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105节

  圣人的道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朱元璋也不管他们,此刻的他,颇有一股传道天下的自豪感,这可是只有圣人才敢做的事。

  朱元璋便道:

  “做学问,不是动辄之乎者也,啰嗦一大通,还说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什么吾读书二十载,一无所成矣。”

  “这种书,是人读的吗?你们读了一辈子,天天说自己如何悬梁刺股,结果你还一无所成,你一无所成,你还叫别人跟着去读闲?”

  “别人岂不是读了一辈子,也是要一无所成?那这学问,学来……又有什么用?”.

第113章 老子建立的大明朝,不需要你们这样的废物

  一个个考生们,目露异样之色。

  这……朱皇帝怎么变得这么睿智了?

  不是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吗?

  不是说,他很容易暴怒吗?

  可是现在怎么看起来……这么睿智?

  甚至隐隐有……传道之风!

  朱元璋声音如雷,大声道:

  “你们说,乡试考题背离圣人之道,好,那咱今日就告诉你们这群蠢货,圣人之学,就如那佛道一般,佛说做人要慈悲,只要心里有了善念,就人人都是佛。”

  “若是放弃了善念,就算你窝在深山宝刹里,念一辈子的佛经,又有个屁用?”

  “你们眼里的圣人之学,无外乎是忠孝仁义而已。四书五经,也不过是告诉你们,为何要秉持忠孝仁义,一切的一切,都是叫你们做个好人。”

  “但是这些学问,却也不可过度的解读,忠孝仁义,即为知,知有好坏之分,圣人之理,即为良知。”

  “有了这些良知,接下来就是行。只要你们坚守自己的良知,然后放手去做事,这便是行动。”

  朱元璋拿起锄头,聚在半空,喝道:

  “就如咱方才耕地一般,这耕地,就是行动,而在耕地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农耕的苦,这就有了同理之心。”

  “不仅如此,在‘行动’的过程中,尔等其实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身体力行越多,所学越多。”

  “你既学了圣人之道,便能分清,什么事是好的,什么事是坏的,什么是不仁,什么是不忠不孝,遇到这样的人和事,你就要规避。”

  “可若是,你认为这是好的,是有益处的,为何不身体力行的去做?古代圣贤,如三皇五717帝,有神农尝百草,有大禹治水。”

  “看看,这些圣贤,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贯彻仁义之事,今日,你们耕地,对农人又有了同理之心,学到了许多的知识。”

  “你们这些考生,依旧秉持着自己的本心,在耕种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耕种的方法。”

  “那么,等到日后,若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就不会再犯下那劝课农桑一般的愚蠢错误。”

  “行动,也是能贯彻真知的,坐在书斋中追寻真理大道的人,只会让真理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最终变成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废物。”

  朱元璋扫视沉默的全场,鼓足气力,吼道:

  “老子建立的大明朝,不需要这种只会埋头读死书的、无知无行的废物。”

  “……”

  全程如死寂一般。

  考生们,一个个脸色煞白。

  朱元璋这是直接当着天下人的面,说自己这群人是废物,大明朝不需要他们。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

  有人忍不住嘀咕:

  “读书人,怎么可以耕地呢,有辱斯文。”

  朱元璋听力极好,听到这句话,他看了那质疑的人一眼,对方顿时脸色一变,急忙低下头,浑身颤抖,生怕朱元璋会砍了他。

  但是,朱元璋只是轻蔑地扫他一眼,淡淡道:

  “看看,你们把真正的圣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谁说读书人不能耕地?”

  “君子有六艺,老子就要问问,这六艺中,你们都懂多少?你们除了那套华而不实的虚礼之外,懂声乐吗?懂骑射吗?能驾驭车马吗?会算数吗?”

  “不,你们不会这些,六艺都不全的家(cidh)伙,也敢自称君子?声乐本就是君子之道,可现在,就连那秦淮河上的勾栏歌姬,玩声乐都比你们这群所谓的君子强得多。”

  “你们还有什么脸自称君子?还有辱斯文?你他妈的配得上斯文俩字吗?废物!”

  “……”

  之前那抬扛的人,被说的无地自容。

  岂止是他,在场所有的读书人,都被朱元璋几句话怼的脸色变幻,一个个低头不语。

  刘基和李善长等一众大儒,纷纷陷入沉思。

  朱元璋冷哼一声,大马金刀地扛着锄头,也不在乎所谓的帝王形象,只是道:

  “君子六艺,既然都要学,那么学习耕种,有何不可,不亲自去实践,如何探寻真理?又如何匡扶天下?”

  “今岁之乡试考题,哪个不在六艺之内?老子怎么就背离圣学之道了?背离圣学的,是你们这群蠢货。”

  “此次乡试之题,已经对你们格外开恩了,只出了六题,老子还特意给你们出了唐诗宋词,还有儒家仁政,这都是给你们的送分题。”

  “若非怕你们一个个废物考不来,老子还想把《愚贡》、《浑天仪图注》》、《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脉经》、《水经注》、《抱朴子》、《海内华夷图》、《大唐西域记》等等,全出在考卷上,让你们去考。”

  这些书籍,朱元璋倒是张口就来,显然也是认真读过,不然也不会如此熟悉。

  朱元璋嗤笑,语气轻蔑:

  “真正探究真理,穷究圣人之道的学问不去学,反而去学那一套没用的之乎者也,老子今日在此宣布,从今以后,大明科举将重点考以上格物著作,考过六十分的,就能上榜。”

  “答不出来的,就滚回去重读,不完全理解吃透了,就别来参加科举,丢人现眼。”

  众人脸色涨得通红。

  朱元璋也不管他们,继续道:

  “上述那些学问,答案就在那里,固定死了的,你们能答出来就有分,答不出来就扣分。”

  “所有考卷的答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是阅卷官,也得按照固定的答案来批阅卷子,不准掺杂自己的想法。”

  “这种考试,对所有人才是最公平的,只要你能答出那固定的答案,就有分,不需要看任何考官的脸色,哪怕你没有任何背景,在朝中不认识任何人,也没关系,只要能答出唯一的答案,他们也不敢扣你分,若是敢,老子直接诛他九族。”

  “……”

  众文官打了个寒颤!

  但是,朱元璋的话,却让周围围观的百姓们,眼睛纷纷一亮。

  只要能答对唯一的答案,就能上榜?

  一些心思活络的百姓,心脏扑通扑通的跳。

  朱元璋又道:

  “大明要恢复君子六艺,骑马射箭、声乐戏曲、算学知识样样都要考。”

  朱元璋越说越来劲儿:

  “圣人的道理,是用来纠正人的心术的,让人能够做到正心诚意,若非如此,难道你们还指望一千多年前的圣人,来指导你怎么匡扶天下,贯彻仁政?”

  听了朱元璋一大堆话,刘基身子一晃。

  倒不是说朱元璋讲的有多精深,而是太简单易懂了,连老百姓都能听懂。

  而且,他的思路,一下子破解了一个死局。

  自程朱理学风行以来,读书人们都自认为四书乃是宝典。

  什么叫宝典呢?

  在天下读书人的眼里,四书既是圣人书,也是一本理论指导书。

  而这个风气,其实在程朱理学出现前就已开始了。

  当时北宋的丞相赵普,别人认为他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皇帝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则回答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理天下的。

  于是乎,人们固执地将《论语》,或者四书,当成了理论指导的书籍,认为只要将书读好,天下的事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真正可怕的还不仅于此。

  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朱夫子又将圣人之道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把道统凌驾于皇帝之上。

  以至于天下的读书人都深信读书之后,便可通晓天下的学问。

  他们会认为,这天下的学问,在四书面前都黯然失色,所以读书人什么都不必管,什么都不必理,认为书读通了,便可治国平天下。

  悻悻学子们,疯狂地去理解所谓的四书五经,等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步入了仕途,自然也将四书当作了自己治理地方的标准。

  可结果,灾难性的问题却出现了。

  书中的那一套,放到了真正的实事上,却是行不通的,于是乎,许多人被书误导了。

  撞了个头破血流。

  一般人,倘若觉得行不通,自然会赶紧想办法,选择其他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而在此后的社会氛围之下,人们推崇圣人之道,依旧乐此不疲,最终,开始钻牛角尖!

  怎么钻牛角尖呢?

  就是既然圣人的话没有错,既然朱夫子也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找到了,这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

  也就是书读的还不够,才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圣人之道的精髓啊。

  所以,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

  就是继续读,越读,越觉得这道理似懂非懂,越读越觉得迷茫,觉得过于博大精深。

  这到底啥意思?

  圣人的话,当然不会如表面上这般浅显了,嗯……一定隐含了更多的深意才是,于是……

  结果就是,越读,越不通,越不通,越没法儿做事,越是闹出许多的笑话。

首节 上一节 105/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