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311节

  如他所想,朝廷在连续四省大败之后,加上也是冬天快到了,暂停了攻势。

  或者说,朝廷正在征集兵马,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又或者朝廷以为,只要拖延下去,以举国之力,早晚能拖夸朱高煦。

  当然,之前靖难中也是如此,朝廷和燕军中间打打停停,不然也不会打几年时间。

  所以自四川中江大战结束后,整个永乐四年一片安静,两方形成暂时的默契,罢兵休整。

  十一月下旬,朱高煦从前线回到云南,主要的作用是稳定云南军民和百官的心,毕竟他统兵在外,如果长时间不同,怕引起更多无聊的猜测。

  朱高煦回来后,先召集文武官员,了解下云南现在基本情况,还能征发多少兵马?年可供多少粮?民间的宣传工作做的怎么样?

  布政使侯海向朱高煦禀报,大王的税收政策,出现了问题。

  朱高煦赶紧问:“哪里出问题了?”

  问题越早出来,越好,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要弄税改的原因,可以在统一全国之前,还能改。

  侯海道:“下官就以云南的军田来打个比方?”

  云南都司原有军田一百二十万亩,朱高煦带进汉王三护卫,在云南招募佃户,屯田练兵,经过几年时间,现在军田加汉王的田,已经有一百四十六万亩。

  明初的军田税粮比较重,每亩一斗。

  到朱棣登基后,改为一斗二升。(注意,不管你的产量高低,按数实征。)

  按这个标准,假设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田,按原来朱棣的标准云南军田可收税粮为十七万五千石。

  朱高煦后来取销了明廷的税收方式,因为明廷军田原来的方式很亏种田军士,朱高煦要拉拢基层军士必须要改。

  此前明廷规定,军田前三年,每正军一名,受田一十二亩,纳租六石。

  十二亩田的租金(税)就达六石,假设亩产二石,共二十四石,就要交四分之一为租(税)。

  这是前三年的,三年后,改为每亩一升二斗,听起来好像降租(税)了,但“每分田(五十亩),正粮十二石为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假设你有五十亩,年产一百石,种田的军士只能拿十二石自支,平均每亩只能拿两斗四升。

  再除掉税粮(租金),其余交给单位(卫所),说是俸粮,在明中后期,就基本等于全是给高级军官的。

  所以按原来的算,明军每亩田只能拿到两斗四升,朝廷收税十七万五千,大头归高级军官(各卫指挥和千户级)

  现在朱高煦改了,收税一成,不按实数收,按成数收。

  你亩产多少,我只收一成。

  假设亩产两石,云南一百四十六万亩军田,朱高煦可以收税二十九万两千石。

  另九成归军士,军士们每亩可以得到一石八斗。

  看看,朱高煦这么收税法,不但提高了朝廷税收,更是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收入。

  简直就是爆增。

  当然,这种情况下,高级的军将,特别是指挥级,和千户级利益会受到重创。

  原本朝廷从每分田(50)亩中,税收和军丁自支十二石外,都算俸粮,由他们分配。

  朱高煦听到这里,还沾沾自喜,看,我的税收多好,朝廷多税,军士增收。

  不过等侯海一解释,才知道大事不妙。

  朱高煦的收税政策,出现三个问题。

  一,普通军士收入暴增,二,高级军官利益受到侵害(但这时还不明显,因为扣克粮饷,吞占普通军士利益的事,到明英宗之时,土木堡前后才大批量发生,现在大部份高级军官还不敢干这事,这也是现在军队战斗力比较强的原因之一吧。)三,朱高煦还要额外的发军饷,多一项支出,这意味着,朱高煦多收的税,又发出去了。

  侯海这时道:“按朝廷原来收税方式--’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多下来的粮,是用以抵官兵们的俸粮,朝廷只需支付少量的铜钱和盐。”

  “大王没有余粮这项,所以现在另外要支出大量的银钱和盐,原来的高税收,直接就填补了进去,甚至还要补贴。”

  “今年全年,云南军田收税近三十万石,军将俸粮支出四十多万石,王府除了税粮用完,还倒贴了十多万石,一进一出,就是四十多万。”

  “。。”朱高煦郁闷的看着侯海,

  这真是个大问题,若不是正好趁休战时回来一趟,改天发不起俸粮,真是要出大事的。

第343章 逆子,李世民都不敢弑父(加更求月票)

  朱高煦以前忽略了余粮为俸粮这个问题,还好现在来的及,因为现在粮价低。

  朱高煦起兵前,大明粮价大概在2.5钱(两百五十文)一石,即一两银子可以买四石。

  所以前面说,明初养个兵只要五钱银子,的确粮价较低。

  这也是明初的基本粮价,明朝时,只要没有天灾兵乱,大部份时间粮价都在五百文一石以下。

  中间两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为万历42年(1614)年,粮价普遍涨到五百文一石。

  第二个转折点到天启年间(1625年)后,粮价开始普遍涨到一两一石以上。

  粮价低的好处是,朱高煦给大伙涨了两倍饷银,那么俸粮的事,就可以商量。

  侯海这时和沐昕、郑祥等留守武将对视一眼。

  他们在朱高煦没回来之前,商量一番后,试着在云南五卫之间提到俸粮的事。

  结果云南五卫留守的军将们纷纷表示,早该如此,(因为以前朝廷俸粮就算在他们自己头上),汉王太仁义了,给咱们加饷,这个粮还得按朝廷原来的来。

  云南数万留守军将加起来的俸粮是很吓人的,一年要四十多万,对朱高煦现在来说,是很大笔开支。

  但是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没多少了。

  假设军士原本月饷5钱,其中步兵分粮钱盐三部份,骑兵还要加上草料豆类,所以分摊之后,除掉钱盐草料和豆类,每个人俸粮也就在一石左右,骑兵略高。

  假设一个军士有十亩田,年产量往少的算,十五石,上交税一成,一石五,俸粮再去一石,还有十三石五斗可自用,那这个军士每月少一石,真的影响不大。

  虽然大部份人是贪得无厌的,但他们从以前亩拿二斗四升,到亩拿一石多,如果知好歹,肯定不会介意。

  “大王,兄弟们都支持大王,愿意按原来的俸粮支出。”郑祥大声道:“不过这也有个问题,要保证兄弟们的田数。”

  郑祥常年在卫所,应该看到了原本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即土地兼并,军官占有大量粮田的问题。

  朱高煦这税改要进行下去,一定要严防这个问题,要保证所有军士们的田,都牢牢在自己手上。

  历史上朝廷的俸粮由卫所高级军官来分配,他们到英宗前后,就开始侵吞私占,连俸粮都没有,还要田干什么?卫军种田得到的粮食,连自己家里都养不活,干脆大量逃亡,不当军户了。

  朱高煦听完后,无奈道:“这件事是本王没有想周到,还好你们替本王解决了。”

  “但本王向来言而有信--”

  “大王以前并没有说过俸粮的问题。”侯海直接道。

  没有说,和不给是两回事。

  朱高煦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以前是没提到过这事。

  现在解决这个事刚好,因为朱高煦的兵马是分开的,所占各省都留守了数万兵马屯田训练,绝大部份都是以前朝廷的兵。

  跟着他到外打仗的兵马大部份还没开始屯田,将来都会重新被分配到田。

  所以侯海不敢说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军户,都不会有意见。

  这件事如果能纠正,这意味着他不但不用出俸粮,每年云南三十万石的税收,也是实打实拿到手的。

  一个云南就这样,其他省分呢?

  一进一出,可以省下数百万石。

  朱高煦刚回云南,侯海他们就为朱高煦解决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为以后全国税改,奠定基础。

  对朱高煦而言,末来几年,用田和粮拉拢普通军士,用钱和官位拉拢中高级军将,这两件事是重中之重。

  “兵士们不能受苦,军将们也不能吃亏,你们再合计合计,想想办法,最后的税改,要让军中所有的兄弟们,都满意才好。”朱高煦最后故意道。

  十二月,朱高煦来到广南府,观看了这边新造的白糖工厂,他招来白糖的发明者,一位姓毛的工匠。

  毛工匠的妻子在黑糖厂帮忙,平时制造黑糖,但一直知道汉王在想办法弄白糖。

  毛工匠说,有天他在家里弄黄泥水筑墙用,大儿子恶做剧,把黄泥水装水袋里,想给小儿子喝。

  小儿子正好没回来,他婆娘以为是喝的水,拿着带到糖厂。

  糖厂里的工程,有一道程序把黑糖放在瓦翁里结块。

  婆娘当时正休息,拿出水来喝了口,扑,当时就喷了出来,完全没想到水袋里装的是黄泥水。

  黄泥水被她喷到瓦翁引起了黑糖的变化,赫然出现了白色的糖。

  原本明朝中叶才出现的黄泥水淋糖法,提前约一百年产生了。

  朱高煦听了哈哈大笑,或者,原历史上发明黄泥水淋法的,也是这么不小心,把黄泥水淋到结块的黑糖上吧。

  “赏,重赏。”朱高煦当即大叫:“黄金白银各一千两,粮田一百亩,俸银每月以三品官计。”

  “多谢大王,多谢大王。”毛姓工匠也是喜出望外。

  小小的工匠,拿到三品官的俸银。

  现场四周所有文武官员都觉的这是他应得的。

  因为他发明的白糖,将给大王,甚至将来的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

  “你这不肖子,你敢弑父?秦逆都不敢。”朱棣惊恐的看着朱高煦。

  此刻他正瑟瑟发抖的站在奉天殿中,四周全是朱高煦的兵马。

  “唐高祖可没对秦逆说,世子多疾,高煦勉之。”朱高煦勃然大怒:“李渊忽悠过李世民了吗?”

  “你一次次的把我当傻子,我不杀你,天理难容。”

  扑哧,朱高煦毫不犹豫一刀捅进朱棣的心口。

  “啊”朱棣猛的坐床上坐起,大冬天的,身上和额头,居然全是汗水。

  “陛下。”外面传来声音,接着是匆忙的脚步声。

  朱棣脸色又青又白,深深吸了口气,尽力平覆自己愤怒且不安的心:“侯显,现在几更天了?”

  “三更呐。”侯显小声的道。

  三更天也该起床了,皇帝这会可没懒觉睡,特别现在这种情况下。

  “替朕更衣。”朱棣刚开口,侯显转身向远处挥手,大殿外的宫女和小宦官纷纷拿着各种东西往里跑。

首节 上一节 311/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