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70节

  《大明律》里,对海外贸易有着很严厉的规定。

  “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资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意思就是说,站出来告发他人出海属实者,可获得被告发者一半的家产。如果有人知情不报,或军队卫所等部门不能严厉执行海禁政策,须与出海者同罪。

  向海外贩卖人口与军器,甚至要被处绞刑。

  可如此严刑峻法之下,还是会有人挺而走险出海从事对外贸易。

  因为很多沿海的民众这么做,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要知道对于沿海地区,对于一些百姓来说“田不供食,以海为生”。

  海禁不仅禁止贸易,就连出海捕鱼,也给一并禁绝了。

  朝廷的政策是“片板不许下海”。

  禁海,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这些年海禁,可以说是越禁,走私得越严重。

  比如福建的海商每年会聚集“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广东民众也“多挟峨舸入海与夷市”。这些海商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地主、官绅,也有逃犯、僧侣、书生等。

  好在如今才是洪武七年。

  这些海商们还都是各自为政,并未联合起来,形成武装化的海商集团。

  等到那时候,事情就有些难搞了。

  这些武装化的海商集团说得好听些是海商,说得难听些就是海盗。

  明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汪直、徐海、叶宗满.......

  不过这种情况要到明朝中后期了。

  这些情况,杨宪自然都清楚。

  可毕竟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沈家完全没有必要参到这种事情里头去。

  面对杨宪的疑惑。

  沈万三脸上满是苦涩,他开口道:“在前元时候,沈家是有从事海外贸易的,当时甚至有一支船队。沈家也通过海外贸易,赚取了不少钱。可大明成立,发布了禁海令后,我便已经下令解散了船队,商船也全都卖了。只留下了一艘,我最初发家的船,就当是留个念想。”

  “前些日子皇上找我借钱的事情,杨国公想必也听说了,三千万两白银这笔数目实在是太大了。我变卖了沈家大半的产业后,这才将钱如数交上。可经过这件事后,沈家元气大伤,我家老三便偷偷瞒着我,动用了这艘商船,进行海外贸易。”

  “这件事我不怪他,可没想到,这次商贸却是遇到了倭寇劫掠......钱财货物不打紧,可我沈家伙计,还有我的一个孙儿,都是被他们绑去了。”

  如果是其他事情,凭着之前借钱的情谊,沈万三找朝廷,朝廷方面肯定也会帮他,而且多半都能办成。

  可沈万三知道眼下这件事,无法报官找朝廷。

  他想到能够帮到自己的人,全天下也就只有杨宪。

  “只要杨国公能够出手帮忙,无论结果如何,我沈家以后以国公大人马首是瞻。”沈万三放下手中的木杖,说着就要向杨宪下跪行礼。

  一辈子就这么风风雨雨的过来,到了老人这年岁,死亡召唤已是不远,最关心的也就只有子孙延续了。

  沈万三最喜欢沈霞、沈成不假,可不代表对于其他孙儿就不关心。

  杨宪伸手扶住了眼前这个老人。

  沈家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说起来,与他也有一些关系。

  杨宪相信以沈万三的能力,应该已经发现了收购他们沈家产业,幕后所在是明记商行。即便在这件事上,杨宪做得很隐蔽。

  而明记商行与杨宪的关系,也不难查到。

  在这种情况下,沈万三还愿意说出方才那一番话,等于是把他自己和沈家卖给杨宪了。

  因此这个忙,杨宪准备帮。

  杨宪看着沈万三,开口道:“查清楚劫持你们沈家商船的倭寇是什么人了吗?”

  杨宪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此时沿海地区干着劫掠勾当的人,不仅仅只是日本人。

  讲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个人。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

  作为元末,揭竿而起,白手起家,最终成为反抗元朝的天下诸侯之一。

  张士诚雄踞江苏、浙江一带,也是个枭雄人物,只可惜运气不大好,因为跟他一起争夺天下的人是朱元璋。

  张士诚兵败后,其本人也被诛杀。

  可他的一些残余势力,当时却并没有被全部剿灭。

  张士诚的好多部下都是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人民,非常熟悉海上的情况,所以张士诚势力被消灭后,他们都不愿意归附朱元璋,而是逃到海上继续与朱元璋为敌,经常袭扰明朝沿海边疆和过往商船。

  因此沈万三的商船也有可能是落在了张士诚残余部下手里。

  沈万三明白杨宪话里的意思,他开口道:“我已经让老大他们去和船老李联系了,船老李曾经是张士诚旧部,我沈家对其有恩。如果真是落在张士诚那些旧部手里,船老李一定能够打听到消息。”

  杨宪点了点头,忘记这茬了。

  像沈万三这些江南富商,当年都曾资助过张士诚,因此与张士诚旧部相识,也很正常。能把这件事如此坦白说出来,也代表沈万三对杨宪的绝对信任。

  如今海上华人势力,也就只有张士诚旧部最为强大,如果是其他华人海盗势力,他们去讨人,面子应该也够。

  原本还有方国珍,方国珍早已降明,洪武七年,也就是今年年初时,也已经去世。

  就葬在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

  “我离开前特意交代过,只要苏州那边一有消息,就会立马送到扬州来。”沈万三开口说道。

  如今事情情况全都明了。

  如果最后探查到的结果,沈家商船是被张士诚旧部袭击的,那么就皆大欢喜。

  沈瑞南人只要还在,沈家无非就是多出些银钱而已。

  目前最担心的就是另一种情况。

  如果是落到倭寇手里的话,怕是就只能诉诸武力了。

  这时候,以什么样的名义出兵又是个大问题。

第215章 老兵不死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某件事可能出错,那么它就一定会出错,而且往往是最坏的结果。

  苏州那边的消息传回来了。

  沈家的商船是小日本他们动的手。

  这样一来,这件事以朝廷名义出马,显然是不合适的。

  到时候人救回来了,沈家反而要遭殃了。

  官方不行,那就只能动用民间力量。

  明记商行恰好就有这么一支队伍。

  当时马三刀回到凤阳无路可走,杨宪便收留了他。

  马三刀在商会经过这几年时间的历练和夜校的思想改造,老毛病已经全改,而他本人如今也已经在商会担任重要职务,保安大队大队长。

  然后在杨宪的建议下,马三刀出面招募了一群退役边军充实明记商会的保安人员队伍。

  在知道幕后大老板是杨宪,这个荡平漠北的大英雄后。

  那些退役老兵们自然是欣然加入。

  这些老兵们虽然由于年岁的原因,身手大不如前,可他们同样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点在。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心耿耿,边军向来纪律严明,半辈子的行伍生涯,很多东西已经刻入他们的骨髓里。

  这群老兵,执行命令一丝不苟,仍旧保持着军队时的样子。

  单单就是这一点,就不是外头找来的那些看家护院的武师可以比的。

  而且能够在边军活着混到退伍,经验方面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他们惟一的缺点,杨宪完全可以解决。

  有新型火器在,对于士兵身手要求反而没有那么苛刻。

  杨宪沉吟了一下,开口道。

  “来人。”

  “喊马三刀过来。”

  ...................

  马三刀此时正在校场上训练手底下那些老兵,身为明记商行保安总队队长,手底下管着1000多人的安保团队。

  新人入职培训,就放在扬州。

  在扬州总部,大概有700人。

  毕竟入境明记商会家大业大,各地都需要派人。

  马三刀打仗训练都是有一套的,不然当初也当不了朱元璋的帐前亲兵都尉。

  加入明记商行后,接受的又是杨宪提供的现代化军事训练,手底下这些老兵,平日里训练最多的就是新式火器。

  火器不像弓箭,门槛低,对使用者要求没那么高。

  弓箭的威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射箭者能开几石弓。

  火枪就容易的多,只要扣动扳机就行。

  日常训练的无非是装填的熟练度,以及瞄准射击的准度而已。

  近水楼台,杨宪手底下的这些老兵单论射击能力,都不一定会比神机营的那些小年轻差多少。

  在得知杨宪在找自己后,马三刀立马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往杨国公府小跑着过去。

  杨国公府,书房。

  杨宪正在研究近几年倭寇劫掠登陆的地点和时间。

  “保安大队队长,马三刀,拜见国公大人”马三刀一进书房,就对杨宪恭敬行礼道。

  “三刀来了。”杨宪抬起头,看着马三刀,脸上露出了笑容。“最近新来的那一批老兵怎么样了,商行里的生活还适应吗?”

首节 上一节 170/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