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381节

  这是?被汉王逼的?

  但这些人都跪在正阳门前的中和桥上,本身都不是什么忠臣烈子,要是夏原吉,特别是解缙这种人今天也来了,解缙肯定敢当场质问朱高煦,你是不是威胁皇帝了,皇帝你可以留下,我们支持你当皇帝。

  这家伙一根筋的,真可能这么说。

  但他现在还在锦衣卫大牢里,朱棣把他关了进去,朱高煦现在还没准备放出来。

  朱允炆道,贫僧会去海外旧港养病,那边距离交趾挺近的,大伙以后有机会,可以来看贫僧。

  众文武一片唏吁声。

  朱允炆呆了没多久,站台之后,证明了朱高煦是前太子朱标的儿子,立刻转身而去。

  现场有部份老臣都跪在地上,对着他高呼陛下。

  李景隆站原地想了想,也默默的跪下,磕了个头,大概感觉对不起朱允炆。

  朱允炆前脚一走,吕震嗖的站起来大声道:“汉王乃真龙之子,太祖帝孙,还请汉王即皇帝位。”

  “汉王万岁。”周虎振臂高呼。

  “汉王万岁。”四周无数军士同时跪下高呼万岁。

  接着现场文武百官也纷纷跪下,高呼万岁。

  朱高煦满脸通红,拼命摇头:“自古长幼有序,本王何德何能,皇兄虽然身体不适,但海外奇人异士颇多,本王愿领兵平叛,剿灭反贼,等皇兄病愈归来,还请皇兄回皇帝位。”

第406章 汉王贤德,天下归心

  朱高煦的话当然没人相信,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古代讲究三请三拒,众官员个个心知肚明,都不出声了。

  刚刚叫的最欢的吕震也不出声,等着下次再来。

  接着朱高煦先去孝陵东的东陵拜祭父亲朱标,然后又去太庙拜祭了太祖高皇帝。

  大概下午三点左右,朱高煦解散了群臣,带着人来到龙江码头的一侧。

  这边被官军(讨逆军现在称为官军)团团守卫,几艘大小不一船只在江上等着。

  朱高煦带人上了艘船,很快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正是朱允炆。

  两人看了眼,相互一笑,走到船头。

  四周的人纷纷散开,远离他们。

  “真没想到你会成功。”朱允炆感觉有点不真实。

  当初朱高煦起兵的时候,朱允炆也认为很难成功。

  “明纣王失德,不得民心,必然失败。”朱高煦笑道。

  朱允炆转过身看着他,突然道:“刚才百官都在,你不怕我突然反悔,要留下当皇帝?”

  朱高煦嘿嘿一笑:“皇兄仁厚,必然不会干这种事,与其血流成河,何不萧洒的离去。”

  朱允炆长叹,他的弱点是被朱高煦抓的死死的。

  他看着海面上,久久不语,也不知过了多久,这才道:“希望我的选择是对的,皇弟领兵打仗无人能敌,做皇帝也是一样。”

  “相信我。”朱高煦很认真的道:“或许我为了当皇帝是不择手段,但是现在,以前,甚至将来,没有人比我更适合当大明皇帝。”

  “当善待百姓。”朱允炆沉声道。

  “定当如此。”

  “当永不加赋。”朱允炆又道。

  朱高煦看着他,突然跪下,脸上露出敬意,恭敬的趴伏在地道:“臣弟,遵旨。”

  这是他穿越以来,第一次诚心诚意跪拜别人。

  无论朱允炆在靖难中表现的如何无能,朱高煦都肯定的认为,他或许不是个合格皇帝,但肯定是个好人。

  朱允炆上前重重的把他扶起来。

  “为兄已经做到了答应你的事,高煦答应为兄的事呢?”

  朱高煦向后挥挥手。

  不一会,船后有了声音响起。

  两人一起回头。

  只见一个长的极为漂亮端庄的女人,手牵着一个小孩。

  “陛下。”马恩慧泪如雨下。

  “皇---恩慧--”朱允炆动容道。

  再看着那孩子,他激动的不能自已。

  这小孩正是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此时才六七岁,原历史他一直被囚禁在凤阳,到战神明英宗复辟后,大概感同身受囚监的日子,这才放他出来。

  当时朱文圭已经五十多岁,却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如今皇帝变迁,历史已改,小小年纪的朱文圭,不必再承受更大的苦难,但他现在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表情拘谨的远远看着父亲,一脸欣奇。

  朱允炆缓缓走过去,看着儿子纯真的小脸,终于没再忍住,失声哭道:“文圭”。

  朱允炆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朱高煦走下船,岸边站着好多人,打头的两个看起来和朱允炆挺像的,这边正是同样被关在凤阳的朱允熥、朱允熞两兄弟。

  建文帝还有两个弟弟活着,群臣们都知道,但刚才没人提,更没人提朱高煦应改名朱允煦的事。

  因为大伙知道,现在长幼和姓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手里有兵和刀。

  “两位兄弟带家人先去旧港,哪里虽然远了点,但气候变化较小,比较舒适,可安享晚年。”

  两兄弟这会年纪也不大,但听到安享晚年的话也不敢说什么,两人同时跪下,颤声道:“多谢—皇兄(皇弟)。”

  感觉到他们惊恐交惧的神情,朱高煦微微叹了口气,伸出双手拍拍他们肩膀,转身而去。

  ---

  第二天上朝,在下面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朱高煦淡定的来到御座边上站好,不知为啥,站好之后,他余光老想看几眼御座。

  不过他现在还要装逼,自然没敢坐,圣贤三拒还没有,他脸皮这么薄,怎么能随便坐?

  此时大殿下面站满了文武百官,但大部份还是朱棣时代的人。

  朱高煦的人要么在外征战,要么在云南、交趾等地驻守。

  但这不重要,至少他现在已经是紫禁城的主人,将来随时可以更换这些官员。

  下面的官员们也是如此,现在所有人都胆颤心惊,皇城的主人变了,他们也知道自己命运很可能会被改变。

  “户部尚书可在?”朱高煦站稳之后,突然道。

  人群里有些骚动,过了片刻后,夏原吉磨磨蹭蹭站出列:“臣在。”

  夏原吉这人呢,是要点脸的,当年朱棣时来时,他也没搭理,不像杨荣这些人屁巅巅跑去迎驾。

  但是呢,他又不想硬抗,朱棣让他出来做官,他也老老实实出来干,毕竟他也不想变成方孝孺和黄子澄。

  现在朱高煦进京也是这样,他昨天没去迎架,今天一大早被锦衣卫从家里拖出来,相当无语,却又无奈。

  “夏部堂,朝廷户部还有多少钱粮?”朱高煦好声道。

  夏原吉还是那么死样子,永远是别人欠了他一百万似的:“回大王,户部还有银钱约一万四千三百两,粮约七万九千石。”

  顿了顿后,他又道:“这都是七天前,直隶附近粮仓报上来的,现在还不知有没有呢。”

  户部主要的粮仓,都在各地,像苏州、太平府等都有。

  很多之前都有驻军在,当地也在消耗。

  所以夏原吉说,现在还有没有是问题,并且,京师肯定没有什么了。

  四周再次有些骚动,朱棣当年进来时,京师里有钱有粮,内承运库全是朱元璋和建文帝的私房钱。

  现在在朱棣手上不停的打仗,修建北平皇城,已经用到这个地步了。

  朱高煦进来空空如也,你这朝廷怎么运转?

  但听朱高煦又问夏原吉:“夏部堂你这个级别,年俸多少?”

  夏原吉愣了下,缓缓道:“臣正二品官,月俸六十一石。”

  朱高煦又问,现在朝廷是如何折算的?

  洪武时,明廷官员主要是拿米结算,到了永乐后,即朱棣即位,改了两次。

  第一次为永乐元年,他刚登基,就改了结算方式,试行米钞结算制度。

  当时规定:“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四品米钞各半;五六品米六钞四;七八品米八钞二。”

  这时还在用宝钞,所以有时候不给铜钱和银子,会给宝钞,这让官员们很不满,因为宝钞不值钱啊。

  到永乐中期,又改了一次。

  当时还在修建北平皇城,又要北伐,朝廷没啥钱了,朱棣又启用了折色法。

  折色制度规定京官的俸禄三成给米,剩下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

  胡椒、苏木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和染色物料,在当时主要作为奢侈品在宫廷使用。

  将这种奢侈品当作俸禄发放,且官方规定的折色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官员的俸禄。

  朱棣当时这么改也没办法,朝廷实在没钱,连北平城都修建不起了,只能降低官员收入。

  后面宣德、正统各朝都学着朱棣改来改去,明朝官员越改薪水越低。

  所以现在朱高煦问的时候,明廷还处于米钞结算制度。

  朱高煦听完后,便问:“假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明纣王原来的米钞制度,第二种是在这种制度上,官员可以任意挑选米或钞。”

  “夏部堂,以你看来,何种制度,有助于官员们养家糊口?”

  夏原吉眼睛一亮,当场大声道:“当然是第二种。”

  四周官员们纷纷点头,表情兴奋。

  还是汉王够上道啊,刚进京就给大伙改俸禄。

首节 上一节 381/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