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222节

  他只知道黄福是工部尚书,还不知道来干交趾布政使了。

  马骐这时忍不住了:“这么多船,集中在这干嘛?”

  冯新华这次没说,抬头看了眼徐高。

  徐高道:“安南胡氏虽然被灭,但部下还有很多大将和乱兵逃散在外。”

  “安南北部的红河地带,水道交织,河网密布,如果不没收他们的船,他们会借着船利,带着大股的乱兵,到处抵抗,剿之不尽。”

  黄福脸色微变,生气道:“你们抢来的?胡闹,这样与强盗有什么区别?”

  黄福道:“治民之道,在乎治心,对这些蕃外之地的百姓,一定要用大明的礼仪去教化他们,到时越人必然心向朝廷--你们这么干,只会让他们反抗的更激烈。”

  马骐不以为然的看了眼黄福,这些文官脑子里有病。

  徐高脸色自若:“红河那边是他们重要的产粮要地,如果不能尽快平定兵乱,将来朝廷可能无法在当地征收粮粖。”

  黄福据理力争:“难道他们没有船,就不会反抗了?”

  “有了船他们就能运载大量的人员移动,且灵活多变,防不胜防,还可以携带兵甲器具和各种物资,如果没有船,他们无法聚集更多的人员和物资,很容易防范。”

  黄福和徐高争了几句,感觉说不过徐高,当下冷哼了下,沉默不出声。

  但前面说过,他是个实干家,很有才华和能力的,要不然朱棣也不会让他干工部尚书,还为了造船的事,找他商量。

  他马上打量起安南的船来,发现安南的船普遍不是很大。

  其实朱高煦已经把一百料以上的大船中的大部份转移到广东,较小的送给百姓,较大的他都暂时控制在广东沿海,等船员和水师的配备。

  “越人的船不怎么样。”黄福嘀咕了一句。

  马骐道:“那能和咱们大明比。”

  等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岸边,发现岸边有大量的越人在劳作,港口人来人往,非常密集。

  “这是在---扩建港口?”黄福马上看出来了。

  “这么多船放不下,所以咱们雇用当地越人,为我们扩建港口。”

  黄福愣了下,因为这种事,应该由布政使负责,不过考虑到他没来之前,这边也没有布政使,他当然也不好说什么。

  上了岸后,黄福说想走走,往南边去看看。

  徐高犹豫了下,看看冯新华,冯新华只好点头:“汉王还在清化等几位,可不要太久。”

  这会黄福他们也不知道张辅出事了,因为他们出发时,张辅出事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师。

  黄福沿着海岸线往南去,越看越心惊,他发现最少数万越人在海边干活。

  不但在扩建港口,远处还在建房屋,似乎在造什么东西。

  “那边在干什么?”黄福问。

  徐高想了想,也没骗他:“船厂。”

  朱高煦把长沙村的船厂,已经整体搬迁到这边。

  黄福瞪着眼睛:“这边为何要造船厂?”

  “我们已经把安南和占城所有船厂关闭,将来只在这里和----”西贡两个字徐高没说出来,他说到一半醒悟过来,还没和朝廷说攻打占城的事。

  “以后越人用船,需要到这边来购买,以防他们用船来进行兵乱行动。”

  徐高是说漏了嘴,但好在黄福虽然是专业技术干部,理科地理比较差,不知道占城是另外一个王朝,还以为是安南的一个城市。

  黄福显然觉的这样干是不行的,因该在布政使的指导下,合格布置,安南全国这么大,你不能只搞两个船厂,其他人用船,岂不是要跑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

  虽然徐高之前说了,安南人还是保有小船的,朝廷没收的,只是大船。

  “快走,下官要面见汉王和信安伯。”黄福决定赶紧到清化去。

  此时的清化,甚至是安南占城两地,都在朱高煦的掌控下。

  这些日子,他不断的调兵遣将,还从云南调来很多文官,又在当地提拔一些以前的下层百姓为官员,充斥到安南和占城各地。

  并且把一部份占城的人派到安南来当地方官,把安南的人,派到占城当地方官。

  所有地方官,都由汉人和云南土人为主官,当地人为副。

  经过朱高煦几个月的调整,他们对当地的掌控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朱高煦对安南占城的手段都是一致,先把两国的大部份军队解除,将来跟着李彬去打南掌国。

  余下零星的军队都用来挖矿干活。

  借此又在各地分出去近三万明军在看守这些人。

  然后就是打地主分田地,全力打击安南和占城两地的地主官员和富人,全部查抄一个不留,财产全部被朱高煦没收,田地有大部份分给安南和占城穷人百姓。

  安南和占城的百姓种田赋税原本比较高,约占五分之一左右,朱高煦在分田后下令减赋,减为十分之一。

  他又分田又减赋,立马得到大量安南和占城底层百姓的支持。

  少部分最好的王室良田,会有以后安南驻军来屯守。

  这样解决了安南占城的地主阶级,安抚了民众阶级,安南和占城两地慢慢就平稳下来。

  加上朱高煦控制矿厂和船厂,当地百姓没有矿和大船,基本不可能聚集大量的兵马。

  况且没有了地主和官员们带头,分到田后,也没有人愿意再造反。

  因为你造反成功了,这田还要不要还给原来的地主和官员们?

  西平侯从进入云南后就一直跟在朱高煦身边,亲眼看到了他的狠辣和果断。

  朱高煦人前温和仁慈,人后比朱棣和朱元璋还狠毒。

  仅查抄安南和占城两国所有官员和地主的财富这招,中原几千年历史上都没有人这么干过。

  但让西平侯佩服的还是汉王提出打地主,分田地这招,很快在安南和占城打开了局面,得到大量当地百姓的支持。

  自明军进安南后,西平侯看着朱高煦大肆收刮,依靠抄扫所有官员和地主阶级的手段,在安南和占城两地,积累了无数的财富。

  这天朱高煦把屯兵在吴哥王朝边境的陈旭,集合整顿兵马,准备进攻南掌国的李彬,还有西平侯,以及军中指挥级以上的大将都叫到清化王宫,准备迎接圣旨的到来。

第254章 圣旨给本王看看

  当天午时左右,朱高煦召集诸将道:“昨晚本王接到加急驿报,朝廷的使者,已经在海防港下船,今天应该会到清化。”

  众将表情各异,有的人高兴,有的人还有点失望,有的人无所谓。

  老实说到安南打了一年多的仗,前面他们很多人跟着张辅,感觉没有意思,每天就是打仗,打仗,后来张辅出事,汉王主事,大伙虽然也打仗,但就痛快多了。

  像他们有的人出去扫荡越人,汉王许他们任意掠夺,有的人出去打占城,可以自主行事,如陈旭;大伙都觉的比以前痛快很多。

  有些人假机在这里敛财,玩弄越人小娘,日子不要太舒服。

  现在朝廷特使到了,意味着很多人可能被调回国,这种好日子,估计不会再有了。

  果然,汉王这时道:“如果不出意外,会有很多人被调回国内,也会有人被驻守在安南。”

  “本王想问一下,谁愿意留守,谁想回国,朝廷虽然有旨意,但本王可以替你们上书建言,尽量让大伙都满意才是,毕竟过去这一年多,兄弟们真的很辛苦。”

  朱高煦这话说出来,现场立马喧闹起来,大伙纷纷七嘴八舌,先表态感谢汉王,然后各种要求。

  西平侯在边上悄悄听着,发现约有七成想回大明,还有三成想留下来。

  朱高煦身边有亲兵拿了个小本本在记,谁想留下的,谁想走的,一一记下来。

  等记完后,朱高煦又道:“咱们过去一直在查抄大户和官员,本王知道很多兄弟私下在讨论,咱们一共查抄了多少财物。”

  “这些财物呢,都是大明皇室的,都要上交国库。”

  众将面面相觑。

  “不过,本王想了想,兄弟们都出了力,又辛苦了一年多,所以不能亏待兄弟们。”

  有人脸上露出喜色。

  “趁朝廷特使还没到,没有验收之前,本王决定,给大伙私下先分掉一批---”

  “多谢汉王。”人群中马上有人大声叫了起来。

  接着众将纷纷大叫,表情激动。

  大伙当官打仗,除了美人和银子,还能想些什么,现在汉王都想到了,还有什么不满意。

  朱高煦道:“这次本王做主,千户级(包括千户副千户)每人一千两。”

  “百户级二百两,总旗级一百两,小旗级五十两,其他兄弟,每人十两,有些人可能不是全白银,会用铜钱代替。”

  此言一出,现场哗然,西平侯脸色也是大变。

  安南的明军包括云南来的兵马加起来,接近三十万,如果每人十两,就要分掉接近三百万两。

  加上现场千户级以上的,还有那些重要的军将,估计要超过四百万两。

  那汉王在安南,一共掠夺了多少钱?西平侯也傻眼了。

  但他转念想想,安南和占城两国的所有财富,几乎被朱高煦抢夺光了,真不知有多少。

  两国王室,地主和官员家产全部被查抄,所有资源被朱高煦霸占,西平侯毛估估,两三千万估计有的。

  想想明末,李自成在大明一个京师能搜刮到七八千万两白银,这会整个安南加占城的富人地主和官员、王室,几乎被朱高煦抄光了,弄个几千万真是没啥问题。

  这会大明朝打仗,每次打完后,受到奖励的大部份都是统兵大将们,下面的底层官兵还是比较少。

  靖难时朱棣就经常这么分钱,把从南军那里掠夺来的财富,分给部下,激励他们。

  但朱棣也没有朱高煦这样的大手笔。

  这绝对又是中原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大手笔。

  朱高煦又道:“本王分钱有几个要求,一,你们已经得到赏赐,不得再克扣部下们的辛苦钱,兄弟们打仗冲锋在前,用命搏杀,这些钱可都是血汗钱,一定要足额的发放到所有兄弟们的手上。”

  诸纷纷将士动容。

  毕竟这会也不是明末,没有形成这种不良风气,大伙听着,心里都很敬重汉王。

  “第二,今天的事,出了这个大殿,天知地知,我们在场所有人知,本王不想,再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万一将来被朝廷知晓,让兄弟们再把钱退出来,这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本王也保证,如果朝廷追究,所有的责任,本王一力承担。”

  “汉王放心,谁敢出卖汉王,就是和我们所有兄弟们做对,老子第一个弄死他。”朱高煦话音刚落,人群中有个大将就叫了起来。

  众人抬眼看去,似乎不是很熟,后来才知道,是云南卫所一个指挥使。

首节 上一节 222/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