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114节

  “大旱,他们也没有办法。”汉中知府轻轻叹了一口气:

  “河南、南直那边一样遭了旱,估计也不景气……荆襄那里没有官府不用交税,土地又肥沃,百姓们走投无路,又能去哪里呢?”

  他转头,向身后的师爷问道:

  “这些天进入荆襄的流民,大概有多少?”

  “光是从陕西入荆襄的,便有数十万之巨,要是算上全国的,怕是有百万之数。”师爷语气颤抖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而听到他的话语,周围的人们也都脸色惨白。

  “流民近二百余万……”有人低声说道,脸色惊恐。

  这个数量的流民,前所未有。

  “上报朝廷吧,府尊。”师爷低声开口道:“这已经不是我们可以处理的了。”

  “现在的荆襄地区,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星,它就会爆炸。”

  “而我们汉中府,可是首当其冲啊!”

  ……

  汉中知府的上奏很快抵达了北京。

  这般大事,内阁诸臣也不敢擅专,将它呈报给了朱见深。

  因此,也就发生了之前的事情。

  “多少???”

  成化皇帝的手颤了颤,他甚至不可置信地掏了掏耳朵,随后示意群臣再说一遍。

  “陛下,据各省通查,有约九十万流民进入勋阳地区,而根据成化四年时候的统计,那里原有流民一百余万,就算不算近些年进入的流民,现在也当有近两百万……”

  商辂的声音也有些颤抖,这个数字他看了都发憷。

  荆襄的问题由来已久,而这个事情追溯的话,要一直到太祖的身上。

  荆襄这块地方战略位置很重要,并且此地山高林密,极其容易隐藏,不利于朝廷的管理,而一旦被流寇窃据,将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因此在明朝占领这块区域之后,朱元璋便将所有百姓迁出,然后命令军队封禁这块地方,严禁百姓出入。

  可是荆襄之地土地肥沃,连绵的山林更有不知道多少的飞禽走兽,你要活不下去的流民不进去,实在不可能。

  之前明朝还算太平,还没什么,后面流民便越聚越多。到了成化二年的时候,荆襄就有过一次叛乱,那个时候这个地方就已经有约二十万流民了,其中四万人从贼。

  而短短四年时间,荆襄之流民已达百万之巨!可见此时明朝的天灾人祸已经是愈发的严重。

  商辂大概的给成化皇帝讲解了一下,朱见深听完之后,面色沉重地点了点头。

  之前他也不是没有关注过那里,只是当时荆襄的流民还很少,而且之前平叛也有所驱除,因此也没有什么关注,没想到一下子竟然成长为这样的心腹巨患!

  主要也是近些年大明实在不太平,流民增长速度超乎想象。

  他皱紧了眉头,声音低沉道:

  “诸位,议一议吧。”

  “荆襄之地没有官府,秩序混乱,流民于此地自由开垦,看似太平,实则弱肉强食。”彭时说道:

  “如今又有九十万流民进入,此地流民数额更加庞大,而且新人加入,势必引起利益争端。”

  “一旦有有心之人擅动流民作乱,则后果不堪设想。于大人所说形式危急,恐怕不是虚言。”

  他的话音落下,在场的人心头又紧了几分。

  两百万啊!这个数字想想都令人肝颤,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从贼,都将是一场可怕的叛乱。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当贼首李原起义之时,就有高达百万人从贼,掀起了明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连明末的时候,流寇加起来,怕也不过这个数!

  唯一的好处是,相比于原本的历史上,这回大明在九月份便提前得到了消息,而叛乱要到十月份才会爆发,一切还来得及!

  “需要立刻派兵南下,以防止叛乱。”商辂当即说道。

  朱见深当即点了点头,这么一支流民在湖广心腹之地,他简直睡觉都不安稳。

  他刚要张口下达命令,严敬休却也在这个时候开口了。

  “陛下,大军南下当然是当务之急,不过却是治标不治本之策。”严敬休皱着眉头,一边思索,一边说道:

  “陛下,荆襄流民产生的根本,是因为百姓苦于赋役之苦,又受天灾摧残被迫背井离乡,而荆襄之地沃野千里,因此大量流民聚集。”

  “就算陛下您派遣军队镇压了这一次的叛乱,只要荆襄之地还在,天灾还在延续,那流民就不会断,朝廷总不能过个几十年清理一次吧?费时费力还空耗军饷。”

  一番话,说得群臣都点了点头,朱见深深以为然,于是问道:

  “既然如此,爱卿你有何良策?”

  严敬休此时已经有了腹稿,他说道:

  “陛下,需知堵不如疏。这就好像治理黄河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增高堤坝,总有泛滥的一天,而这个时候就将是生灵涂炭之时,而如果用疏的方式,就可以保证黄河两岸百姓数十上百年的太平。”

  “更何况,如今的荆襄之地沃野千里,若是白白空置,未免也太过可惜。”

  “因此,臣的建议是,择其中部分民众尤其是那些居于山林之中的民众,返回原籍。而已经在当地开垦荒地的百姓,则就地落户,大明在当地设置府县进行管理、收纳赋税。”

  “如此,既将大患消弭于无形,又可以为朝廷增加一番收入。”

  “两百万人,啸聚山林,他们真的会听从朝廷的调遣吗?会不会反而激发民变?”彭时皱着眉头,问道。

  “会的。他们流落到荆襄之地数年,宁可耕作而不谋反,已经证明了他们只是求生存而已,否则早已经做了那叶宗留的旧事!只要招抚得当,绝不会生变。”严敬休信心满满地说道。

  “当然,其中难免有刁民与心怀不轨之人,因此军队也是不可少的。”说到这里,严敬休的眼眸中掠过寒光:

  “必要时刻,以鲜血……震慑不法之人!”

  “双管齐下!”

  听完一席话,朱见深的眼眸中已经露出了赞许的神色,很明显严敬休这软硬皆施的办法深得他心。

  他转头,看向内阁首辅于谦:

  “爱卿,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臣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此便是荆襄致安之法。”

  于谦的脸上也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感谢“OnoD”的打赏,感谢!

第178章 勋阳

  “好!”朱见深狠狠一拍桌子,喝了一声:

  “那便依此计而行!”

  “正好,三大营刚刚从边关回来,要是有作乱者,便拿他们试试手!”

  决议已定,诸臣们自然是纷纷离去,但是于谦却是留了下来,他还有话对成化皇帝说。

  此时他的胡子已是花白,身形苍老,脸上满是皱纹,不时的,还可以听见他的咳嗽之声。

  内阁诸臣年纪都不小,而于谦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从永乐朝一直到今天,堪称见证了大明几代皇帝的起起落落。

  当然,也比他们都能活。

  拱了拱手,于谦的声音有些轻:

  “陛下,臣已经是古稀之年了,且又身患疾病,实在担心难以承担这首辅的重任……陛下,臣怕是已经到了告老的时候了,臣请求陛下能够允许老臣回乡颐养天年。”

  本来他还打算多干几年,为大明再尽一份力,说不定会死在这首辅的位置上。然而当他在辅臣中看到严敬休的慷慨激昂之时,他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安心地致仕了。

  后继有人矣,无憾!

  朱见深沉默了一下,虽然也不是没有臣子七老八十了还在朝廷里任职,但是他瞥了一眼于谦的老态,那时不时还咳嗽一下的样子,知道对方也是已经难以支撑了。

  “你觉得谁可以接替你担任首辅的位置?”

  他问道。

  “臣以为,或许谨身殿大学士严大人,更适合担任内阁首辅一些。彭大人固然是辅国良臣,却少了些应变谋略,较为中规中矩一些……”于谦轻声开口。

  朱见深缓缓点头,对于于谦这个臣子的眼光他是认可的,而且刚刚严敬休的表现,也让他眼前一亮。

  成化六年,七十二岁的于谦正式致仕,严敬休替代他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为外廷之首。

  而随着中央决策的做出,项忠奉命率军南下,三大营中抽出士兵三万余人,又集合当地卫军,共计七万余人,浩浩荡荡开入荆襄之地,而都御史原杰则带着派发下来的人员,负责进行安定流民的相关事宜。

  事实证明,严敬休提出的“带上军队”的策略很正确,荆襄之地流民在这里汇聚已有相当的年头,当地的百姓早已经形成了弱肉强食的局面,谁强,谁就是规矩。而明军那明晃晃的刀剑告诉他们,现在的规矩,是大明。

  在七万甲士面前,无论是什么恶霸混混,全都乖乖地听从安排。

  当然,也有不服的,比如之前荆襄贼寇的余党李原就不愿意听从朝廷号召,他在当地起兵试图反抗。

  然而根本没有人愿意支持他,毕竟来到这里的百姓,本来也只是为了讨一口饭吃而已,现在朝廷的官员来这里允许他们开垦,并且重新建立这块混乱之地的秩序,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原聚兵百万看似气势汹汹,结果平叛的项忠命人带着招抚的命令进入山林,当即就有四十万人放下了武器,“流民携扶老幼出山,日夜不绝”,可见除了核心数万之外,其余不过是活不下去的百姓罢了。

  而明军呢?他们刚刚从边疆回来,是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部队,这些流民可远远比不上边疆的瓦剌与鞑靼。

  李原起义持续不过数天,便被明军轻易平定,而李原的下场,也被其他有心之人看在眼里,再也没有人胆敢作乱了。

  这使得原杰的种种安排就此畅通无阻。

  他首先将其中愿意返回的百姓遣返回各自的家乡,发给路费与来年春耕的粮食,还在当地为他们分配土地;而剩下的不愿意离开的百姓,则就地安居,为他们重新上户籍。

  许多百姓在之前因为受到排挤以及恶霸的欺压,被迫跑进了山里,依靠狩猎为生,他就派人进山去宣传,言道朝廷已经派军在这里驻守,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还会给他们分发土地耕作,一下子就把他们从山林中诱了出来。

  毕竟拥有一块土地,是中华几千年王朝中所有农民的梦想啊!

  原杰又从百姓之中挑选出精壮之人,充作驻守的卫军与吏役,而那些有劣迹的人在群众的举报下也获得了应有的惩罚。

  他在当地设置府县,建构城池,划分土地,给荆襄带来了久违的秩序。

  等到成化八年的时候,荆襄之地的两百万流民已经被转换为安居乐业的大明百姓,富饶的荆襄也开始为大明呈贡相当的赋税,充实了大明的府库。

  朱见深为这个新成立的府命了名,是为

  勋阳府。

  ……

  勋阳府的成立,使得大明在荆襄的这一个巨大火药桶避免了爆炸,也使得成化六年之前积攒下来的众多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这当然是原杰的功绩,但是提出解决方法的严敬休也功不可没。

  此时的他已经正式成为了大明的首辅,这一政绩更使得他如虎添翼,获得了许多朝臣的支持。

  花了这数十年时间,他终于攀上了权力的巅峰,现在,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而严凌,在众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在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势力。

首节 上一节 11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