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74节

  这一次不去,以后时间更久了。

  万历一朝

  朱翊钧,庙号神宗,年号万历!

  朱翊钧隆庆六年六月即位。

  因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其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后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后金政权建立,并于万历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

  朱翊钧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

  朱翊钧在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间十年其由勤变懒,加之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

  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但朱翊钧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骨干朝臣的辅助下,明朝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且明朝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

  万历皇帝朱翊钧此时委顿在龙椅之上,双眉紧皱,不时的打着哈欠。

  而下面的群臣已经争吵成一片,比菜市场还热闹。

  现在摆脱张居正的压制之后,就大肆的挥霍,不停的建设,不但引起百姓的不满,也引起朝廷的不断纷争。

  这样的事情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从上朝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多时辰,也吵了一个多时辰,一件正事也没有议成。

  光听着各位大臣引经据典,喋喋不休,朱翊钧脑袋嗡嗡的,提不起一丝精神。

  吵架的原因,筑城!

  清流们反对筑城,理由劳民伤财,又举朱瞻基的例子,当时放弃这些苦寒之地,决策是光荣正确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仁宣之治。

  户部尚书杨俊民认为筑城可屏障京师,赞成筑城,但表示户部没钱,要筑城请出内帑。

  杨俊民是明朝名臣杨博之子,原本以户部尚书衔总督仓场,刚刚返回京师主持户部部事。

  杨博担任过兵部尚书,杨俊民耳濡目染,对边事较为了解,更何况他出身山西,对蛮夷叩边,百姓的苦难也感同身受。

  再加上张甲徵的活的动,公私两便,因此赞成筑城。

  杨俊民的主张得到了不少朝臣的赞同,在争吵中占据着一定的上风。

  还有一些官员是赞成筑城,但银子从哪里来,他们却是不管的。

  筑城有助于京师的安全,我赞成了,代表着我忧心国事,忧心百姓。

  至于做不做,做得成与否和他们是没有关系的,反正名声到手,夫复何求?

  阁臣们各个态度暧昧,私下里他们可能会赞同筑城,筑城后至少京师有了屏障,出现蛮夷兵掠京畿的概率大大降低。

  但是他们知道想让万历出内帑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所以阁臣们只能做了鸵鸟,任凭着朝廷议事成了菜市场吵架一般。

  朱翊钧朝着陈诚示意了一下,陈诚往前走了两步,大声喝道:“安静,安静!”

  朝臣们吐沫横飞,根本就没有注意到陈诚的声音,陈诚带着尴尬,将手中的净鞭挥舞了三下。

  听到净鞭声,正吵得入巷的朝臣们这才安静了下来,有不清楚状况的施礼后就往外走,在别人诧异的眼光中才发现出了乌龙,又赶紧返回班列。

  朱翊钧用目光扫视着群臣,群臣不由低头避开万历凌厉的目光,良久万历才带着一丝金石之音道:

  “朕不上朝,众位臣工交相攻击,现在朕上朝,已日上三竿,却一事无决,开此朝会又有何益?”

  众人闻言都鸦雀无声,只有少数人脸上带着惭色,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朱翊钧轻轻哼了一声,也没有心情再多说此事:“前方战事已经结束,战功已经核实,现在大家议一议如何封赏吧。”

  他说的是李如松率兵打败漠南汗庭之事,这可是万历年间大事件。

  作为一朝之主,自己的手下部将做出许多先帝都无法做到的事,朱翊钧觉得很有必要犒劳下三军,以展示自己的英明。

  众官员脸上又都浮现出懊恼的表情,此次出塞是在百官反对的情况下,由朱翊钧皇帝强行推进的,百官反对不了,便采用了各种拖延敷衍战术。

  最后,朱翊钧放弃了依靠朝廷体系出征的想法,由一众文官全权搞定一切后勤事宜。

  所以这场胜仗完全是打脸,众人也不好意思如往常般将功劳据为己有,升官发财。

  朱翊钧见众人不说话,便点名道:“首辅先说说。”

  本次封赏,下面早已暗流涌动,文官体系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要大力打压这次封赏。

  原本还期望着通过校验军功来实现,没有想到核验军功的文官表现极其不堪。

  面对尸山血海吓得屁滚尿流,根本没有胆子实际点验,面对军方的催逼,最后硬着头皮在报功的塘报上签字了事。

  文官校验军功的不堪,不知道被谁传了出来,现在已经成了京师风头最劲的谈资,很多武官见到文官,再也不像以前那般恭敬,反而会指桑骂槐,一疏心中郁气。

  礼部尚书于慎行死于这次战事的返程的路上,有几个官员现在根本就吃不得肉食,别说吃,就是看见肉食都会吐个昏天黑地。

  甚至有两位文官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一个完完全全疯了,一个距离疯魔也不远了。

  这些文官心有戚戚然!

  然后同仇敌忾,要在筹功上大做文章。

  申时行这时候被朱翊钧点名,不由极端的难受,这简直就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但是又不能不答话,申时行皱着眉头道:“可升郑总兵为左都督,上护军。”

  朱翊钧阴沉着脸,冷道:“封赏何其吝也,如果真的如此封赏,恐怕朕在史书上非得留下个刻薄寡恩的名声。”

  首辅申时行闻言不由尴尬的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一言。

  定国公徐文壁出列,慷慨激昂的道:“历数宣德朝之后,尚未有如此大捷,此次大功可直追国初,可授侯爵。”

  英国公张元功附和道:“此战漠南再无汗庭,可谓剪除鞑虏数十年之患,不封侯不足以筹功!”

  徐文壁、张元功两人作为武官的扛把子,这个时候必须旗帜鲜明支持郑国泰,这是屁股下的位置决定的。更何况朱翊钧没少给予他们甜头,于公于私都要站出来。

  作为文官代表之一的许国见两位勋贵站了出来,申时行又一时没有说话,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升左都督似乎有些不足,但封侯却实在有些过了。”

  最终朱翊钧一锤定音:郑国泰封靖北伯,赏银百两,蟒服一套,其他物品若干。

  李如松封右都督,赏银50两,蟒服一套,其他物品若干。

  其他将领各有封赏,辽东游击将军赵文命也得了彩头,由游击将军升为参将。

  其实与以往封赏比起来,这次的封赏实在不值一提,主要是按照以往的封赏规格,恐怕得封出来几个侯伯。

  朱翊钧略微活泛了一下身体道:“那下面咱们再说说筑城一事是否可行。”

  徐文壁又站了出来道:“现在漠南已无王庭,筑城不但可以拓地千里,还可以阻断蒙古左右翼各部勾连,臣赞成。”

  杨世楷附和道:“先前弃守兴和、开平、大宁,使得鞑虏复振,这次决不能再给他们这个机会。”

  许国反驳道:“筑城花费太大,现在国库空虚,有心无力。”

  张元功道:“户部前些日子刚有了一大笔进项,怎么就空虚了呢。”

  杨俊民苦笑道:“虽有进项,但是欠账也多,现在所余已经不多。”

  杨世楷道:“那拿来筑城啊。”

  杨俊民大声道:“开春以来,河南一直干旱,久久不雨,极有可能颗粒无收,这些钱是准备应付旱情的,筑城可缓,百姓那里可缓不得。

第221章万历皇帝针锋相对,放飞自我!

  我还是那句话,筑城可行,但请陛下出内帑行之,可加筑城税于秋税,待秋税收上来,即可偿还内帑。”

  一名清流大声疾呼:“不可,百姓现在的负担就已经够重了,岂可为了一些苦寒之地加税于民,这是恶政,君子所不为。”

  杨俊民闻言只得摊摊手道:“不加税,户部可生不出银子来。”

  朱翊钧朝着清流怒道:“什么苦寒之地,如果真是苦寒之地,怎么养得活数十万牧民?”

  “再说这些地方也是我朝旧地,列祖列宗费尽心思打下来的。”

  “如果没有此战便罢了,现在只要筑城就可以收服旧地,岂可因噎废食,如果放弃了这里,日后让朕有何脸面见地下的列祖列宗。”

  清流辩驳道:“筑城虽好,加税却害民甚深,两权相害取其轻…”

  朱翊钧拍了一下龙椅,怒喝道:

  “难道筑城就只有加税一途了?”

  “原来改造京畿水田,你们也说不行,没钱,害民,现在不是完美解决了吗?”

  “朕听说水田改造已经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一旦工程竣工,京畿可得上等水田10万亩,中等水田10万亩,普通水田30万亩以上。”

  “这些田又可以将养多少百姓?”

  众位大臣皆雅雀无声,实在不知道说点什么了。

  朱翊钧平复了一下情绪,怒其不争的道:

  “没有银子就做不成事情了吗?如果事事银两齐备,还要你们这些大臣做什么?”

  “朕看你们就是尸位素餐,每天只标榜仁义道德,却无一丝干事之心。”

  “有句话朕是赞成的,富民强兵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明知道问题所在却闭目塞听、充耳不闻。”

  “或是逃避,或是绕路,都不能解决问题。”

  “好,现在如果银子充足,那么大家说一说同不同意筑城的。”

  申时行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经过几次事情,他也明白过来朱翊钧的套路。

  朱翊钧这么一说,证明筑城的钱财有了解决之法,因此忙道:

首节 上一节 474/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