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144节

  “恩,千里焚粮,叫这个不错。”

  “好。”王忠在边上听的大声叫好。

  李远的脸更红了,表情兴奋的看着朱高煦,如同遇到了知己。

  靖难之初,朝廷是想以雷霆之势一举荡平燕王的反叛,随着屡次战败,损失折将,现在算是正式进入相恃阶段。

  朝廷是想拖延,为继续从全国调动兵马和粮草争取时间,而燕王兵少人口少,也不无法短时间消化占领的更多地盘,很多地方攻占后,只能夺取财物后又还给南军,根本没有太多的兵马和精力去驻守。

  这段时间双方各出奇谋,盛庸还派平安和山海关的兵马一起攻击永平和北平,又诏大同守将房昭攻击保定。

  朱棣四处救火,被盛庸的打法弄的不厌其烦。

  八月份,燕王决定北还。

  至此,燕王靖难之役打了已有两年多,虽然胜多负少,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府。

  朱高煦部下因为全是骑兵,九月初就已经第一批回到北平。

  经过夹河和藳城和真定三场战役,朱高煦本部兵马又招降扩充了一千,现在已经达到五千。

  回到北平后,他马不停蹄进行了分营,重整。

  燕王朱棣麾下几十万大军是按五军都督府分前后中左右五营。

  朱高煦为了不僭越燕王,换成简单的一二三四五营。

  他自己领一营,盛坚,宋猛、贺如虎、杨平赞等将都在这边,且朱高煦营中比较精锐的,能骑射的老兵也有大部分在这边,哨骑营也在这里,李贤原本有八百多藩骑,战后又补充到一千,也跟在这边。

  因为南军中也有藩骑,且大部分都是以前燕王旧部,战败后就直接降了燕王。

  当初燕王就派人去京师联络藩骑统领千户童观,结果被抓,后来这童观就帮南军做战,现在还在南军平安麾下。

  这样朱高煦自己的一营,有两千多人,其中藩骑一千多,汉军一千多,算是最精锐的。

  二营是徐祥,王友、杨云、徐安等将,一千多人。徐祥儿子徐安在跟了朱高煦打了几仗后,被提升为副千户,与徐祥同营,父子以后可以在一起战斗。因为朱高煦发现大明很多父子都是在一个营的。

  三营陈文,周虎、张杰、方延平、赵青等将,一千多人,其中周虎部下比较精锐,经常用来冲阵。

  四营是韦达,洪铮、严强、孙胜等将,一千多人。

  五营王斌、郑兴、姚盖、薛勋等将,一千多人。

第172章 燕王不高兴

  原最早的五位百户之一的盛坚,现在和王斌、韦达、陈文他们一样,是指挥佥事,与朱高煦在一营,朱高煦不在营中时,都由盛坚统领,将来朱高煦兵马多了,就会让他再领一营。

  这么多兵马忙了三天后,朱高煦算是整理完毕,而且通过多次征战和获胜的缴获,朱高煦营中的各种弓达到一万四千多把,箭矢更是不计其数。

  朱高煦每次战后让人到处拣弓和箭,而且不上交,所以打了两年靖难,他的营的弓是燕军中最多的。

  他把大量的弓囤结在军营附近的石景山里,北军就算来了,他全军撤走,别人不知道山里藏了弓。

  九月十日,李远和王忠带着三百骑兵回到北平,到了之后表情有点郁闷。

  他临走前向燕王奏请,说自己和王忠想跟着朱高煦,当时燕王脸色就不好看,虽然是一闪而过,但王忠看了出来,事后提醒了李远。

  李远不擅交际,实话实说,也不委婉,更没事先和朱高煦说一声,朱高煦原本以为,等大伙一起回到北平后,他来想办法,怎么委婉的向燕王提要求,把李远要过来。

  没想到李远自己先提,这让燕王面子和心里肯定不舒服,以燕王的个性,搞不好又拿个小本本,把李远记在本子上了。

  其实要是李远在奇袭徐沛之前提出来,燕王还多半无所谓。

  因为当时燕王心中并没有把李远放在眼里,还故意派他领六千轻骑去南军腹地冒险。

  可李远先千里焚船,又大败南军三万,燕王立马感觉到李远是有大将之才的人。

  李远这时提出要跟朱高煦,在燕王心中,是有点赌气的意思。

  你看不起我,派我去南军腹地冒险,现在我证明了我的能力,想跟高阳郡王。

  据王忠对朱高煦说,当时燕王沉默了大概有十息时间,王忠就知道燕王有点不高兴。

  但朱高煦是他儿子,燕王也没啥可说的,想了想后,便同意了李远的请求。

  王忠向来和李远同进退,自然也只能硬着头皮说跟朱高煦。

  两人在蔚州的兵马几乎全被留下,各带了一百多亲兵加一些心腹部将,共三百骑,一起投靠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想把李远收入麾下,只是没想到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这要让燕王记在心里,勾结统兵大将的嫌疑是少不了的,但现在已成事实,朱高煦也只能欣然接受。

  反正他心里面,确实想着将来要争皇位的。

  李远和王忠的官职原本就比较高。

  李远现在是指挥使,王忠是指挥同知。

  而朱高煦部下最高的徐祥刚刚是指挥同知、韦达他们才是指挥佥事,如何安排也是问题。

  朱高煦想了想后,把自己的五营分成两部,一二营自己负责,自己不在时,徐祥统领负责。

  三四五营李远负责,王忠为副,李远和王忠都挺满意的。

  三四五营的陈文,韦达,王斌以前百户时,王忠李远就是指挥级别,所以他们自然没啥意见。

  当然,实际的各部兵力都在陈文、韦达、王斌手上。

  十一日,在军营里呆了多天的朱高煦回到北平。

  前方来信,房昭从大同来犯,杨文又去打永平,燕王在半路上派人去教训杨文,和房昭。

  朱高煦回来的早,现在没啥事,基本就是军营呆几天,回家呆几天,以前军营呆的比较多,最近回来也很频繁,因为他现在当爹了。

  去年九月孙若男和韦沫儿先后怀孕,最近给他生下两个儿子,当时他们还在前面打仗,消息传过来后,把韦达给高兴的。

  但大明皇室宝宝的名字是很难取的,因为老朱要求都带五行,所以搞的很多人的名字比较复杂。

  后来燕王和燕王妃琢磨了半天,终于帮他儿子们取了名字。

  大儿子叫朱瞻壑,和历史上一模一样,不过原历史上,长子是韦沫儿生的,只是现在换了个妈。

  次子叫朱瞻圻,也和原历史上一模一样,当然,也换了个人了,因为老妈不一样,按原历史上来说,他才是朱瞻壑。

  但现在历史全乱了,成亲先后也不同,就算还是韦沫儿当正妃,生下来的,也未必是原来的朱瞻壑。

  更妙的是燕王和燕王妃为了省事,帮朱高煦兄弟三人几个儿子女儿的名字都提前取好了,以后生了就照这个来。

  所以朱高煦三儿子都没出生,连名字都有了,叫朱瞻坦。

  当时朱高煦觉的这个坦字真是不好听,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认了。

  原历史朱高煦有十一个儿子,全部都死了。

  其中老四到老十一,八个儿子和朱高煦一起同时被杀,全家人整整齐齐。

  朱高煦每次想到这段历史时,都只有一个念头,这辈子不能生这么多了,万一失败,可别连累这么多小朋友。

  这天朱高煦刚回到府上,轮流抱着两个儿子玩了会,感觉这小宝宝也是挺好玩的。

  就是有两个妈妈在看着他,他还得雨露均沾,抱了会这个,赶紧要抱抱另一个,这样孙若男和韦沫儿才会都开心。

  上午他正逗弄着儿子们,突然外面钟显跑了进来。

  虽然这会九月份天气比较闷热,但平时钟显也没什么要大动作的,可朱高煦看到他满头大汗,就知道有什么急事。

  “我有事出去下。”朱高煦放下儿子,跟着钟显走出屋门。

  屋外烈日当空,非常之热。

  钟显远离了后面的屋子才小声道:“杨立山回来了。”

  “啊”朱高煦先是震惊,接着大喜,赶紧和钟显往西院去。

  西院有个议事殿,他通常都在这里接见心腹部下后。

  杨立山是韩王寨出身,最早在韩陵山和陈文,周虎他们拦路抢劫朱高煦的几个人之一。

  他做事沉稳,勇武,有陈文和周虎两人之长,

  只因年纪比较大,已经接近四十岁,所以朱高煦没有让他从军,主要让他来返韩王寨,和办些外面的事情,去年是让他儿子娶了徐祥的女儿。

  朱高煦不但在北平城中有事,在外面也有大量的事。

  比如韩王寨里,现在有瞿能的儿子,黄俨的母亲,真正的段兰心,这些事情,都是杨立山在干。

  这些事情都不起眼,但在朱高煦来看,非常致命,非常秘密的重要事情。

  当初为了确定谁可以,朱高煦也是选来选去,才选的杨立山。

  然后先把杨立山十八岁的儿子杨河带入军中,目前已经是他亲兵队总旗。

  接着又把杨立山已经十七岁的大姑娘介绍给徐祥的儿子徐安,又把徐安和杨河先放一队,两人果然很谈的来,关系处的极好。

  一番操作下,杨立山俨然已经成为朱高煦心腹中的心腹。

  朱高煦看到杨立山时,他皮肤黝黑,一身臭味,看起来就是风尘仆仆从远方赶回来的。

  “拜见殿下--”

  “快起来,都说没有外人时,不用多礼。”朱高煦也不嫌弃,立马上前扶他起身。

  杨立山脸被太阳晒的红红的,皮肤都已经发黑,因为过去一年,他一直呆在南方,保护景姝。

  杨立山兴奋的道,景姝生下了个儿子,想回来,儿子还没取名,等殿下取名。

  朱高煦又是高兴,又是羞愧。

  他搓了搓大手,叹道:“父王已经取了很多备用的名字,但要留在后面用,我来想想---叫朱瞻城吧。”

  朱高煦后面的儿子都是土字旁,这洪武时老朱就定下的,原本朱高煦可以不管,随便取什么都行,但他不希望将来景姝的儿子以为自己姓名与其他兄弟不同,会有想法,所以决定还是用土字旁。

  景姝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这让朱高煦又惊又喜,又略有不服。

  其实他还是挺喜欢女儿的,可肯定没想到,自己这世的基因这么好,因为历史上朱高煦连生了十一个全是儿子。

  他兴奋的在大厅里来回走了几步,沉声道:“景清有没有催过她?”

  “景清写过信,景姑娘以身体不舒适,还在治病应对,但时间这么长,景清肯定怀疑了,只是他没空过来,不然肯定要亲自到南方来。”

  “景清现在顾不到这事。”朱高煦想道,景清这坏东西,天天想着对付燕王呢,哪有功夫管到女儿的事。

  “不能让他们再见面,至少这几年不行,这样吧,你把景姝,带到韩王寨,韩王寨离的近,我可以抽空去看看她。”

  “是,殿下。”杨立山无冤无悔,刚从南方回来,又要跑南方去。

  “你已经长年在外,不要着急回南方,先回家陪陪妻子儿女。”朱高煦赶紧道。

首节 上一节 144/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