹一眼,想了想道:“尼玛支书是范仲淹的粉.....粉丝?”

  “我就知道。”

  之前趁着他们出去的时候,赵骏问了一下晏殊,范仲淹是不是范仲淹的粉丝。

  当时晏殊不知道粉丝的意思,就反问什么是粉丝。

  赵骏也体谅山里老人不明白这种词汇,就解释了一下粉丝是什么意思。

  现在得到晏殊肯定的答复,知道村支书是范仲淹的粉丝之后,赵骏就笑呵呵地道:“不过老支书,您既然是范仲淹的粉丝,怎么对庆历新政也不了解啊?”

  范仲淹被问得有点懵。

  这tm。

  自己还没开始搞庆历新政呢,我上哪知道去?

  还是晏殊有急智,立即说道:“你是历史系大学生,专门研究这个的,尼玛支书怎么可能了解得有你深呢?”

  “这倒是。”

  夸起自己的专业性,赵骏一下子就得意起来,说道:“支书要想了解庆历新政也简单,那我就跟您说说。其实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总结来说就一句话,操之过急加上赵祯那个怂货摇摆不定,不敢支持到底的结果!”

  门口听课的赵祯当时就尿了,拳头握紧,青筋暴跳,目光又看向旁边另外一张板凳。

  尼玛!

  不提朕会死是吧?

  

第十三章 朕要打死他

  赵骏浑然不知道自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骑绝尘。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受到几乎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抵制。

  归根到底,范仲淹改革的十条当中,有五条都是针对冗官问题,剩下五条,才是富国强兵和厉行法治。

  所以他主要改革方向还是三冗之一的冗官问题,想要通过裁减大量人浮于事的官员,精简机构,加强效率,来达到节省财政、澄清吏治的目的。

  但还是那句话,这么做触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作为利益失去者,他们自然要联合起来贬低新政,把范仲淹踩到土里去。

  如果宋仁宗有魄力的话,就算是得罪了士大夫阶级,手里握着兵权,他们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该被裁员还是得被裁员。

  可宋仁宗摇摆不定,听风就是雨,渐渐对范仲淹不信任,使得改革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黯然落幕。

  这就是赵骏为什么会认为庆历新政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宋仁宗。

  事实上这次改革对大宋非常重要。

  要知道宋朝官员数量是汉代的六倍,唐朝、明朝的两倍,并且往往很多官员都身兼数职,有寄禄官、职事官、散官、勋官、贴职、爵位等等,每一个职务都能领一份工资。

  所以看似宋朝官员只是唐朝明朝的两倍,可如果按照身兼数职来算的话,那么官员数量比唐朝明朝多个三倍不止。

  而且他们的工资普遍比其它朝代都高,如跟明朝官员比,宋朝低级官员俸禄是明朝同级官员俸禄的五至十倍以上,宰相级别甚至能达到百倍差距。

  同时宋朝官员数量太多,而部门又少,导致大量官员被授予虚职,官员没有实权,加上各部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很多官员领着高额的工资,每天无所事事,纯粹浪费国家财政。

  所以要是范仲淹真的能解决冗官问题,裁减掉一半的官员,那么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将减少千万贯以上。

  这笔钱对于目前每年军费开支达到四千万贯以上的大宋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除此之外,范仲淹也想改革兵制和法律。

  要是能把冗官问题解决,再改革兵制,减少军费开支,那么大宋的财政将会无比健康,有钱有军队有底蕴,北宋历史至少能延长一百年以上。

  可连冗官的问题都解决不掉,更别说冗兵冗费的问题。因此范仲淹改革仅仅持续一年零四个月就被叫停,可谓草草结束。

  而相比之下王安石改革虽然问题多多,造成动荡和后果都不小,可持续时间非常长,长达十五年之久。

  就是因为王安石有宋神宗坚定不移地支持,直到宋神宗去世,改革才被迫终止。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赵祯这货,让范仲淹没办法完成改革。”

  赵骏拿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综合对比,说道:“国家的改制一定要最高权力者坚定不移地完成,除非是错的,像王安石变法那样。可惜范仲淹方向对了,得不到支持。王安石是方向错了,却得到了支持。”

  这句话说完之后,赵祯脸色复杂,万万没想到,庆历新政失败的源头,居然是他。

  范仲淹看了他一眼,默不作声。

  毕竟是皇帝,他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不满。

  所以沉默许久,范仲淹才问道:“为什么说我......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错的呢?”

  “因为吏治!”

  赵骏斩钉截铁地说道:“伟人曾经说过,王安石是一个脱离实践的理想主义者。青苗法在构思上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它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在于吏治太差!”

  “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不是特别抑制商业,导致经济活跃,比较有钱。但它的本质还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农业生产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脆弱!”

  “老百姓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老天爷赏饭吃。今年风调雨顺,什么自然灾害都没有,各地粮食丰收,市面上粮食充盈,会造成谷价下跌。”

  “要是来年到处去都是天灾,自然灾难频繁,造成粮食减产,就会造成谷价上涨,这就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根由。”

  “而且农民经常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农作物还没有长熟,家里就断粮了,无奈之下就只能找人借粮,乡里的地主就会让他们用土地做抵押,形成了高利贷。”

  “运气好的时候,农民通过来年的丰收还可以偿还。可一旦运气不好,突然遭遇天灾,造成粮食减产,无力偿还债务,他们的土地就会被地主收走。”

  “王安石认为乡里的地主通过借贷,大量兼并百姓的土地,让百姓要么成为无地的流民,要么就只能成为大地主的佃户,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干脆让国家放贷,以较低的利率,让官府借钱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等到来年丰收的时候,就把钱再还给官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上去是不错,而且官府也不会让农民以土地抵押,如果形成良性循环的话,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问题在于王安石没有把吏治搞好,导致下面的歪嘴和尚太多,最终把青苗法这个好经给念歪了。”

  “一个政策要推行下去,必然要经过各层官员。但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基层官员已经烂透了,有贪官污吏者、有尸位素餐者,甚至还有只着眼于政绩者。”

  “比如说某地风调雨顺,百姓并不需要这个借贷。当地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推下去,搞得天怒人怨。”

  “还有地方,地方官员肆意提高利息;王安石规定是两成利,当地官员就多加几成,多出来的自然落进了那些官员的口袋。”

  “史料记载,最夸张的有地方官员把利率直接提高了三十五倍,原本两成利,竟然要还七倍的借贷本金回来。”

  “显然宋朝地方官府实在是太温柔了,明明可以直接抢,却还要定个名目,他真的,我哭死......”

  “更有甚者,干脆与当地豪强勾结,欺负百姓不识字,在契约文书上动手脚,故意不收百姓的还款,拖延时间,等到时间一过,就说百姓不还钱,然后夺走他们的土地,严重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有如此大的执行问题,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那么吏治问题根源在哪呢?还是宋朝冗官问题,底层碌碌无为和贪官污吏太多,导致青苗法根本不能顺利执行。”

首节 上一节 13/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