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65节

  萧然到底是年轻,反应快,连忙躲开了,一旁的赵光义就遭殃了。

  虽然说赵匡胤也没用多大力气吧,主要是丢脸。

  这下赵光义也站起身来,“兄长,你怎么能不友爱兄弟呢?”

  赵匡胤冷哼一声,“你尊敬兄长了吗?还想让我友爱你?做梦去吧!”

  一旁的萧然看着他们两个针锋相对的样子,眯了眯眼睛。

  祸水东引成功!

  不过赵匡胤两人也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当然是“一致对外”了。

  于是他们两个齐齐的将视线看向萧然。

  萧然看着他们两人的目光,有些尴尬的笑了笑,然后果断的喊道:“大姨夫!救命啊!”

  在一旁喝茶的朱元璋笑眯眯的,“救不了,谁叫你嘴欠。”

  最后,还是萧然挨了一下子,才老实下来。

  赵光义在一旁看戏看的津津有味,见萧然老实了,他才说道:“好了,别闹了,我们继续。”

第326章赵匡胤沉默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萧然点了点头。

  “虽然说赵顼动摇了自己的想法,不过他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获得大臣和后族的支持,但是他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并没有变。”

  而赵顼也很聪明,他一边安抚守旧派的大臣,启用曾被罢退降职的旧派人物吕公著、冯京、孙固等,一边坚持改革,以平衡新派、旧派的力量。

  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从幕后走到前台,亲自主持变法。

  然而,变法依旧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失去了王安石,赵顼本就很伤心,又要独自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免有些恼火。

  他决定实行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严惩反对变法的官员。

  赵顼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宋朝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北宋中期冗官成灾,不但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官员急增,而且造成官职不符,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却身居要职。

  办事效率低下,得过且过之风盛行。

  这种官僚体制,当然既无益于朝政,更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因此,赵顼经过深思熟虑,下决心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

  这次改革,使宋初以来中央机构虚职多而实职少的弊端,得以扭转,原来“三省长官不预朝政,六曹不厘本务”的怪现象消除了。

  虽然说赵顼确实做出了一些政绩,也扭转了宋朝的一些弊端,但是终究是时代所限,让他的抱负没有办法实现。

  元丰八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赵顼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

  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

  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顼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在他死后不久,就被他的母亲高太后暂时废除,不过,哲宗亲政后又陆续恢复,很多措施一直到南宋仍在继续执行。

  也许赵顼泉下有知,多少会有些安慰吧。

  说到这,萧然说道:“虽然说赵顼的抱负并没有实现,但是这倒也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从某些方面来讲,他已经比一些人好太多了。”

  赵匡胤有些疑惑的说道:“除了变法,他还做了其他的?”

  萧然摇头,“也不能说是做了其他的,只能说是他做了一个明君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情,比如不听信谗言。”

  当时苏东坡曾写过一首《吟桧(树)》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就这样两句诗,却惹起一场事端。

  同平章事王珪,便向赵顼奏道:“臣下的看法,苏轼对圣上有不臣之意,应从重量刑,给以处罚”。

  赵顼却说:“朕一直待苏轼不薄,所以,尽管苏轼有错,但还不至于达到谋反的地步。不知爱卿是如何知道苏轼要谋反的?”

  王珪说:“他作咏桧诗,内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一句。

  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是他的知己,却把地下蛰龙作为自己的知音,这不充分说明他确有不臣之意吗?非严遣不足示惩。”

  赵顼听后说道:“诗人作诗,本为咏桧,与朕有什么相干?请你们不要再妄加牵强附会了。”

  后来,又有人诬告司马光、张方平、范缜、陈襄、刘挚等人,都与苏轼有相类似的举动。

  并且经常私下联络,都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对此,赵顼坚决不允许,最后,只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说苏轼被贬也算是无妄之灾了,但是好歹他还活着。

  毕竟如果赵顼是那些听信谗言的昏君,苏轼怕不是早就没有命在了,哪里还能等他弟弟去捞他呢。

  说到这,萧然忍不住说道:“苏轼这个人,真的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赵匡胤有些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萧然沉默了一下,然后才说道:“大概是因为他,一身反骨吧。”

  就拿王安石变法来说,人家皇帝推崇变法的时候,他偏偏说变法不好,等到太后掌权,要废掉变法的时候,他又说变法好!

  这不被贬才怪了!

  一听这个,赵匡胤也沉默了。

  萧然接着说道;“苏轼这个人的文学素养非常好,他弟弟也很出众,不过他弟弟混的要比他好多了。”

  “这是何出此言?不是都是一家兄弟吗?”赵匡胤问道。

  萧然点头,“虽然说确实是一家兄弟,不过苏轼一直在被贬,但是他弟弟却在升官,而他弟弟升官的动力,就是为了把他这个不靠谱的哥哥从苦寒之地捞出来。”

  赵匡胤默然,“这......我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萧然笑着说道:“无语吧,更无语的来了,可能是他心态好,贬到哪吃到哪,贬到盛产荔枝的地方,苏轼就给他弟弟写信,说这边荔枝好吃,还让他弟弟不要说出去,怕荔枝被抢走。”

  赵光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好,只能说这样的人世间少见。

  于是赵光义选择略过这个话题,“既然如此,到时候给他一个好一些的官职就是,我们还是再说一说赵顼吧,也不知道他这个皇帝当的是否称职?”

  赵匡胤也跟着说道:“是啊,明君可不是好当的。”

  这话萧然自然是认同的。

  “只不过我觉得,其实能不听信谗言,明辨是非,就已经很难得了。”

  在赵顼即位后的时候,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

  赵顼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

  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并指出此事关系到大臣名节,应谨慎从事。

  赵顼下诏蒋之奇,让他拿出证据。

第327章王安石的富国强兵变法!

  蒋之奇的上谏本来就是道听途说,哪来的证据,见赵顼令他出证,一时便慌了手脚,只好说出此事是从中丞彭思永处听来的。

  赵顼又问彭思永,结果,彭思永又说他是听来的,并无证据。

  这彭思永又如何听来的?经进一步查证,赵顼终于弄清了说欧阳修乱伦之事纯属诬告。

  原来,欧阳修的内弟薛宗孺,平时因与欧阳修有矛盾,便捏造流言蜚语,说欧阳修有淫乱行为。

  这流言蜚语不知怎么传到了中丞彭思永耳中,彭思永又告诉了蒋之奇。而蒋之奇未分真伪,竟然以此为由上奏弹劾。

  赵顼弄清之后,怒责蒋之奇诬告行为,遂后连同彭思永一并贬职,调出京城。

  赵顼严惩诬告,朝廷震动,天下服其明鉴。

  能够让天下人信服的皇帝,才是一个好皇帝啊!

  这时,萧然说道:“其实在宋神宗时期,真的是有很多的有识之士,反倒是那些奸佞小人一无所有,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赵顼明辨是非了。”

  赵匡胤赞同的点了点头,“如果我大宋子孙都是这样该有多好。”

  萧然看了他一眼,“不要想这些不可能的事情了,做梦来的快一点。”

  赵匡胤不满,这怎么连想都不让想呢。

  一旁的赵光义无奈,为什么他兄长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和胖虎吵起来啊...

  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实在是怕他们两个打起来,赵光义连忙转移话题说道:“王安石所提倡的变法可有什么弊端?”

  不然仅仅是想要变法,是不会引起朝堂上这么大的动荡的。

  赵光义的话将两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赵匡胤也看向了萧然。

  只见萧然冲着赵光义比了个大拇指。

  “赵二叔还是那么敏锐,确实是有弊端,就比如当时的保甲法。”

  所谓的“保甲法”,就是指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

  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

  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秩序。

  听萧然这么说,赵匡胤反倒是皱起了眉头,“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恐怕很难。”

  萧然点头,“是的,这样不但影响了百姓的耕种,上面的官员也因此欺凌百姓,导致百姓唉声载道,不惜自残。”

  赵匡胤无奈叹气,“是啊,百姓自然是以耕种为主的,不然吃什么,喝什么呢?这个法子看起来确实是省了招兵买马的钱,却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萧然赞同到:“确实如此,虽然说后期也进行了一些完善,但终究弊大于利,还是被废除了,而在宁熙七年的时候,王安石也被罢相了。”

  赵匡胤说道:“不管怎么说,至少不是奸佞当道。”

首节 上一节 565/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