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65节

  这是在打朱皇帝的脸啊!!

  要知道此刻,奉天殿后头,就挂着一根将近两米长的稻穗标本!!!

  几乎是下意识的,有那么几个大臣悄悄往上头瞄了一眼,又迅速将头深深埋下。

  朱元璋只是看着,听着,面无表情,帝王之术难估量。

  “微臣调查过,扬州粮仓内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存粮。陛下可以派人前去查验,很快便知真假。”潘隆云大声道。

  确实如潘隆云所讲,这一点很容易验证。

  扬州距离应天,不过200多里路,一个来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所有人都等着看,朱元璋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太子朱标站出来了。

  “如果潘御史是因为这件事而怀疑杨神候,那么我可以给你解答。去年北方边地粮饷告急,而京城几大粮仓,以及各地均没有足够存粮足以应对。”

  朱标转身,看着满朝文武,大声道。

  “而这个时候,正是杨神候站了出来,他和我讲可以将扬州府大半存粮运往边地。正是因为有扬州这一批粮米,这才解了边关危机。”

  “太子殿下,说的没错。如果扬州大丰收是假的,那么这些运往边关的粮食是哪里来的,总不可能是靠你潘大人的一张嘴给变出来的吧。”魏国公徐达这时候站出来开口道。

  这一件事,涉及紧急军情。

  又是太子朱标,亲自策划的,因此即便是中书省的几位,也不知道此事具体细节。

  众大臣一听,这才恍然,原来杨宪早在这么早的时候,便已经立下如此大的军功。

  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是水落石出。

  事涉机密,潘隆云不知道很正常,他也只是在恪守他作为御史的一个职责所在,因此谁也怪不到他头上来。

  “怎么,潘御史,还有话讲?”朱元璋见潘隆云还站在外头,不由提高了几分语气,有些不耐烦道。

  潘隆云一张脸涨红,就在他鼓足勇气,想要开口时。

  “陛下,臣胡惟庸有本参奏!”

  潘隆云憋着喉咙的话,直接被胡惟庸给硬生生打断,只能吞了回去。

  他转头看了一眼胡惟庸,眼里闪过一丝不解,可胡惟庸根本没有理会。

  最后只能向朱元璋告罪一声,退回队列之中。

  ..................

  等到大臣们参奏完毕后。

  朱元璋笑着向满朝文武百官,公布了几项大明新政。

  看着底下,一个个脸上露出震惊神色的官员们,朱元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之前被潘隆云搅和的那一丝不痛快,此时也已经如轻烟般消散。

  这一日,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场正式注入一股活力的新风。

  散朝后。

  潘隆云特意在宫外一个僻静的地方,等着胡惟庸。

  焦急等待许久的潘隆云一见着远远走过来的胡惟庸,立马走了上去,开口道:“胡大人,刚才在朝堂上你为什么要阻止我说出那件事,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讲的。”

  胡惟庸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四处张望了一下,确定四下无人时。

  这才缓缓开口道:“潘大人,当时我那么做完全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潘隆云愣住了。

  这句话,他好像听过无数遍了,自己和李善长、胡惟庸见面,他们好像每一次都这么说。

  “你参奏杨大人一事,即便没成,陛下也怪不了你,因为你只是在履行你的职责而已。陛下不仅不会怪你,而且还会在心中暗暗赞赏你,赞你是一个敢于进言的御史。”胡惟庸开口道。

  潘隆云心里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第89章 吃糠拉稀

  “至于你调查出来的另一件事,你这样直接奏报给陛下,对杨宪又能造成多大杀伤?他完全可以推说自己对此事也不知情。”

  胡惟庸转头看向了远处,嘴角微微扬起。

  “这件事,我另有用处。”

  “此番调查,辛苦潘大人了。潘大人所做的一切,相国大人,都看在眼里,不会忘了你的好的。”

  话都讲到这个份上了,他潘隆云还能怎么说?

  踏上二五仔这条道路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没得选择。

  扬州。

  想要直接科研出杂交水稻,需要点出的科技树实在是太多。

  而如果不点科技树,直接从系统兑换特制杂交水稻稻种的话,其花费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无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如今杨宪能够承受得了的。

  因此他让扬州百姓提前空出田亩,种的不是什么杂交水稻,而是土豆!

  去年席卷整个大明的凛冬,让杨宪忽然想起了历史上那场覆盖整个明朝的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灾难,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北方持续低温、干旱,草场退化,被逼无奈,为了改善处境,北方游牧民族只能是频繁南下,大范围的战乱与饥荒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大明王朝。

  这是重要诱因之一,可如果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此,杨宪倒是不这么认为。

  小冰期对农业社会经济确实有影响。但要因为这个就判定一个人口一亿人的大帝国灭亡于此就太武断了。明朝亡于其严重的内部危机,这点孙传庭总结的特别好“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贻国家以单弱此,其为人毒犹逾于流贼,而奸更甚于细作”。这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清朝一大部分时间,同样处于小冰河时期。

  可相比于明朝,爆发大饥荒次数大大减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随着远道而来的土豆、玉米等耐寒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普及。

  明朝饥荒,灾民们没粮吃,只能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

  废清闹饥荒,起码还可以吃土豆、玉米,起码不容易饿死。

  华夏老百姓,自古以来忍耐力这项天赋都是点满了的,只要不是到了没饭吃,实在是活不下去的地步,他们是断然不会造反的。

  这也是为什么废清能够延续二百多年的原因。

  玉米、番薯、土豆。

  后世那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这三兄弟撑起的,因此又称为‘吃糠拉稀的地瓜盛世’。

  现代社会,土豆经过各种培育,能够做到一亩地八千斤,甚至种出过一亩地一万多斤的记录。

  放在这个年代,不说多,一亩地四千斤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在明朝,排除杨宪之前的杂交水稻。

  如果种植一般稻种的话,亩产300斤已经是顶天的数据了。

  同样一亩地,土豆的产量,足足是稻米的十四、五倍之多。

  也就是说,要是大规模种植的话。

  足以比平常多养活十几倍的人口。

  由于同时期,在大洋彼岸,土豆这个作物早就已经有了。

  因此将其兑换出来,所需要的功绩点并不会太多。

  扬州府衙内。

  杨宪此刻手中正拿着一颗土豆,在和鲁明义讲解。

  听了杨宪一番介绍后,鲁明义看杨宪手中这个外表呈黄褐色的椭圆形神秘物体的眼神立马变得不一样了。

  “大人,你说的这个叫做土,土豆的东西,真能够当做主食,而且亩产能够达到四千斤以上吗?”

  杨宪轻笑道:“当然。”

  “今天午饭,咱们就吃这个。”

  杨宪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除了最常规的白水煮土豆外,谈起土豆,自然少不了土豆炖牛肉了。

  处理完手头上的一些杂物后。

  终于到了饭点。

  府衙的官吏们都一起用饭。

  饭桌的主角当然是土豆。

  确实和杨宪之前讲的一样,并未准备其他诸如米饭、馒头一类的主食,每个人身前都有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着三个白水煮熟的大土豆。

  桌子正中间,则是一大锅土豆炖牛肉。

  那香味,实在是太过诱人。

  众人看着眼前的土豆,则不知道如何动筷。

  杨宪见此,笑了笑,伸手拿起一个,然后开始慢条斯理剥掉土豆外面那层皮,露出里头土黄的本体。

  杨宪咬了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

  其余人见此,有样学样。

  鲁明义张大嘴,一口便咬掉了手中大半块土豆,只觉入口香滑黏糯。

  从未尝过的口感,让他直呼好吃。

  一口气吃了三个后,肚子果然有了一些饱腹感。

  鲁明义抬起头,看着杨宪,开口道:“大人,这东西确实可以做主粮啊。我这才吃了三个,就觉得有几分饱了。”

  其余人纷纷附和。

  “好了,大伙别光顾着吃土豆,这道土豆炖牛肉才是一绝。”杨宪开口笑道。

  事实上,大伙早就被那香味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可杨宪没动筷,他们也不敢啊。

首节 上一节 65/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