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90节

  也有一出考场就崩溃,嚎啕大哭的。

  “爹!娘!孩儿对不起你们,孩儿辜负你们的期望了!”

  这些考生一想到,落榜后回家乡,看见亲人们那一张张关切的脸,就哭的更凶了。

  好在这是明朝科举。

  要是换了宋朝,那些榜下捉婿无望,特意前来提前捉婿的富商们见到这一幕非得懵逼不可。

  眼前这些家伙,没一个人像是能考上的。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

  李进抬头看了一眼蔚蓝的万里晴空,默默从人群中走出,准备回客栈等待科举结果公布。

  之前马三刀的府邸,因为马三刀出事,已经被朝廷没收充公了,因此他和绝大多数赴京赶考的举子一样,都是住在客栈里。

  即便这次会试中,他同样有一些题目没能答上来,并不认为自己就能考上,可他是发自内心赞同这次科举的改革。

  成为杨宪新学彻底拥护者的他,心中知道,只有这样的科举,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事实上远没有这些考生们想得这么悲观。

  对于考生们来说,真正的难点在于第二份考卷,那个几乎无所不包的综合素质测验。

  这一点在杨宪与朱标讨论科举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改革后的科举,为的是选拔专业的有用人才。

  因此第一份考卷才是关键,而第一次恩科主要选的是综合性行政人才,因此考的是策论。

  评判标准也在这,至于第二份综合知识考卷,只要考到合格分就行。

  朱标虽然料到了考生们面对新式科举肯定会有反应,可没有想到反应会这么大。

  为了稳定住考生们的情绪,在会试结束当天,便是让人在礼部衙门大堂前,粘贴了榜文告知了此事。

  这才总算平息了舆论。

  由此便可以看出,这次科举准备的还是有些匆忙了,这些事情本该是在考前就公布的。

  不过有了这次经验,下一次科举就会顺利很多。

  按照杨宪给朱标的提议,到时候朝廷会通过各地考试院,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就宣布今年科举考题的考纲范围。从各级科考,统一落实。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考生们有备考的方向,同时也能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不提京城这边科举阅卷。

  扬州。

  杨宪这边第一辆轨道列车终于给他造出来了。

  列车车身制造起来并不困难,整辆列车最为关键的点,便是车轮。

  为了保证列车行进的速度,车轮一定要抛光打磨得绝对光滑才行。

  杨宪单单就列车车轮,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业工厂。

  其余零部件同样如此。

  好在因为去年三晋之地灾情的缘故,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工匠来到了南方,最后在扬州落脚生根。

  人才方面还是够的。

第124章 老朱的殿试

  阅卷方面,经过最初的混乱后,有太子朱标在统筹全局,事情很快就步入正轨。

  综合知识考卷是有标准答案,打分同样制定了标准。

  至于策论卷审稿,与以往并没有太大不同,不同的只是考题本身以及出题立意不同而已。

  时间飞逝。

  终于到了放榜的时候。

  一大早,礼部衙门大堂外,就聚满了人。

  临街商铺人声鼎沸,街道读书人络绎不绝,酒肆高谈阔论不绝于耳。

  “放榜了!”

  “放榜了!!”

  这时一声放榜的喊声响起,现场就如同在沸油的锅里掉入清水一般,直接炸开。

  街道上,酒肆内的读书人纷纷朝着礼部衙门大堂方向狂奔而去。

  大榜前,早已经是聚满了人,将大榜围得水泄不通。

  “让一让!”

  “前面的人让一让!”

  十几个士兵护卫着放榜的考官,硬生生挤出一条路来,走到大榜前,最后将加盖了礼部章的榜单粘贴在了大榜前。

  大榜两侧,杏花开放。

  杏花下。

  则是人间众生相。

  有人欢喜有人愁。

  “果然落选,辛苦准备这么久,真是不甘心啊.......”

  “中了,我竟然中了,哈哈!”

  “我也上榜了!”

  ......

  也有站在杏榜下,直接破口大骂的。

  “不公平,今年科举考试根本就不公平!”

  “就是,所考的内容与圣人言毫无关联,有违读书之道!”

  “此届科举考试,有失公允,我要求重考!”

  ......

  对于这些失败者的狂吠,没人理会。

  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喊累了,也就会散了。

  站在人群中的李进,抬眼看去。

  从榜单最后开始扫起,一个个往上看。

  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他越看心越凉。

  落榜了吗?

  李进嘴角扬起一抹自嘲的笑容,看来还得继续回去教书了。

  已经到了榜单前排了,还是没有自己的名字。

  不过做事情,有始有终,是李进一直以来的习惯。

  他还是决定看完整个榜单。

  李进瞪大了眼睛。

  看着处在榜首位置的李进二字。

  即便沉稳如他,在看到这个结果时,脸上也是难掩激动之色。

  李进不仅上榜,而且还中了榜首会元!

  这几乎是读书人最高的荣誉。

  他做了几次深呼吸,这才平复下来,对于杨宪就越发感激。

  他自认为如果没有那几个月时间扬州教学生涯,他是绝对拿不到这个名次。

  甚至如果自己还是保持以前那种读书人固有的思维,名落孙山也说不定。

  会试上榜的考生,便是贡士。

  对他们来说,之后还有最后一场考试,那就是殿试。

  不过由于,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因此只要会试上榜,功名便已经稳了。

  到了这一步,考生们基本不会有心理负担,要庆祝的可以庆祝起来了。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在认真准备即将到来的殿试。不过经历过先前这种魔鬼会试,殿试要考什么,他们一下子也没有底,更无从准备。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

  会试的题目由朱标出。

  而殿试的题目则是由朱元璋亲自定,对于自己这个题目,朱元璋十分满意。

  在朱元璋看来,他出的考题不仅完全满足科举改革的要求,而且还能顺理成章引出下一次科举考核朝廷所需要的人才,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此次恩科科考题目是由朱元璋、朱标父子自己出的,可事实上其实都是在受到杨宪影响后做出的。

  也就是说其实杨宪本人,才是这场科举改革的真正引导者。

  大明首次恩科,一共选出贡士三十六人。

  这也是大明的第一批贡士,这些人也将是朝廷的未来栋梁。

  常言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让他们能够扛起江山社稷。

首节 上一节 90/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