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84节

  董其昌笑道:“这可不是明瓦,据说是新物件,叫玻璃。比明瓦还要透亮,价格也比明瓦贵的多。”

  焦竑摇头道:“有这个钱还不如为百姓多做点事情。”

  董其昌笑道:“这里面每天交易数以两白银,虽然税赋只有百分之一,但每天的税收都超过百两,这一年就是数两白银,足以抵得上一个大府,夫复何求。”

  董其昌见两人瞠目结舌,也不再说,只是来到一名书吏面前问道:

  “这可是太白居新股发行的地方。”

  那书吏指了指桌子上的牌子道:“我们这里是四海居,太白居在那边,桌子上都有牌子。”

  董其昌带着两人来到太白居售卖处,书吏道:“可有凭证?”

  董其昌连声说有,将凭证递给书吏,书吏反复查看后点了点头道:

  “太白居下午就会公开发行,你们这是最后一批了。你这个凭证能够申购1000股,每股10两。”

  董其昌还没有说话,陶望龄拉了拉董其昌的衣角道:

  “玄宰,就这么一张纸就要10两,莫要受骗。”

  书吏闻言不由哈哈大笑道:

  “你这是第一个质疑我们证券交易所的,这样,如果你们不相信,你们这个凭证,我愿意用200两购买。”

  旁边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人道:“你这也太黑了,才出200两,我愿意出500两。”

  旁边又有人道:“1000股的凭证,我愿意出600两。”

  随着叫价,不少人围了过来,陶望龄和焦竑面面相觑,不想就这个凭证就可以卖出600两的高价。

  董其昌拱拳道:“各位,各位,我朋友第一次来这里,不知道规矩,见笑见笑。这凭证是不卖的。”

  众人这才散去,董其昌示意两人拿钱,两人这才没有任何的迟疑将钱拿了出来。

  焦竑是30张百两的银票,陶望龄则是两个大大的银锭。

  书吏摇了摇头道:“我们不收银锭。”

  陶望龄梗着脖子道:“这银锭不是钱吗?”

  书吏指了指旁边墙上的规章制度道:

  “我们这里大额的只收银票,小额的只收银两,银锭请到旁边钱庄柜台办理兑换业务。”

  董其昌忙拉住陶望龄,满脸堆笑的对书吏道:“我这有银票,我这有银票。”

  董其昌付了款,与两人出了证券交易所,董其昌擦了擦头上的汗水道:“走,咱们先去旁边的酒店吃点酒水,下午再来看看。”

  陶望龄望着董其昌手中的股票凭证道:“就这点花里胡哨的纸张,就花了咱们1两白银。”

  董其昌笑道:“你别小看这纸张,等到下午你就明白了。”

  三人寻了一家上等的铺面,要了一个雅间,又让陶望龄涨了见识,要用雅间,必须消费超过10两。

  陶望龄左借右凑才弄了200两,合着在这样的铺面只能消费20次。

  董其昌忙不在乎,也没有按照最低消费来点菜,一桌席面加上酒,足足花了15两。

  这一餐也让陶望龄咂舌,什么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还有各式甜点,花色众多,吃得陶望龄舌头都要吞到肚子里了。

  走出铺面,陶望龄感慨道:“今日方知天下之贵。”

  董其昌笑道:

  “这一切全赖皇上的手段,去年这里还一片荒芜,现在可是著名的销金窟,这里才建设了十分之一都不到,日后恐怕连苏杭都得甘拜下风。”

第228章朱元璋朱棣见崇祯,大明最难的一朝!

  朱元璋和朱棣以及萧然三人看到朱翊钧能凭一己之力挽回一只脚已经踏入深渊的大明,不由得十分欣慰,

  说道:“这小子能听国师之言,以一己之力挽回江山,咱便饶你棍棒之刑,日后若是再有懈怠,放纵之事,定然治你死罪。”

  朱翊钧长长松了口气说道:“不肖子孙便谢过太祖,谢谢太宗皇帝不罚之恩。”

  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眼神看向远方,扶着玉腰带的双手微微向下一按,这是又要杀人的节奏。

  朱元璋缓缓说道:“有人仗着自己有些本事,爬到我们头上来,老四,这事你怎么看?”

  朱棣知道朱元璋说的是谁,当下说道:

  “张居正那小子虽然已死,但他子孙后代,亲友学生也不能放过,谁人侮辱皇家那便是死罪。”

  灭九族的事他干多了,方孝孺灭十族的事他也创新发明过,现在操作起来便是轻车熟路。

  朱元璋点点头,杀气腾腾的说道:“锦衣卫何在?”

  在一旁待命的锦衣卫闻言向前:“臣在。”

  “依太宗皇帝之言,将张氏所有有关之人抓到锦衣卫诏狱,全部秋后问斩,无论男女,一概不放过。”

  锦衣卫统领闻言迅速退了下去,只留下朝廷簌簌发抖的群臣。

  朱元璋瞄了他们一眼,然后得意洋洋的走出了皇宫,他要的就是这样的震慑效果。

  出了皇宫之后,朱元璋问萧然道:“我们是否要回去现代?”

  萧然笑道:“皇上看看你另外个子孙吧。”

  朱元璋吓了一跳,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萧然说道:“此刻清兵入关,又遇饥荒,遍地都是起义军,最为厉害的李自成已经威胁到京城了,我们若不过去加以援助的话,大明就彻底完了!”

  此时的大明是满目苍夷,不是崇祯不努力,而是木工皇帝哥哥和魏忠贤的祸害已经让大明奄奄一息,并非他一己之力能挽救江山的。

  朱元璋虽然气愤,但也知道要想挽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看来只能求助于萧然了,他了看眼前的萧然,说道:“胖虎,现在的事怎么办?”

  萧然说道:“现在去责罚谁都没有用,只能是迅速的猛料,让大名白骨生肌,焕发活力,才能复活。”

  朱元璋问道:“那从哪里开始?”

  萧然说道:“就从磁州开始吧。”

  ...

  崇祯一朝

  朱由检庙号思宗,年号崇祯!

  天启二年,朱由检受封信王。

  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

  他即位之初,就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

  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冬攻入塞内,包围北京,虽然撤离。

  但此后五次入塞劫掠,并陆续攻克山海关外的大凌河、松山、锦州等明军据点。

  明朝陕西和河南等地连年天灾,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廷剿抚失宜,导致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坐大。

  朱由检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先后诛戮袁崇焕等18名封疆大吏,并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朱元璋和朱棣萧然三人来到崇祯年间的皇宫之中。

  崇祯倒是不糊涂,见到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到来,愣了一下,然后问道:“太祖,太宗皇帝,你们两位老人家怎么来了?”

  朱元璋说道:“咋知道你现在的难处,特地来助你一臂之力。”

  “这是我们的国师萧然,我们能来到这里就是他的功劳。”

  崇祯看了看朱元璋父子,又看了看萧然,虽然事情感觉匪夷所思,又不得不信,当下抱拳对萧然说道:

  “谢谢国师大人,国师能让两位先祖来到这里,定然有独到的过人之处,还请国师替朕指点迷津。”

  他说话有理有据,比万历朱翊钧好多了,当下说道:

  “现在所有危难都在河北磁州,你现在封我为护国国师,让我拥有最高指挥权,方便我处理那边的事!”

  崇祯略微迟疑的看了看萧然,显然对他一来就要兵权的事有所顾虑。

  朱元璋脸色一寒,说道:“怎么,连我和你太宗皇帝都信不过?”

  崇祯见朱元璋发怒,当下说道:“儿臣不敢,这就下旨让萧然为护国国师!”

  圣旨很快就下发下去,山东、河北、河南三地军政方也收到皇家的旨意,虽然对于新来的国师一无所知。

  但是对于圣旨还是不敢违抗,迅速接纳萧然的到来。

  此时的磁州位于彰德府,是河南和直隶的交界,主要目的是为了屏护河南。

  此时东虏已经步步紧逼,十分危险。

  萧然判断此时的东虏要么只是劫掠畿南,如果出畿南一定会去的是山东而不是河南。

  因此,萧然在开封大营稍稍整理好军队之后,于十一月十六日渡过黄河东下,然后经大名府抵达临清。

  临清是山东门户,是大运河边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华。

  设在临清的钞关去年收取商税高达十万两,地位堪比后世的上海。

  萧然驻军这里,一方面是屏护山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筹粮筹饷。

  河南残破,实在是无力继续为大军筹集粮草和饷银。

  京师方向自从东虏入寇以来饷银已经断了,肯定是优先保障京师周边的抗虏大军了。

  而蒋德璟刚刚出发显然一时指望不上。

  于是大军饷银开始中断,就算是粮食也只够数日所需,急的萧然直跳脚。

  一方面不断地向朝廷、兵部催要粮饷,另一方面频频写信给湖广巡抚方孔炤、山东巡抚颜继祖和江北巡抚史可法,要求他们尽快为大军筹集粮草和饷银。

  他很直接的告诉朝廷、兵部和几位巡抚,必须尽快解决粮饷问题,一来是为抗击东虏打仗做准备。

  二来这七万大军可有大半是投降的流寇精锐,一旦因为欠饷缺粮引发闹饷、哗变进而重新叛乱。

  那么之前费尽心机的招抚大局就会前功尽弃,当下中原流寇基本荡清的局面就会再度恶化,到时候要多花多少钱那可就没数了。

首节 上一节 484/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