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93节

  ..................

  散朝后。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个在皇宫里,一边散步,一边聊着天。

  “老大,咱为什么这么急着举办这个科举,你知道吗?”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标想了想,开口回道:“大明新定,赐学子们恩典,让天下读书人归心。”

  “不仅如此。”朱元璋摇了摇头,接着开口道。“开国之后,民生复苏。百业也日渐兴旺,相形之下,朝廷各部院,还有各省州府县,就缺少俊才干吏。”

  “一句话,武将们多,文臣们少。”

  “现在好些个什么知府知县,还是过去和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将军,还有千总们改行过去的。那怎么成啊?这些家伙打仗行,可治理天下根本是一窍不通。咱啊,必须赶紧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推他们入朝,好顶替掉那些骄兵悍将。”

  很显然蓝玉之前联合一众淮西武将,为马三刀求情一事,已经动了朱元璋逆鳞了。

  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将视线聚集在这班人身上,并且着手准备处理这批人了。

  对此,朱标自然也看出来了。

  这些人,就算朱元璋不处理,等到他上位之后,他同样会处理。

  “对了,老大之前你和咱提的那个李进,他在科考里讲的那个能够快速充盈国库的方法真的靠谱吗?”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朱标点了点头,笑道:“正想和父皇聊这个,我和韩国公还有刘中丞也探讨过李进提出的方法,他们也觉得可行。不过还有一些具体的细节,需要喊这个当事人过来和我们解惑。”

  “那还等什么啊,喊这个状元郎进宫吧。”朱元璋开口道。

  李进这边刚离宫没多久,马上就又得到旨意说是要进宫面圣,说一点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李进就这样,怀着忐忑的心情,又一次进宫。

第128章 税制改革!(第三更)

  皇宫,御书房。

  李进此刻内心有些忐忑,他实在猜不出朱元璋突然单独召见他的原因。

  难道就因为他是此次恩科的状元吗?

  李进摇了摇头,排除脑海里的杂念。

  想不通,就干脆不想了。

  “臣李进,拜见陛下,太子殿下。”李进行礼道。

  “来了啊。”朱元璋抬起头,挥了挥手中的纸,开口道。“免礼吧,不用这么拘束。”

  一旁朱标也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李进。

  看到这个情况,李进心里就越发忐忑了。

  整个大明权力最大的两个人,对自己如此和颜悦色,他心中清楚,这份待遇,可不是一个小小的状元能够拥有的。

  “太子,还是你来说吧。”朱元璋开口道。

  朱标点了点头,看着李进,笑道:“李卿你在会试上,有关‘如何快速让国库充盈’这问题的回答,无论是李相还是刘中丞都是赞不绝口。当然你的回答,同样也让我和陛下眼前一亮,今天召你过来,就是好好聊一聊,你在考卷上所讲的均田均粮策论。”

  这也是为什么李进当初会试会被取为头名会元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提高国库收入,刻不容缓。

  原来是因为这个。

  听完朱标的话,李进这才松了一口气。

  他先是分别朝着朱元璋还有朱标,郑重行了一个礼,这才开口道:“大明新立,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致使国家穷困不堪。要想国库充盈,臣觉得首当其冲,要改的便是咱大明朝的税制。”

  李进此刻的讲法,和他恩科会试答卷上写的一样。

  开篇便是税制改革!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考卷能够从众多考生考卷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大明相对于两宋,国土面积倍增,而且增了不止一倍。

  在地位上也从两宋向辽金称臣,变成了大明王朝的东亚各国的宗主国,人口总数也在1.5亿以上,远超两宋时期。

  看上面的对比,明朝的财政收入应该远高于两宋时期才对,但实际上根据两朝当时的米价核算,两宋的财政收入达到了明朝的数倍。

  这也是朱标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咱大明的税制比较复杂,现在有匠役税、田赋、徭役、矿税、关税等等。其中税收最主要的来源是田赋,即对待田赋,按亩征收,南北不同,通常是夏秋两季征收。”李进开口说道。

  这点朱元璋和朱标自然知道,他们要听的不是这个。

  李进继续开口说道:“天下田地分官田和民田两种,其中官田税重数倍于民田。”

  民初时,官田税重到什么程度?

  哪怕风调雨顺,租种官田的老百姓辛苦忙一年,交完租税后,所剩不过半年的口粮而已。

  老百姓卖儿鬻女尚不能生存,自然会出现逃亡抛荒的情况。

  官田被抛荒,朝廷自然也就没有税收。

  李进开口道:“陛下、殿下,因此臣以为降低官田赋税,刻不容缓。如果单纯只为充盈国库,而一味加大官田税赋,无异于是杀鸡取卵。”

  官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官府,官府将土地租给农民,官府除了正常赋税外,国家还会额外征收地租。那么,由于官田的地租和田赋两者合二为一,因此官田赋税较之于其他形式的田税,才会重这么多。

  “那么民田呢?”朱标开口问道。

  李进答道:“民田的情况也不乐观,虽然民田仅十税一,负担轻很多。可如今已经出现大户兼并土地的迹象,而且这个情形有往愈演愈烈的趋势方向发展。大户们自有各种方法逃避税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官府一样收不上税来。”

  “陛下不信的话,可以派人去凤阳府老家看看那边的现状,如今良田已经都被淮西勋贵给占了。我叔叔回老家,也只能耕种劣田,怕是连吃饱饭都难。”

  这次科举,推行了政审制度。

  朱元璋和朱标自然知道李进口中的叔叔是谁。

  想到为自己出生入死的马三刀,最后沦为这等下场,朱元璋不胜唏嘘。

  而在听到淮西勋贵的所作所为时,脸色阴沉的有些可怕,坐在座位上,扶着膝盖的那双大手,青筋毕露。

  朱元璋是气得直咬牙,这些家伙发达了之后,就是这样报答乡亲的。

  “如今还仅是淮西等少数地方如此,趁早改革,还有救。如果继续这样放任下去,其余各府各省也有样学样,朝廷的收入还会继续锐减。莫说充盈国库了,接下来每一年国库,都将是大明最富有的国库,因为国库只会越来越穷。”

  “到最后,咱大明将空有田赋之名,却无田赋之实!”李进大声疾呼道。

  这还真不是李进在这危言耸听,正是这税制的缺陷。

  导致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税收失衡,财力雄厚的地主税越来越少,反而普通农民的税越来越多,百姓不堪重负,甚至一次激发民变,影响了明朝内部的统治,也造成了朝廷税收的大量流失。

  当然李进的这一番见解全部脱胎于杨宪,在扬州的时候,杨宪曾和他聊过这话题,当然每次都只是只言片语。他李进能靠着杨宪讲的那零星半爪,便将其拼凑还原成这么一大片治世经国的策论,也算他有本事,一般人别说做到了,或许都无法注意到杨宪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话语的玄妙。

  站在李进面前的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以及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太子。

  两人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开始仔细思量李进的话,越想脸色便越难看。

  因为朱元璋和朱标二人,对那群淮西勋贵再了解不过,他们心中清楚地知道,李进所讲的这个场景极有可能出现,而且有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如何破局。

  这就回到了问题的最初,如何使国库快速充盈。

  朱标看着李进,开口问道:“那么李卿,你说说税制如果要改的话,要怎么改?”

第129章 官民一则、均田均粮

  “那么李卿,你说说税制如果要改的话,要怎么改?”朱标看着李进开口问道。

  朱元璋也是抬起头,将视线投向了李进。

  既然能够看出大明税制问题所在,那么必定也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要提出的方案,就是官民一则、均田均粮。”

  李进顿了顿,接着开口道:“首先,‘均田’抹平了官田和民田的赋税差距,这样一来将大大减轻官田的负担,让那些承受不了官田沉重赋税而因此逃亡的百姓可以回来继续种田。这样一来,朝廷既能够恢复税收,同时还能减少流民,可谓是一石二鸟。”

  “其次,就是均粮了。”

  “我所说的均粮,即将百姓们所有的税赋耗羡全都摊算入田亩中,让田多的多交税,让田少的少交税,没田的不交税。”

  李进口中的耗羡,是指官府解送百姓税粮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损耗以及运输的成本。

  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一块很重的负担,最离谱的情况,曾出现过一石税粮高达七八斗耗羡!

  之前耗羡是按户征收的,这对那些田多的有钱有势的大户自然有利,却给田少的普通老百姓带来了无比沉重的负担。

  把耗羡摊入田亩中,能让豪强大户负担起他们逃避的税赋,也能给老百姓减轻负担,这么做同样可以大大遏制流民现象。

  朱元璋和朱标越听,眼睛就越亮。

  简直是太妙了。

  在他们看来,李进刚才所讲的“官民一则、均田均粮”的税制改革,可谓对症下药。

  简直是妙不可言!

  “李进,你这则谏言于大明有大功,你说说要什么奖励。”朱元璋大喜,开口道。

  朱标同样如此,看着李进,满眼都是杨宪的影子。

  ..................

  中书省。

  “相国,你方才所讲的有关税制改革的策论真的是那个李进写的?”胡惟庸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以他的眼光,自然能够看出这篇税制改革的策论价值万金。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他会被太子殿下,特意点为此次恩科的头名。”李善长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胡惟庸,开口道。“就在方才,他又被召进宫了。要是我没有猜错的话,此刻他人就在御书房之中。”

  “相国,你说咱是不是可以提前将其拉拢进咱们的阵营。这李进一看就是人才,未来必定会受到陛下重用。而且我调查过,他就是马南山的侄子,算起来本来就是咱淮西一脉的。”胡惟庸开口道。

  见李善长沉默不语。

  胡惟庸继续开口道:“相国,如今对咱们来说情势严峻啊。杨宪如今的风头你又不是不知道,不仅被封大明神侯,太子殿下更是三天两头往扬州跑。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抓紧时间笼络这批首届恩科的士子,李进就是例子。”

  “属下担心,要是我们不采取行动,任由杨宪做大的话。刘伯温、杨宪二人终将进入中书省,取代恩公与属下,掌握朝廷大权。到那个时候,咱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甚至是过到头了。”

  很显然这两年,杨宪的异军突起,让胡惟庸慌了。

  他原本以为等到李善长退休后,中书省那个位置,他十拿九稳,可如今看来,远不是这么回事。

首节 上一节 93/1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