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01节

  现场四周军士,纷纷递上绳索,工具。

  此时刘俊才知道,皇帝要大伙把这些散落各处的稻草打包,然后运走。

  这正是普通军士们在秋收之后该干的事。

  朱高煦亲自上阵,还脱了外袍,几个心腹兵士包括周虎也都亲自上阵,围在皇帝四周。

  众都督们一看,皇帝都干了,上啊,一个个纷纷上前。

  刘俊看着也不出声,赶紧上前。

  大伙不时观看皇帝,发现皇帝很来劲,袖子都鲁到上面,很认真的在干。

  众都督显然久经高位,那会干这活,每捆稻草大小不同,有的还捆不牢实。

  反观皇帝,每捆稻草都差不多大小,还非常严实,看起来皇帝似乎经常干这活。

  就这么简单容易的农活,才干了半个时辰,有人已经受不了。

  但皇帝没有休息,除了补水喝,还在继续,很多都督连水都不敢喝,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干。

  但时间越长,皇帝那边堆起来的稻草越多,都督们四十多个人,干不过皇帝那边七八个人。

  “特娘的,你们会不会干,陛下那边堆这么高了?”刘真看的破口大骂,终于逮着机会骂这些混蛋了。

  陈志他们面面相觑,赶紧加快速度。

  大概干了一个时辰,很多都督都是干的腰酸背痛,皇帝这才停下。

  朱高煦挥挥手,有军士上前递水,大伙赶紧喝口水缓可气。

  “都过来。”随着皇帝的招呼,所有人放下工具来到皇帝四周。

  朱高煦看着田里成捆的稻草,缓缓道:“刘部堂,咱们大明卫所兄弟,是如何屯田备战的?”

  刘俊道,按大明律,大明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

  “若是打仗呢?比如靖难中,和讨逆军,动则五六十万大军齐征?”

  刘俊道:“那基本要十抽九,更甚者,全卫抽动。”

  特别像朱棣后期为了湖广决战,抽调八十万,除了京营的三十万,其余来自八省,很多卫所被抽空了。

  “大量兵马的抽调,有啥后遗症?”朱高煦再问。

  刘俊愣了下,很明显没听懂后遗症是啥意思?

  “就是有啥利弊?”朱高煦反应过来。

  刘俊心想没利,弊一大堆,便道:“打起大仗来,卫所兵士抽调太多,如遇到农忙和丰收时,会影响耕种,遭成缺收甚至失收。”

  “讨逆战后期,京师已经非常缺粮,就算陛下没有在湖广取胜,再相持下去,陛下也必定会胜。”刘俊这时不着痕迹拍了下朱高煦的马屁。

  现场军将们都暗暗点头,即便是武将,他们在后期也感受到京师缺粮,到处缺粮,就算再打下去,朱棣这边还是要乱。

  “刚才你们干的累吗?”朱高煦这时看向诸将:“是不是很累,也不想干,那你们想过军士们会怎么想?现在还算大明建国之初,卫所兄弟们还算有点战斗力,等再过几十上百年你们看看。”

  “成天不搞训练,只知道种田屯守,长此以往,兵士恐怕只会拿锄头,不会拿刀箭了。”

  诸将沉默不语,也不敢出声,但几乎猜到皇帝想干嘛了。

  “精锐的兵马,是训练出来的,以后我大明军队,每天都要训练,每六天休息一天。”

  “所有军田,都要慢慢退出卫所,由百姓耕种。”

  但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朱高煦在打讨逆战时,为了拉拢人心,给很多卫所(基本都是他当时占领地盘)分了田。

  那怎么办?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

  “征兵制,兵户分离。”

  大明的卫所制,家属们基本都跟着屯田(但不是绝对),因为每个正军要求一个军馀跟着,而军馀基本是正军的长子,或弟弟之类。

  所以通常全家会跟着正军,除非没有家属的。

  现在朱高煦改制,以后不需要军馀随军,正军在外驻守,训练,田交给家里的人囤种。

  “大明年满十六岁者,可自愿参与征兵,年满十八岁者,必须参与征兵(中科举、工匠、医生等部份职业可免)。”

  “广东的兵驻到江南来,江南的兵往北方去,北方的兵到广东驻守。”

  “当兵五年,可选择退役,当兵十年,必须退役。”

  朱高煦取消可恶的军户制,低层军户不再是世袭,(高级军将暂时不能这么干,会伤功臣们的心),军与户分离两地,正军就是在驻地训练。

  这样目前这批军卫比较沾光,他们都分到朱高煦给的田,还可以带田退役,退役后拥有几十上百亩田,家里日子会不错,这也是朱高煦为他们讨逆战立下功劳的赏赐。

  而以后的军士,都是从百姓中征招,朝廷只需出饷粮就行,不会再有田分。

  刘俊敏锐的发现一个优点,军户分离之后,以后再想起兵造反变的更难。

  你想想燕王造反,靠的是燕王三护卫和北平诸卫,那些卫所的家都在北方,家属也都在。

  汉王造反,靠的是汉王三护卫,和云南卫所,那些卫所的家属也都在云南。

  以后军户分离,云南的兵到北方驻守,军属全在云南,京师兵在陕西驻守,家属全在京师,谁还敢反?

  而且在现在这波卫所兵退出现役后,后继的卫所官兵没有自己的囤田,所有的粮食供给全靠地方州府。

  再想造反,更是难上加难。

  “陛下圣明,一举多得,朝廷当认真推行。”刘俊这时又来了。

  陈志抬头看了他一眼,发现刘俊也挺会说话,讨人欢心的。

  “此事不急,慢慢来,讨逆战的兄弟们目前还是和以前一样屯田驻守,等下一波轮换之后,按新政来。”

  朱高煦的意思,从明年,即洪熙二年开始,执行十年后必退伍。

  十年之后,现在卫所兵马全部退出现役,替换了全部新军,这批新军就已经都不需要屯田,也没有田了。

  所以现在包括去大员也好,南洋也好,当地驻军都继续屯田驻守,逐步替换。

  刘俊这时问,如何逐步替换?

  朱高煦则反问,现在我大明,一共有多少卫所兵马?

  洪武七年时(1393)大明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千户所六十五,总兵额一百九十万,永乐后增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内外卫四百九十三,千户所三百五十九,总兵额二百七十余万人。

  现在还没到永乐后期,又经过两次大战,洪熙元年前半年都在统计,刘俊现在说有总兵额两百二十八万左右。

  朱高煦点头:“明年选四十岁以上军士,小旗级,全部带田退役。”

  这波人兵部前期已经在摸查,现在才知道皇帝打算撤减他们。

  但是带田退役,兵士和小旗级们肯定是高兴的。

  而且退役时,朱高煦每人还要发退役金,按当兵时间,每年一钱,十年有一两,虽然听起来少,但只发铜钱和银,不发宝钞。

  这波人目前大概在十五六万,即明年在百姓中征招十五六万新军,且不再分田,全部由朝廷发饷,供吃,也不需要田。

  大明卫所以前要田,是因为要屯田自养。

  现在朝廷供吃供饷,根本不需要再分田。

  后年,朱高煦要退役三十五岁以上一批兵马,这批人更多,约有三四十万。

  但后年,只征招二十万新兵。

  就这样通过逐年退役后,十年后,大明的军队会越来越少,且基本都是二十到三十岁内的青壮。

  具体的数额还要等朱高煦再考虑。

  但退役征兵制还牵扯到一个问题。

  讨逆军的功勋和现在在场军将们怎么办?因为他们的有些儿子侄子族中亲朋可能级别还不高。

  打个比方,按大明的世袭制,指挥使父亲没死之前,很多儿子们只是挂着亲兵小旗这种低级职位,等父亲死后才能世袭指挥使,退役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他们这批年轻将士。

  朱高煦现在肯定不能动这块蛋糕。

第426章 大舅到底是谁没有亲情?

  大明军户是世袭制,普通军士不世袭没关系,还可以参与征兵。

  军将们是继续可以世袭的。

  比如在场的陈志他们,都署都督同知,按大明老规定,儿子世袭最少都是指挥使级,也可能是都督佥事。

  这个至少暂时是不能取销的,你朱高煦取消军将世袭制,讨逆中为你拼命的兄弟们怎么肯?

  等到这批讨逆将老了,死了,朱高煦打算给他们每代降一级,但这不能明文说,只能暗暗这么干,以后告诉自己的儿子孙子们。

  都督同知降为都督佥事,都督佥事降为都指挥使,再降都指挥同知。

  其本只要降两代,老兄弟们去世后,后面就好办了。

  三四代后,还世袭个毛,都从小兵干起。

  最后朱高煦很严肃的道:“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今年就主要干这件事。”

  “退役四十岁以上军士和小旗官,结算退役金。”

  “为明年征兵做好宣传,现在当兵,五年可退役,饷银又高,只要宣传好,百姓们肯定踊跃参加。”

  “谨遵陛下旨意。”

  “臣等遵旨。”

  现场顿时跪下一片,纷纷应和。

  这会大明,退役是比较容易,征兵也不难。

  因为靖难和讨逆中,朝廷都在淮安附近征召了几十万新兵,现在的百姓不敢不听从,朝廷要征兵,百姓也只能老老实实参与。

  加上朱高煦有套路,宣传到位,此次征兵,预计会比之前更加的容易。

  朱高煦打算以京师为试点,明年新增十二万兵马都是江南省内的,然后派往各地驻守。

  江南距离京师最近,也容易得到高效的宣传。

  下午从石灰山回内城,走的路线又不一样,朱高煦沿着朝天宫方向走,主要是看看百姓生活如何。

  京师少了好多兵马,人口降了不少,但看起来还是很繁华,毕竟以前军士们也很少上街。

首节 上一节 401/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