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69节

  “大管家,这怕是很大一笔钱啊……”属下有些犹豫。

  “发!”严凌咬牙:“现在多付出一些,将来的回报,会更多!”

  ……

  荒废的破庙里,足有上千名灾民被汇聚于此,这些人各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

  他们面面厮觑,不知道这些身着统一制服的人驱赶他们来是干什么,更有人瑟瑟发抖,生怕对方对自己不利。

  菜人什么的,大灾之年,也不算罕见……

  这般一想,他们更加的恐惧。

  好在这个时候,有主事者站出来大声道: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不要慌!我们是赈灾的。管饱的大米粥,绝不食言!等到各位吃饱之后,有要回家乡的,各位自去;有要留下作佃户的,我们发给田产!”

  说话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粥已经端了上来,送到灾民们的面前。

  面对香喷喷的饭食,众人什么胡思乱想都没了。

  有人叩头谢恩,也有人眼睛放着绿光,已经迫不及待。

  更有人端着那热气腾腾的粥饭,不由地热泪盈眶。

  “是哪家的大善人呐?”他颤颤巍巍地问道。

  “俺们是严家的。”施粥者笑呵呵地回答。

  “严家,严家……”那人念叨了几句,神色突然变得激动起来,他的眼睛中焕发出了神采:“可是宁波府靖平王的严家?”

  “自然!靖平王还是俺的远房大爷嘞!”施粥者笑眯眯的。

  听闻此言,那人喃喃道:“果然是英雄后代,果然了得,果然慈悲……”不知不觉间,眼眶竟然聚起了泪水。

  施粥者听得这话,却是更加来劲儿了,他扭头看了看四周,低头神秘兮兮地道:

  “你知道不?俺听说,俺们大管家,早在洪水之前,就已经命人采购粮草。本来是被俺们族老们反对的,是俺们的大管家力排众议,说是靖平王托梦给他,‘不久杭州定有大难,尔等储备粮草,届时定要救这江浙万民,否则你们不配为我的子孙!’族老们闻言大惊失色,这才有了如今赈灾一事。”

  他说得煞有介事,倒好像真的一样,那难民听得也认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他点点头,三五口吃下碗中的粥食,突然向西拜倒:

  “谢过靖平王隆恩!”

  引来一众异样的目光。

  但是不久之后,这个说法便在百姓灾民里蔓延开了,大家都说是靖平王虽死,魂魄依然关心着江浙万民。

  严凌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事儿归到名义上已经归天的自己身上。

  那个托梦之说,其实只是自己被族老们问烦了,随口说的,以堵住他们的嘴。没想到被家丁听了去,越传越邪乎。

  但是他乐得如此。

  严家的救济,那是实打实的,那可是白米粥啊!想都不用想,严家这回花了多少钱!

  大家受了恩惠,自然要说好话,这个时候严凌的存在,就成为了寄托感激之情的一个冥冥形象。

  吃完饭,自是没有多少人离开,大家都安居了下来。

  许多流民听说了这事儿,也向宁波汇聚而来,使得严家收拢的隐户人数更多。

  也因此,严凌的威望在民间也是进一步提高,更有人说靖平王并没有死,而是升仙而去。

  甚至还有人隔着老远,在严家的祠堂外面为严凌上香,祭奠,搞得严氏族人哭笑不得。

  不过,他们也很为自己的这位祖宗自豪。

  同时,脑海里,也不由自主地冒出了念头:

  难道,这位已经逝去二十年的严家家主,真的还在某处,冥冥之中看着他的后辈们,庇护着他们,指点着他们前进的道路?——

  “只能说,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着极大的作用的,前有姜太公能招来天兵天将,后有严凌足智多谋,可以借来东风、托梦救民。”

  “如今我们中华帝国的前身,XX王朝,因为某些政治原因,也对这件事情推波助澜,这使得严凌的名头更加的响亮,他的故事也不断被神话。”

  “甚至还出现了‘当年靖平王下船,明太祖扶着靖平王走了三步,于是靖平王佑大明三百年国祚。’这样的传说。”

  “这是百姓对民间人物的自发神话,也使得严凌在百姓眼里的形象愈发的神圣,直至成为神明。”

  “在华夏神话之中,靖平王是最后一批被封神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在知名神魔小说《西游记》发行之后,他的名声更加响亮,甚至在今天的网络小说中,大家也可以看见他的影子。”

  “天庭之中那位经常和托塔天王李靖一起出现的‘武平天王严凌’,便是在那个时候登上的神位,他成为后世几乎所有儒将都崇拜与效仿的对象。”

  ——《千家讲坛》

  感谢“书友20170205014134922”的打赏,明天三更。

第114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乎?

  流民浪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正当王朝鼎盛,吏治也还清明,再加上有像严家这样的家族主动“为朝廷分忧”,因此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在永乐朝那二十多年中,这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就连永乐皇帝,在下达了赈灾的相关命令,并得知灾民已经受到控制之后,也很快对此失去了关注。

  朝中重臣,就更没有闲心去关注这些流民了,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忧国忧民的大臣之外,饱受儒家礼仪与爱民思想熏陶的臣子们往往还不如皇帝关心普通的百姓。

  相关的负责官员,所在乎的,也只是自己履历上的一笔功绩。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所救济的灾民,是已经“消失”了很多之后的。

  在官员们的上奏中,灾民共计有约五万余人,大量的灾民在受灾后,涌向了附近的府城,不过并没有蔓延太远,在宁波等地,就已经基本没有难民的踪迹了,现在这些人已经全部赈济、重新分配田亩完毕。

  这个数字,少了至少一万人。

  其中有五千左右,被杭州本土的地主们瓜分,三千多人在流浪中,被各地的富商所吸纳。

  而宁波府附近,不是没有难民,而是全部被严家做吸收。有足足近两千人,成为了严家的佃户,也正是在这一波之后,严家的田亩终于被分发得差不多了,各个镇子也塞满了人,进入了饱和期。

  对于这些,朝中的官员们一无所知,有的就算知道,也暗暗地隐瞒了下来。

  毕竟,历朝历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总得来说,这件在浙东影响巨大的事件,并没有给南京朝廷掀起什么风浪。

  因为这个时候,南京,太子与汉王的斗争如火如荼,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永乐朝的党争并不频繁,唯一比较激烈的,便是太子党与汉王党的夺嫡之争了。

  虽然太子与皇太孙已立,太子还时常辅政甚至监国,但是汉王依然占据着上风。

  因为朱高炽,实在不合朱棣的胃口。

  大典修完了,北征结束了,运河也疏通了,交趾那边,却又开始闹事了。老将张玉叫苦不迭,他可是当过元朝官的人,可以想想人家多少岁了,现在也功成名就,前不久因为平交趾的功勋受封英国公,现在只想着能够回京师享福。

  朱棣,当然是不允许的。虽然他的儿子张辅在平定交趾叛乱中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指挥天赋,但是朱棣还是不放心交趾,非要自己这个老人在那边镇守不可。

  但是将领是一回事儿,军队,又是一会事儿。

  驻扎交趾的部队,长年维持在五六万上下,还要时常出兵镇压叛乱,耗费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运送粮食的徭役也让边境之百姓痛苦不已,收到的赋税却寥寥无几。

  于是太子就屡次建议,放弃交趾,恢复以往的藩属国统治方式。

  他还不乐意迁都北京,接连几次提出建议,干脆在南京呆着得了,不要修缮北京城了。

  汉王是聪明人,一句“只恐太子登基之后,便迁都回南也”,瞬间就让朱棣脸色铁青,对大胖儿子的好感大打折扣(事实上洪熙皇帝确实动过迁都回南京的念头,太子都已经到南京去了)。

  这么几次搞下来,朱棣当然是愈发不喜欢朱高炽了,再加上汉王长年累月地打小报告,使得太子的形象在永乐心里更加不堪,而太子党的得力干将解缙几人也是先后遭到贬斥,连本来颇受朱棣看重的杨士奇都险些入狱,这更令朱高煦肆无忌惮。

  永乐的纵容,让汉王更加的骄纵,他用大量的金钱结交党羽,时常在公众场合对太子出言不逊,然而这一切朱棣通通不管。

  朱高煦,第一次离太子之位这么近,他终于开始得意妄行。

  他自诩英明神武,于是便在历史书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偶像。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他多次在公众场合,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汉王爷的本意,应当是朱高炽会如同李建成一样,被他的弟弟踩在脚下,而自己会登上皇位,开创大明的一片新天地。

  但是,类比的时候,也要看清楚状况。

  可怜朱高煦身边的武将都是粗人,也没人给他提个醒。

  要知道李世民他爹的下场,可不见得怎么好啊!

  ……

  “好小子,好小子!自比唐太宗,他算什么东西,竟敢自比李世民?”朱棣很少失态,但是这一回,朱高煦却是彻彻底底地把他惹怒了:“而且朕还在,他大哥还在,便说出这般话来,他这是什么意思!”

  朱棣这些年虽然完成了许多功绩,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敢与李世民相较,其功绩可能也就他的父亲可以一比。这小子,这般嚣张,岂不令人恼怒?更重要的是现在是汉王夺嫡这个关键的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候说出这种话,很难不让人多想。

  你的偶像是李世民?

  那你又会不会像他一样,囚父弑兄?哦,顺便把三弟给一起送下去。

  整挺好,一家人正好全部对应,团团圆圆。

  朱棣最忌讳的,便是有人觊觎这个九五的位置。他之所以连番打压太子,本质上,也是因为太子辅政,势力不可避免地增长,朱棣只是在敲打朱高炽而已,换太子的念头,说实话也淡了。

  朱高煦这般,着实触怒了他。

  严铿坐在对面,面对朱棣的咆哮,脸上也只有苦笑。

  这些年,他已经不再和朱高煦亲近了,而朱高煦,也察觉到了严铿对自己的刻意疏远。

  不过他觉得可能是对方不想卷入太子之争,再加上党羽日渐丰厚,也就随他去了。

  也正因为此,在这种关键性的大问题上,朱棣才会叫来严铿,询问他的意见,因为至少在表面上,他是中立者,他的意见是值得参考的。

  “墨林,朕最近已经很多次听说汉王不法事的传闻了,你说,朕这个儿子,他到底想干什么?”朱棣稍稍平静了一些,但是面上依然满是失望。喝了一口茶水,他对严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几句话落到耳朵里的时候,已经久经政坛的严铿已经明白了朱棣的意思。

  他在不满,不满朱高煦的行径,甚至已经到了厌恶的层次。

  他终于看清了,这个儿子并不像自己,他继承了自己的勇武与阴狠,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低调与对百姓的宽厚,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和自己的二哥(秦王)类似(都是颇为残暴乖戾)。

  严铿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把朱高煦彻底置于死地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往昔情谊之类的,早已经被深深埋在了心底。

  击败朱高煦,让朱高炽登基,最有利于家族的发展。

  而现在,便是完成这最后一击的时刻!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不一会儿便已经想好了说辞。

首节 上一节 6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九州:大秦太子,悟性逆天!

下一篇: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