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26节

  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

  这些日子,由于粮食的原因,徐达刻意让人去打听了有关杨宪的信息。

  不打听不要紧,这一打听吓了一跳。

  自己这才来北地边境没多久啊,怎么就感觉错过了如此多大事。

  不久前推行新制盐之法一事,徐达是清楚的。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令开中法大打折扣,他们边地的军粮才会如此紧张。

  他之前不知道的是这发明新式制盐法之人,正是杨宪。

  换而言之,杨宪便是让边地军粮到如今这个地步的元凶。

  接着便是,之前那场轰动朝廷的扬州大丰收。

  亩产1500斤!

  一开始,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徐达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这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可他太了解自己的重八兄弟,这世上如果有人想要骗他,那实在是太难了。在他印象中,这样人根本不存在。

  再结合这次朱标的回函,取粮地点定在了扬州,还有陈亨的所见所闻。

  一切一切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件事情。

  那么这件事,就算再难以置信,也是事情的真相。

  比起烧饭没有烟,稻田亩产1500斤不同样是一件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吗?是陈亨之前口中,只有仙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还有陈亨话里提到沥青路。

  其价值,徐达显然比他看到得更多。

  徐达沉吟了一会儿,他决定今年回京时,要顺路去一趟扬州。

  ....................

  扬州。

  羊毛加工作坊。

  陈亨运过来的那批羊毛已经全部变成了羊绒,就这么堆积在工坊的成品区,远远看过去,一座大山,一座小山坡。

  大的那座,颜色泛黄,光泽也没那么亮。

  边上小的那堆,如小土堆一般的羊绒,却是通体雪白,熠熠生辉。

  “大人,终于全部完成了,有了这些,扬州的百姓们便能够得到一件属于他们自己的衣服。”

  鲁明义看着眼前的工作成果,心中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多日高强度的工作,此刻在鲁明义身上却见不到丝毫的疲态,那双眼睛此刻正在放着光。

  那个十年前,在扬州城的风雪中看着一个个在凛冬中消逝的生命,暗暗发誓日后要是自己当上父母官,绝不会看着这一切发生的青年在这一刻抬起头了。

  仿佛与此时的鲁明义对视。

  杨宪看着鲁明义,笑着点了点头。

  “你做的很好。”

  “这些泛黄的羊绒,马上交代下去,让手底下的师傅务必要在冬天前赶出足够数量的毛衣。”

  “是,大人。”鲁明义大声应道。

  “这还只是第一步,今年起步还是太晚了,再加上扬州这边底子实在是太薄。”杨宪拍了拍鲁明义的肩膀,接着开口道。“接下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朝廷,和北方边军那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向其他养羊多的地区,大量收取羊毛。”

  “这个作坊还是太小,我们到时候可以把羊毛加工放在扬州府一府七县中的其中一县,使其成为整个县的支柱产业,大量扩厂。通过我们羊毛加工坊的加工,将会大大降低羊毛制品的价格,到时候,我们扬州出产的羊毛衣以及其他制品,将卖向大明任何一个角落。”

  “到时候,不仅仅只是扬州。”

  “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够买得起毛衣,穿得起毛衣,都能够安然度过未来一个又一个凛冽的寒冬。”

  杨宪慷慨激昂道。

  小了。

  自己格局还是太小了。

  自己只是看到扬州的百姓,而杨大人目光竟然已经到了全天下。

  鲁明义此刻看杨宪的眼神,就像是看着圣人。

  眼里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他不知道的是,在杨宪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功绩点,整个大明百姓都穿上扬州出品的羊毛衣,到时候能够得到多少功绩点啊。

  有文明系统的存在,只要功绩点够多,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

  杨宪接着将目光投向另外一小堆,挑拣出来的精品白羊绒。

  忽然又想到京城里的那些勋贵了。

  明记甜品铺子那边经历过爆火之后,现在收入已经趋于稳定,虽然每月流入铺子的白银,依旧是一笔不菲的数字。

  可单凭这一项,已经有些割不动那些韭菜了。

  按照杨宪的规划,衣食住行,之后只要是能和钱搭上边的事情,都得从这些勋贵们身上狠狠扒下一层皮来不可。

  钱留在他们身上简直是浪费。

  给了我,我可是能够拿它来换取更多的功绩点。

  杨宪两眼一亮,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一旁的鲁明义看着杨宪的反应,心里想着,此刻杨大人一定又是在思考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

  这种无时无刻,为老百姓着想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相比较起来,自己还差着远哩!

  第二天,杨宪写了一封信寄给京城明记甜品铺子的王月悯。

  信中内容主要有二。

  第一是预先告知王月悯,让她做好开分店的打算。

  第二就是托她在京城找一些手艺精湛的做衣服的大师傅。

  没过几天,杨宪便是收到了回信。

  他也没想到王月悯办起事来如此雷厉风行,信上内容很简短。

  店铺已经找好,做衣服的大师傅已经在前往扬州的路上。

  除此之外,连任何一句询问的话都没有。

  对于杨宪是无条件的信任。

  有这样的生意合伙人,还真是幸运。

  杨宪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了笑容。

第35章 红楼问世

  “这......”

  胡瑞看着手中纯白色的毛团,仔细辨认了一番后,不由得有些迟疑,抬起头看着杨宪开口问道。

  “敢问大人,这绒褐可是来自兰州的兰绒?”

  这个叫做胡瑞的中年人就是王月悯之前在信件里提到的裁缝大师,至于他口中提到的兰绒即兰州产出的羊绒。

  明朝时期,兰州出产的兰绒颇为有名,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羊绒。

  当然价格也相当昂贵,往往一袍费至百金,因此这东西在当时又被戏称为软黄金。

  杨宪并未否认,微笑道:“王姑娘在信里说胡师傅的手艺是誉满京城,这次大老远请胡师傅过来,为的就是用这批羊绒,做一些衣衫。”

  胡瑞闻言点了点头。

  会用到这种兰绒中也是最极品的存在,做衣服,难怪会不惜花重金让自己从京城赶来。

  他看了看手中的羊绒数量,这量是少了一些,不过做一件衣服出来应该不成问题,再掺些其他毛织即可。

  在胡瑞看来,能够拿出如此多的兰绒已经足够了不起了。

  此刻的胡瑞丝毫没有注意到方才杨宪话里“这批羊绒”以及“一些衣衫”这些字眼,他看了一眼杨宪递过来的一张设计图纸,以及上面写的一些诉求,虽然这种衣服样式他还是头一次见,不过并不难。

  于是胡瑞二话不说,直接拍着胸膛将事情应了下来,就好像锻造师遇到一块好铁,他们做裁缝的遇到好的料子同样会感到兴奋。

  因此报酬方面,胡瑞甚至主动做出退让,报出了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

  “不是我胡某人说大话,整个京城,敢说能够做出杨大人设计的衣服又不浪费这样上等材料的师傅不出三个。”

  “那就有劳胡师傅了。”杨宪嘴角扬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拍了拍手。

  很快就有人将一袋袋上等的羊绒抬了进来。

  别看在羊毛加工作坊,上等的羊绒只有一个小土堆大小,那是因为与它旁边如山的泛黄羊绒线形成对比。

  ..................

  不谈这边被关小黑屋,痛并快乐着赶工的胡瑞。

  杨宪这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写作”,红楼梦已经完成了不少篇幅。

  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将其发布问世,杨宪是在等。

  眼下明朝出版书籍读物途径主要分为官刻、坊刻两种。

  朝廷为了服务于科举,培养人才,会专门设立例如国子监、以及之后设立的司礼监等机构,掌管国家的图书教育事业。

  国子监是明代的最高学府,刊印了大量官方书籍,多流通于官员和官营学府之中。

  各地的布政司也会涉及图书业。

  除官营出版社之外,民间和私人也经营着不少书厂,坊刻指的便是这些书商。

  杨宪出版红楼梦,却并不准备用以上提到的两种方法。

  从唐朝的雕版印刷,再到后来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印刷技术一直发展到明朝,其工艺已经非常先进,领先世界数百年。

  一直到四百年后,德国人古登堡,在吸收了各种印刷方法后,做出了突出改进,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

首节 上一节 26/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