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116节

  “养济院虽然是个清水衙门,但平日里要操劳的杂务不少,下官实在是分身乏术,兼顾此事了。”

  “若是需要,下官替少詹事引荐几位个中能手?”

  常升瞥了周良一眼道:“市坊和成衣作坊建成后,会需要大量的劳务人手。”

  “怎么,清扫街道,纺布制衣的活计,养济院瞧不上?”

  周良闻言两眼放光。

  当即起身答应道:”下官多谢少詹事照拂。”

  养济院平日里真算得上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如今朝廷财政困难,等待拨款的时间就更加漫长,所以他平日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就是想把养不下的鳏寡孤小安排出去。

  再给他们找一条活路。

  如此,他也算是仁至义尽。

  问心无愧了。

  “别谢我。”

  “我知道养济院过去因为拨款不足,拒绝了不少孤寡,如今有这么多从良的青壮劳力,你这个养济院的院长可得多多留神,帮助他们和这些青壮再婚娶。”

  “若是婚配的多了。”

  “我会在太子殿下面前为你请功。”

  不等周良再谢,常升又扭头看向还跪着的贾庆吩咐到。

  “我说,你记。”

  贾庆连忙掏出一个小竹筒,从中抽出一支细豪。”

  “除了上述必须支出的钱银。”

  “剩下的银两,就拿来充作公库,只得用于码头这批青壮劳力在市坊创业,婚娶和危难周转,且务必严格把关。”

  “所有借钱在码头做买卖赚钱了的人,除了归还本金外,头两年利润的三成,必须缴纳充公。”

  “作为公库借钱的回报。”

  “除去在码头劳作的七成青壮,剩余的那些懒汉和泼皮愿意来干活的就来,一切待遇规章等同。”

  “实在不愿再与大家共事的,一人五两遣散。”

  “其余一成读书识字,身手好的,则同时挂名和五城兵马司。”

  “入职后,你们按照你们手头上拿着的那些“认罪书”的来由,挨个找上门去和他们谈生意,签订契约,谈成之后认罪书归还。“

  距离这些泼皮横扫应天府都已经过去几天。

  这些认罪书上的痛脚早就处理干净了。

  这时候拿回去谈生意,不仅是最后的敲打,也有给双方一个台阶下的意思。

  “虽然你们都挂了官职。”

  “但你们实际上连吏都不算,所以自然是没有粮饷的。”

  “所以契约上按年给付的钱银总和按人均分下来,就是你们的俸禄,所以你们俸禄的高低,要靠你们自己争取。”

  “同样的契约,你们也可以尝试与其他商户签订。”

  “作为交换,他们以后的买卖纠纷,厨余垃圾,防盗,都由你们负责。”

  “不管你们是自己处理,抑或是出钱请人。”

  “而作为挂靠官府的代价。”

  “你们需要替府衙收取商税,配合缉贼,巡防和灭火,后者调配你们时,你们也有赏钱。”

  “明不明白?”

第131章 方孝儒入应天府

  时维四月。

  正值清明之际,南方雨水也渐渐滋润了起来。

  江南的河道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在两艘运兵船的庇护下,缓缓驶进了应天地界。

  船队里运的大多都是水产。

  整个船队上都弥漫着一股海腥味。

  只有一艘如苏州船坊式的舟船甲板上,才看见了许多儒生装扮,撑伞观景的仕子。

  虽说这些苏州府仕子不是第一批出发,到往应天府吏部应试的人。

  但他们离应天府到底只有一天路程。

  所以后发先至。

  再靠近应天府的人才,早就被应天府筛查试用过一遍了。

  按理说。

  这般好风景,这些文人墨客早应该赋诗一首,陶冶情操,但参加试科举的策问考题,却明明白白的给这批参考应试的士子们释放了一个信号。

  朝廷如今招募官员,首重务实。

  既然朝廷要务实,他们到吏部登记入官也需要进一步考核,他们自不会再像前朝的考生一般,费尽心思的用诗才等宣扬自身文名的手段去博前程了。

  船队逆流缓缓前行。

  船坊甲板的最前端,一个身影正独自撑伞,眺望即将进入视野的应天府城。

  相熟的仕子看见他,撑伞靠近喊道:“希直。”

  “春雨虽润,却不能贪凉啊。”

  “晚些应天府就到了,万一受了风寒,影响了在吏部的表现,那可得不偿失了。”

  方孝儒闻言回神,

  回头冲人执礼道:“多谢兄台相劝,孝儒多谢了。”

  来人的脸上露出了笑脸,果不愧是宋师继太子殿下之后收下的又一弟子,且不论学问如何。

  就是这般知礼守节的风骨,就足让人如沐春风。

  目送来人回到船舱中去,方孝儒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望着那渐渐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应天府,他的思绪再次飘远。

  他年幼好学,拜师宋濂不过三载。

  正是该好生进学的时候。

  可是如今自家老师在苏州府,主持儒家经典的校订和整编工作是大事,必然耗时不短。

  即便只是初步为四书五经的校定。

  却也要慢则三月,长则半年的时光。

  他的学问虽然不错,但资历毕竟太薄,阅历也不足,根本不足以辅佐老师,加入到校定儒家经典的工作中去。

  这么长的一段空窗期。

  宋师干脆就打发他一同参加了苏州府的试科举,让他一同来应天府吏部应试,增长阅历见闻了。

  除此之外。

  宋师给他他唯一的倚靠,就是他怀里的两封信,让他在有危难或者急需时,能够找到常升或者太子那寻求帮助罢了。

  虽然他对自己的才学有些自信。

  可是仔细回想一番试科举时面对的考题,加之也是第一次赴京,第一次做官,就算他方孝儒有一颗大心脏,心中也难免有些忐忑。

  毕竟他也曾从自己的好友和宋师的口中,了解过当今那位的脾气。

  就是不知道在应天府做官难不难。

  很快。

  这只从海上而来,交接了水产,又在苏州府捎带上赴京应试的仕子和护卫的苏州水师,越来越壮大的船队终于抵达了它们此行的目的地——应天府码头。

  只是看着码头处不远的新市坊。

  不少曾经来过应天府的人都不由嘀咕到:“咦,这码头什么时候建了个坊市,我去年来的时候都未曾见过啊,”

  “管他呢,进城到吏部报道要紧。”

  方孝儒并不着急。

  下船后,他便带着行李滞留在原地。

  看着随着船队抵达码头后,从市坊里冒出来的乌压压的上千人簇拥到了他们身后同行的船队旁。

  他们穿着统一晕染成青灰色的马甲。

  马甲上还印有一个拳头大小,外围带黑圈的水字。

  等到船队的楼板放下,押送的主事下船和这千人青壮的主事交换了文书和契约。

  核验无误后,就听到为首的青壮大声吆喝到:“弟兄们,开工了。”

  “好!”

  随着一身整齐高亢的欢呼,这千人青壮便分成几条细流,肩肩相对,两人之间隔出约莫一尺,从码头到船舱内拍成一列,只在尾端多留几个“闲人”。

  不多时,就看到先上船的人手传手,接连不断的把一箱箱用水养起来的水产传递下来。

  由最后的几个闲人垒起来。

  再被坊市中后赶上来的人用一辆辆牛车,马车,驴车拖走。

  这高效而井然有序的一幕。

  不仅看惊了方孝儒,也停滞了不少慢一步下船的仕子们的脚步。

  这种麻利的场景,别说苏州府。

  就是在水运更发达一些的南方水府,他们也未曾见过啊。

  只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满满一艘装载着水产的货船。就这么被青壮们搬卸一空,那这随行的十几只货船,岂不是不过两个时辰就能回返?

  一些随行来访应天的商人们眼里都放着光。

  只是看着这些被成箱卸下来的牡蛎,贝类,海草和鱼。

首节 上一节 116/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厨王:开局征服徐妙云的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