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424节

  做为统治阶级,帝王心术,这是第一准则。

  “臣启奏”朱高煦语音刚落,李景隆就站了出来,义愤填膺的道:“反王朱榑,辱骂陛下、挑动造反、行剌陛下,条条都是死罪,臣请奏陛下,立刻下旨,诛其满门,一个不留。”

  嘶,现场的藩王脸个个脸红耳赤不敢相信。

  “臣附议。”右都御史孟善立刻出例。

  “臣附议。”驸马梅殷之子梅顺昌马上跟随。

  “臣附议。”魏国公徐景昌接着出例。

  “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下一刻,大殿里像连珠炮似的,从几个尚书开始,满朝文臣大臣一个个出例,纷纷表示附议。

  最后仅有户部尚书夏原吉没出声,夏原吉左右看看,满朝文武大臣统统附议,就只有他一个人没出声。

  不过他就是这性格,虽然很讨厌藩王,甚至说比皇帝还讨厌,但并不愿这么残忍,他还是没出声,低着头。

  蜀王、宁王等惊呆了。

  大明皇朝这么多年,从太祖到建文到朱棣,朝臣们从来没有在一件事上这么统一过。

  当年建文削藩,有部份赞成,还有部份反对,反对的人,就是怕打仗,怕逼反藩王,倒不是不乐意。

  现在不用打仗,就能处理藩王,你看谁不愿意。

  昨天刚被吓的半死的藩王们,又被吓到了。

  蜀王都感觉自己这些藩王已经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

  “不可。”朱高煦突然不高兴道:“都是朕的亲戚,齐王虽然错了,家人不因诛连---”

  “谋反和行剌陛下都是诛满门的死罪,陛下岂能因亲情而忘律法。”工部尚书吕震大声道:“若是轻饶了他们,以后天下藩王岂不是有样学样,反正造反和行剌陛下,也最多是个死罪,家人可保无事。”

  “这--”朱高煦被他打断,好像犹豫不决。

  “可发配海外,永不回明。”这时左都御史吴中说话了,他站出来道:“陛下宅心仁厚,不忍加诛,可发配齐王一家去海外,永不回明。”

  “岂能如此放过。”李景隆好像还不服。

  眼看着群臣要吵起来,朱高煦便挥手:“行了行了,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总不能如此心狠,朕意已决,将齐王一家,发配大澳,永不回明。”

  “陛下仁厚。”现场又是一片叫声。

  宁王听着仁心仁厚,仁厚这种词,气的脸都绿了。

  高煦这逆子要仁厚,我大明就没有恶徒了,比他父亲朱棣还狠十倍。

  齐王的事,就这么一笔带过了。

  齐王定罪谋反和行剌皇帝,家人发配大澳。

  这件事刚过,礼部尚书宋礼就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臣以为,大明宗室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大明税赋,官员风气,百姓舆论,甚至大明帝国的根基和安稳,臣请求,立刻改制,以安天下万民和群臣之心。”

  朱高煦道:“宋部堂说的也太夸张了,那有这么严重。”

  “陛下,”宋礼脸红耳赤大声道:“大明上下一万多官员,殚精竭虑为陛下效力,治理大明朱氏江山,然每年所得,不及藩王们十分之一。”

  “臣斗胆,就陛下的讨逆勋臣,为陛下夺得万里江山,公侯所封,加起来不如一个藩王,这---公平吗?”

  “不公平。”朝堂上很多人轰然大叫。

  藩王们一个个脸红通红,敢怒不敢言。老子出身好,有本事你们也出身帝王家啊?

  朱高煦脸色铁青,好像很不高兴的模样。

  “陛下,蜀王朱椿占据天府七成肥沃的粮田,百姓和朝廷加起来都不如一个蜀王。”

  蜀王嘴角微抽,高煦啊,我昨天都表态,愿意全部上缴了,不用这么狠吧?

  “荆襄两州方圆百里之内,几无百姓之田。”

  “其余藩王庄院和农田,无不万亩以上,又不交税。”

  “陛下要税改,要天下官员和读书人交税,那藩王们呢?”

  “按宗室制,以后藩王越来越多,百姓和朝廷的田越来越少,敢问陛下,几十上百年后,朝廷税收从哪来?百姓的田从哪来?”

  说到激动处,宋礼扑通跪下,大声道:“臣愿死谏,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扑通扑通,很快大殿里跪满了文武大臣,纷纷大叫,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大殿的文武大臣们跪满了一地,诸多藩王都又惊又怕的站在原地。

  突然。

  扑通,蜀王朱椿抢先跪在地上,大声道:“臣请陛下,改制宗室,以抚万民,以安社稷。”

  宗室们纷纷看了他一眼,接着甘心也好,不甘心也好,纷纷接着下跪。

  很快,整个奉天殿里,都是请皇帝陛下改制宗室的声音。

  呐,不是朕逼你们,是你们大伙一起让朕改的,朱高煦无奈的想着,然后回头看了眼史官,你们这个史书,后面要写清楚了,是大伙自愿的。

第449章 朕狠起来,连自己儿子也削

  上次宋礼上报永乐大典之事后,朱高煦将其改为洪熙大典,同时便准备重启史官在朝堂上记载之事。

  因为前朝很多皇帝就是这么干的,史官负责记下皇帝的一言一行,包括上朝的过程事情。

  但是到了老朱这里,曾经也设立了起居注,但在洪武九年十月,废掉了,然后又在洪武十四年又起用,接着后又废。

  所以老朱到底长什么样,史官根本没有留下来,明史和野记也各不同,后世基本以鞋拔脸来算。

  当然了,皇帝们不高兴用史官也是正常,因为史官会记下不好的东西,比如唐太宗也有被史官记下不好的地方,然后这位千古帝王会硬逼着史官们改。

  现在朱高煦重启史官,并打算记载下来的事情,以后都编入洪熙大典,首先要安排史官们在朝廷上记载。

  你看,今天第一天启用史官,就记下了齐王意图谋反,又行刺皇帝,皇帝仁厚放过其一家的大事。

  朱高煦此时很满意啊,便虚心的问,宋部堂有什么提议?如何改,怎么改?

  宋礼大声道:“臣建议,学习两宋。”

  朱高煦便问,两宋如何的?

  宋礼道:“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到他临死前,还有皇弟赵光义、赵光美、准太子赵德昭、皇子赵德芳四人都还没有来得及封王。”

  宋礼大声把宋朝的宗室制度现场说了一遍,群臣们都认真听着,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听完都是不敢相信。

  老赵家对宗室这个吊样?再想想老朱,简直自私自利。

  “始宋一朝,没有可以世袭的说法,太祖长子超德昭封为燕王,死后几个儿子都没继承,到后代已经彻底变成平民百姓。”

  “可按宋制,挑选有能力的宗室从普通官员做起(没能力的连官员都没资格),按照对朝廷的贡献和功绩,逐年提升。”

  这个贡献功绩就很难说了,宋朝多少宗室没封到王。

  “臣斗胆。”宋礼继续道:“陛下现在有三位皇子,将来或许或更多,有五个,或十个。”

  “陛下要以身作则,皇子们也得如此,不能只针对族亲。”

  “当是如此”朱高煦沉声道。

  如按照宋制,太子都是一步步封起来的,皇帝的儿子也不一定个个封王,皇帝的兄弟肯定有没封王的。

  满朝文武听的也是不可思议。

  宋朝这宗室制度真是狠,对比起来,大伙简直要吐糟大明宗室制度。

  但大伙更震惊的是,以前大伙之前都不知道皇帝要这么弄。

  大伙都以为皇帝只是想削藩。

  但按宋礼这么说,以后连皇帝陛下自己的儿子们,也会受限,不一定个个能封王。

  宋礼又说,虽然有人封不了王,但按宋制,宗室们都可以当官,还能主政一方,成为地方军政一把手,还能在朝廷里当文官,有宋一朝,还有宗室做到宰相的,比如赵汝愚。

  蜀王和宁王这些人听到还可以当宰相,不由眼睛一亮,有点想入非非。

  当然,两宋的宗室们,也只有当官了,才能享受到朝廷的大量福利,仅身为宗室,收入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清苦。

  一个普通嗣王,大概也就一个月五六十贯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五六品官员的收入,但官员们有其他收入,还有职田,这是宗室都没有的。

  现在宋礼全说出来,满朝文武听的咬牙切齿,这才像是官员过的日子啊,老朱家不是人啊,对我们这么刻薄。

  “宋朝宗室没有封田?”朱高煦这时故意又问。

  “回陛下,没有,两宋爵位十二级,王(亲王)、嗣王、郡王--”

  “以亲王计,食邑从一万户。但,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实际收入。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

  “像即像我大明蜀王这样的亲王,食实封为两千五百户,以每户25文计,每月俸禄仅六十二贯(算六十二两白银),更没有一亩田地,仅论收入,大概相当于两宋五六品的官员。”

  当然,宋朝亲王大部份都会有官职,官职就有官田,有另外的俸禄,所以如果没有官职的亲王,会非常惨。

  比如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死后就没留下什么,儿子们更不能世袭他的王位。

  在场官员们听的又是咬牙切齿,两宋一个五六品官员就收入这么高,看看现在。

  以前大明一个六品官员,月俸约十石,就算十两银子,全年才一百二十两,人家大宋六品官员一个月就六十贯,全年六倍他们收入,更别说还有其他收入。

  老朱家给自己儿子这么多田,这么多俸禄,对官员信刻薄小气,现在是被大殿所有官员记在心里。

  朱明真是比赵宋差多了,大伙都在心里暗骂。

  但再想想,新皇帝朱高煦上台后,先给大伙双饷,如今又改宗室,确实真心为了朝廷和为了天下官员,咱们必须得支持皇帝。

  一直没说话的宁王朱权这时道:“陛下若是连自己的儿子们也能照此执行,臣没有意见,完全支持。”

  宁王是不相信皇帝连自己儿子都会这么干。

  他始终以为皇帝只是想削藩。

  此言一出,四周一片附合之声,藩王们都这么认为,皇帝你要以身做则,连你儿子孙子都不能世袭,不能封王,咱们就服你。

  朱高煦就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儿子们。

  将来除了太子,其他人都不一定能封王,但可以做官和做将。

  做官做将的威胁不到太子的地位,兄弟相残的一幕就永远不会出现。

  至于叔叔再抢侄子王位这种事,以后根本不可能发生。

首节 上一节 424/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