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71节

第97章 我希望在那一天,别人也会把我当成是一个人看

  “胡惟庸他们的意思是,那个山西省布政使司左参政,将朝廷赈灾发的三百斤粮食,换做九百斤麸糠,增加了数量,反而是救了更多百姓是吗?”杨宪看着刘伯温开口道。

  刘伯温点了点头,也正是因为在这件事上胡惟庸他们裹挟着大义,他才无话可说。

  杨宪笑了,开口指出了这件事的关键。

  “老师,你现在最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这个左参政是真的将三百斤粮食换成九百斤麸糠,还是他们贪污了两百斤粮食,然后拿剩下的一百斤粮食又换做三百斤麸糠进行发放赈灾,这点最为关键。”

  “如果是后者,一经查实,直接砍了便是了,救灾的粮食都敢贪墨,死不足惜。”

  听了杨宪的话,刘伯温这才绕过弯来,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点呢。

  “可要是前者呢?是不是证明对方所作所为就是对的。”刘伯温开口问道。

  杨宪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开口说道:“一斤口粮换三斤麸糠,绝对量上,能够让更多的人维持生存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吃饱。相对量上,由于价值被稀释,在发放赈灾粮的各个环节上,贪官要贪污的难度更高,因此能最终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比例确实也会更高。另外,麸糠在灾区以外价值更小,因此也抑制了赈灾物资的倒卖,让谋利者远离。”

  “希武也赞成这个做法?”刘伯温听了杨宪的话,忍不住开口问道。

  杨宪摇了摇头,开口道:“我只是说这样做,确实用有限的成本,以降低灾民民生需求为代价,甚至可以说是将灾民当成了牲畜,维护了朝廷在灾区的统治秩序。”

  灾民没有大规模饿死,也走不动,更闹不起来。

  天灾没有变成人祸。

  麸糠赈灾的恶名,如果上位的不想要,直接借那个布政使司左参政的人头一用就行。

  这对高高坐在中书省办公的李善长和胡惟庸这些大人来说,确实是最好的选择了。

  毕竟对于朝廷而言,赈灾驱动力最终源自于政治的需求而不是民生的需求。

  不过杨宪不认可。

  杨宪看着刘伯温,开口道:“我不能说那个左参政的做法是错,可我不认可,因为在我眼中,灾民也是人。”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当我也成了那个灾民时,别人会把我当成是一个人看,端给我的是一碗白粥,而不是掺杂沙子和老鼠屎的糠粥。”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不是灾民的错,那是朝廷的无能,是满朝文武百官的无能,是.......”

  “够了,希武。”刘伯温打断了杨宪的话,然后站起身,朝着杨宪行了一个大礼。

  “老师,这是......”杨宪只能是跟着站了起来。

  “达者为师,在这件事希武可做我的老师。”刘伯温抬起头,看着杨宪,眼里满是欣慰之色。

  因为他的这个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如果没有来扬州之前,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这世上竟然真的有亩产四五千斤的主粮。

  “你做到了,你种下的土豆,不仅给了灾民性命,还给了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刘伯温神情激动道。

  说实话,一开始虽然让杨宪连夜来回百里奔袭,去买报晓的坤坤,是刘伯温他的主意。

  也是他主张让杨宪争取这个扬州知府的位置。

  其本意是让他在这里做出些成绩来,好日后直上青云,同时也不乏有历练杨宪的意思在里头。

  可如今,刘伯温认为他这个作为老师的,远远不够了解自己这个学生。

  杨宪之大才,可为一国宰辅。

  这个想法倒是和朱标不谋而合了,不过朱标更加看重杨宪,认为他完全可以当大明的国师。

  “救灾计划制定的如何了?”刘伯温开口问道。

  杨宪开口回答道:“老师想来已经吃过土豆了,扬州的土豆在前些日子便已经成熟了,此时在太子殿下的安排下已经将其中一部分运往灾区。接下来这段时间,应天在内诸府之前种下的土豆,应该也会陆续成熟。”

  “到时候在运往灾区物资足够充足、充足到溢出的情况下,一切问题都能为迎刃而解。”

  这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提高,能够解决这个时代绝大多数问题。

  ..................

  干裂的苍茫大地上。

  灾民们排成了长龙,每一个人都脸色麻木。

  这些人已经不知道多久没有吃饱饭了,身上早就已经没了力气,谁也不知道走到哪里才是尽头,只知道跟着前面的队伍,就这么一直麻木地走着。

  仿佛这样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忽然从前方传来,走在前方的灾民抬起头,脸上先是露出错愕的神情,然后便是惊喜。

  “大明神侯、扬州知府杨宪杨大人,奉旨赈灾,施粥的粥棚就设在前方不远。”马上的兵士看着灾民们,一连喊了三声。

  然后调转马头,头也不回地往前狂奔而去。

  这些灾民们,在听到前头不远的地方,有粥喝,一个个眼里立马重新迸发了生的希望。

  然后疯了一般,往前尽自己最大的力气跑去。

  只是实在是没了力气,他们的跑,看起来与走没有任何区别。

  三晋之地的救灾粮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活命。

  因此这些灾民们是一路往南逃荒而来。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州县,能够收容这么庞大的流民大军。

  沿途,所有城池的城门,都静静关闭,只在城外设了粥棚。

  今年大灾之年,南边受灾情况确实要轻很多,可他们也仅够自己百姓活命,每个州县粮仓的储备粮食,都是相对有限的。

  各个州县能够拿出来救灾的粮食就那么多,这些灾民一路走来,对此早就已经一清二楚。

  因此他们认为前方施粥的地方,与他们之前走过的每一座城池没有任何区别。

  吃的就那么多,去的晚了,或许连米汤都不会再剩下了。

  另一边。

  扬州府衙,刘伯温看着杨宪拿出州府地图,然后用笔在上头划了两道线。

第98章 赈灾的两道生命线

  浓郁的香气。

  虽然这些灾民们不认识土豆,可单从这扑鼻而来的香气,他们就知道眼前的东西绝对好吃。

  他们从山西,一路往南逃荒而来。

  期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州县,运气好一些,能吃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米多米少对他们来说已经无所谓。运气差些,甚至只能吃掺杂沙子和老鼠屎的糠粥。

  这些喂给牲口吃的东西,一开始,有人吃,有人不吃。

  有人吃了两口就吐,有人吐了还在吃。

  可到了后来,渐渐的没人在乎这件事。

  对他们来说,只要活下去就行。

  因为他们经常会一两天,两三天,都吃不上一口饭,赶到赈灾的粥棚,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连一口米汤都喝不上。

  这时候麸糠摆在面前,大伙也抢着吃。

  这就是灾年。

  就这还是杨宪、朱标他们提前干预后的结果,不然情况只会更糟。

  人性一旦彻底失去,为了活下来,再往后发展,便是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易子而食对有些人来说只是历史书上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已,可对于活在这个时代当下的人来说,却是鲜血淋漓的现实。

  然后现在。

  竖着大明神侯奉旨赈灾的大旗旁的粥棚里,居然有着一桶桶,还冒着热气,香气扑鼻的浓稠土豆粥!!!

  除此之外,旁边还有一大桶腌制过的咸菜,以及好几桶水煮土豆。

  这些灾民这些天过惯了非人的日子,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要不是粥铺现场有大量兵士维护现场,怕是已经发生哄抢。

  “全都排好队,一个个来!”

  “不用抢,放心食物管够,今天你们要吃多少,就有多少!”

  “打完土豆粥的往旁边走走,不要挡着道了!”

  ......

  负责发放赈灾粮食的兵士大声喊着。

  场面一时间有些乱,好在他们人够多。

  扬州。

  府衙。

  杨宪在大明疆域图上划了两道线,抬起头,看着刘伯温开口道:“这两道线,就是此次赈灾的生命线。”

  听了杨宪的话,刘伯温抬眼望去。

  只见杨宪所说的两道生命线,一道画在了凤阳府上方的徐州,最后一道则是画在了应天府上头的扬州。

  “太子殿下已经带着土豆,亲自前往救灾一线了。”杨宪用手中的笔,在两道生命线之间划了一道横线,接着开口道。“两道生命线的区域,便是此次灾情的缓冲区。”

  “缓冲区?”刘伯温疑惑道。

  杨宪点了点头,开口道:“对,缓冲区。”

  ...................

  徐州城,北门外。

  早半月,朱标便已经亲自调度,提前让当地官员,在城外寻了一处空地,盖好了大片大片的简易房屋。

  只是由于时间紧张,因此盖的都是那种最简单的大通铺。

  可对于这些灾民来说,现在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他们也不奢求更多。

  可即便是这样简易的大通铺,面对这茫茫多的灾民,仍旧是不够。

  因此朝廷要做的是分批分流。

首节 上一节 71/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