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1节

  万一赵骏的话真把这些大臣们唤醒,要搞什么像两汉时期霍光之类架空皇帝权力,那乐子可就大了。

  而且还有靖康耻这把剑悬在头顶上,总归是让人难以心安。

  但他不能直接就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为赵骏说过,大臣们的利益并不一致,只不过他们暂时在赵祯面前抛弃立场,联合在了一起而已。

  如果将来自己做了什么有损他们利益的事情,说不好可能会造成比较麻烦的后果。

  比如把赵骏的事情捅出去,或者在暗中使绊子,阻挠改革发展。

  所以他需要大臣们表个态,也算是一次试探。

  而且赵祯听了这么多天的课,也已经明白了分蛋糕的意思。

  他在考虑未来等赵骏眼睛恢复,并且成功拿下赵骏之后,就开始商议着进行庆历新政改革的事宜。

  到时候他希望赵骏能拿出一个方案出来,看能不能把吕夷简、王曾、范仲淹等人说服,让他们形成一个利益集团。

  现在这些人其实也仅仅只是依靠有赵骏出现,在赵祯的影响下,短暂地站在一起而已。

  实际上这些天朝堂斗争也能看得出来,他们只是貌合神离罢了。

  去年李迪集团和吕夷简集团斗法,吕夷简把李迪赶出朝堂才过去没多久,今年就又有了新内斗。

  范仲淹集团和吕夷简集团不对付。

  王曾集团和吕夷简集团同样不对付。

  而王随跟盛度两人则在旁边看戏。

  赵祯不蠢,作为宋代有名的明君,即便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上也能勉强排进前三十左右的皇帝,他只是性格比较软一点,为人仁厚,不代表他是个真傻子。

  他希望手底下这群大臣们能放下党争,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所以就想着看能不能把他们利益集中起来解决。

  可惜的是他感觉自己没有赵骏看得清晰,也没有那个能力。

  就只能等赵骏眼睛恢复之后再说了。

  “朕也赞同诸公的想法,大宋若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让国家强盛,赵骏说过,现在这个时期,西方比我们远远落后,我们的科技水平,位居世界第一。”

  赵祯环顾众人说道:“若是要强盛,就首先需要有规划。像赵骏嘴里说的那位慈父一样,对国家进行制度变革,咱们先讨论一下,该如何才能进行制度变动,发展壮大起来。”

  在这一刻,赵祯心里有了梦想。

  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而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不再是一条咸鱼,而是一条有梦想的咸鱼。

  赵祯打算做一条有梦想的咸鱼。

  他想要让大宋强盛,让大宋不再被后世谩骂,让大宋的旗帜,插满整个世界!

  

第四十二章 大宋不能没有赵骏

  观稼殿内,按照往日,上午早朝之后,不管是皇帝还是宰相,都会回去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开始今天的政务。

  宰相去政事堂理政,皇帝就自由一点,勤政的就去延和殿批阅奏折,不过到赵祯时期,改为了崇德殿。

  所以这个时候三相三参等宰相不可能在后苑的观稼殿,这里在以前也不可能是他们能来的地方。

  但此刻大宋这帮群臣们,却在观稼殿这个原本不起眼,只有每年农桑做做样子的殿宇当中,开起了一次能改变未来大宋的会议。

  赵祯坐在观稼殿殿上方的太师椅上,由于这不是正经朝会,他让王守忠搬了几把椅子放在下面,诸多大臣们左右坐好。

  恰在这个时候,范仲淹也走进来,向赵祯行礼道:“官家。”

  赵祯就问道:“赵骏呢?”

  “大抵是累了,现在稍微睡一会儿。”

  范仲淹回答道。

  “嗯。”

  赵祯点点头:“范卿来得正好,一起坐下聊聊吧。”

  “谢陛下。”

  范仲淹就坐在了最下面的那把椅子上。

  虽说他敢叫板宰相,但现在他毕竟只是个秘书少监,官位最低,自然只能坐在末座。

  等他落座之后,赵祯才环顾众人,开口说道:“赵骏到大宋来,已经一月余,太医说,他的病情快则十天半月,慢则再过一月,大抵就能养好。他眼睛睁开的时候,估计是瞒不住了。”

  “至少我们能确定,他在眼睛看不见的这段时间里,说的所有话都是真话......”

  吕夷简略微迟疑。

  因为他忽然想起了这段时间里赵骏可没少逮着赵祯一家人骂,骂完赵祯本人再骂他爷爷,说的脏话一次比一次难听。

  要是所有话都是真话的话,那岂不是赵祯是二傻子蠢笨驴加老色皮贱骨头?

  所以吕夷简一下子就有点后悔自己为啥要接这个茬了。

  好在赵祯当时没想这么多,点头应下道:“嗯,不错。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未来的事情,诸公觉得,如今我们大宋要想强盛,改变靖康耻之事,应该如何?”

  范仲淹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立马说道:“官家,自然是矫国革俗,去疴除弊。昔年秦国困顿,有商君变法,才有秦国强盛,最终一统天下。一时之势,只能一时之法。若不思变通,死守祖宗之法,焉能长久?”

  “嗯。”

  所有人听了都点点头,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事情。

  赵祯看着自己这位未来的改革大将,充满希望地问道:“范卿觉得,我们应该从何做起?”

  范仲淹想了想道:“大宋已经病得太久,正如赵骏所言,国库支余几乎全用于军队开支,可养的兵马毫无战力,后来被西夏连连战败,足可见里面的弊端。”

  “唔。”

  赵祯微微沉吟。

  吕夷简眉头一皱,语气颇重地质问道:“你还想改革军制?”

  这话一出,令范仲淹脸色大变。

  大宋军制是当年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留下,除了边兵以及留守各州的地方厢军以外,主要的军队都集中在汴梁,也就是禁军。

  刚开始的时候禁军数量并不多,但到宋仁宗时期,禁军已经发展到了八十多万。

  因为北宋起义太多,朝廷就招安,招安的人就全塞进禁军里,结果人员就越来越臃肿,兵马数量急剧增加。

  本身宋朝有钱,如果能够把这八十万禁军训练成精锐部队也是好事。

  毕竟禁军除了负责汴梁的安全以外,还要去边境打仗,那么多人用得好的话,暴打西夏和辽国不是问题。

  然而宋朝皇帝又不放心把军队交给将领,所以平时这些禁军训练就由那些教头负责,也就是林冲这帮人,并不会给将领兵权。

  等到打仗的时候,皇帝才会让枢密院调兵,再派遣将领领导这些士兵去边境,结果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严重危害了禁军的战斗力。

  但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兵权彻底掌握在皇帝手里,完全杜绝了五代十国那样将领倾覆政权的可能。

  所以如果改革军制的话,就会触及到皇权的底线。

  范仲淹再蠢也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连忙否认道:“自然不是,三冗之害,我想诸位比谁都清楚,赵骏也说了,若是强行拔除,无异于葬送国家,因而急需缓图,先以冗官为主。”

  “呵呵。”

  吕夷简立即针锋相对道:“你没听赵骏说的吗?若是改革吏治,就是先让百官们革了自己,谁会答应?赵骏难道没有告诉你,未来你庆历新政,会有多少人反对?多少人对你群起而攻?”

  范仲淹牛脾气上来,立即顶了回去道:“哪又如何?我从不惧怕。赵骏说了,改革吏治势在必行,这个方向既然是对的,那我纵使身死也要走下去。”

  吕夷简冷笑道:“你有几条命能与全天下的官吏为敌?你可知道若是各州路官员因你而罢官,天下有多少政务要被耽搁?若是汴梁三千多名官员,两万多吏员就此停摆政务,一天之内,汴梁就会乱成一锅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范仲淹丝毫不理会,而是向赵祯拱手说道:“赵骏的话想必官家也已经清楚,若是不改革,大宋危在旦夕。吕夷简反对改制,是因为他是赵骏嘴中的保守利益集团罢了,难道官家要眼睁睁地看着大宋被这三冗之害弄得国家凋零吗?”

  “你!”

  吕夷简大怒,范仲淹又用站在道德制高点这一招。

  赵祯眉头紧皱。

  范仲淹是自己看重的臣子,也是赵骏钦点的改革派大臣,但他做事好像还是太莽撞了些。

  难道赵骏之前就没有说,这件事情需要缓图吗?

  “官家,冗官的事情,还是要从长计议,大宋官员实在是太多了,且逐年还在往上增加,一下子变革那么大,革除那么多官员,国家不一定承受得住。”

  “是啊官家,范希文有革除弊端之心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还是等赵骏眼睛复明之后再说。”

  “臣也以为需要再思量思量。”

  三相三参,包括与吕夷简不对付的王曾和蔡齐,居然都罕见地站在了和他同一边,反对起立即开始冗官改制。

  不是他们叛变,而是确实有立场利益方面的考虑,以及动冗官这个问题后果的担忧。

  北宋仁宗时期官员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四万多,是唐朝的两倍。要知道唐朝巅峰面积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宋朝才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就可以知道宋朝的冗官有多严重。

  而且这还只是官员,都没有算吏。一个县有编制的官员满打满算也就县令、县丞、主簿和县尉四个,需要的吏员则至少在官员的十倍以上。

  这些虽然是官员花钱雇佣,但大多数还是宋朝朝廷补贴给官员,否则靠官员那点俸禄,怎么可能养得起?

  如果真按范仲淹庆历新政搞改革,不止是动了那四万人官员的蛋糕,还有全天下四五十万以上吏员的蛋糕,这股利益集团加起来,可不比改革冗兵的问题差。

  所以就算确实需要改制,也不能立即就动手,而是希望等赵骏眼睛恢复之后,与他一起商量商量,看看他有什么办法再说。

  赵祯见到大家都反对,就无奈地看着范仲淹道:“范卿,还是等赵骏眼睛复明之后吧。”

  “官家......”

  范仲淹还想说点什么,但看到赵祯那无奈的脸,也只能叹息一声,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着无奈,虽然明知道问题严重,可他们却难有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范仲淹想改革吏治,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三冗里面,冗兵是皇权底线所在,谁也不敢去冒死去触碰这颗雷。

  冗费是什么?

  其实就是冗官和冗兵产生的多余费用。

首节 上一节 41/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